化隆回族自治县历史沿革

古为羌地,西汉时属晋城郡,东汉属西平郡,晋咸康元年(335年),在今群科镇筑黄河城,并在今民和、化隆两县交界地区置黄河郡,管辖今化隆全境及黄河南岸部分地区(治黄河城),北魏时在今群科镇古城置石城县,辖今化隆县西部地区,并在化隆东部置广威县(治今化隆县甘都镇),西魏改石城县为化隆县,隶湟河郡。

经隋、唐、宋、元、明、清更名改隶。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时更名巴燕县,归青海省辖。民国二十年(1931年)改为化隆县。1949年9月4日化隆解放,化隆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1953年改设化隆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自治县,1978年划归海东地区。2013年属地级海东市管辖。

1949年,全县划分为4个区,辖1个市、25个乡,48个行政村,217个自然村。一区辖巴燕市、加合乡、拉干乡、金家庄乡、谢家滩乡、查主乡、科沿沟乡、塔白尔乡;二区辖牙路乎乡、拉木乡、德恒伦乡、阿什努乡;三区辖多巴乡、群科乡、舍仁乡、梅加乡、昂思多乡、德加乡、二塘乡、若力尕乡;四区辖扎巴乡、拉曲乡、黑城乡、查甫乡、支扎乡、下扎巴乡。

全县面积2740平方千米,人口21.4万人(根据《政区大典》整理,1996年左右资料),其中回族占52%,还有藏族、汉族、撒拉族。辖3个镇和18个乡(其中5个藏族乡):巴燕镇、群科镇、甘都镇、黑城乡、德恒隆乡、扎巴乡、谢家滩乡、加合乡、二塘乡、德加乡、昂思多乡、沙连堡乡、阿什努乡、石大仓乡、初麻乡、支扎藏族乡、查甫藏族乡、雄先藏族乡、金源藏族乡、塔加藏族乡。县政府驻巴燕镇。

1996年末,全县辖巴燕、群科、甘都3个镇和牙什尕、扎巴、黑城、昂思多、德加、二塘、加合、谢家滩、德恒隆、沙连堡、阿什努、石大仓、初麻13个乡及支扎、雄先、查甫、金源、塔加5个藏族乡,共有368个行政村。1999年末,化隆回族自治县面积2740平方千米,人口224584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化隆回族自治县总人口213706人,其中:巴燕镇19383人、群科镇22440人、甘都镇21899人、牙什尕乡8846人、支扎藏族乡2745人、雄先藏族乡6255人、查甫藏族乡6697人、扎巴乡11270人、黑城乡14047人、昂思多乡10616人、德加乡9159人、二塘乡10896人、加合乡14708人、谢家滩乡7324人、德恒隆乡13158人、沙连堡乡6148人、阿什努乡5310人、石大仓乡6678人、初麻乡6325人、金源藏族乡6056人、塔加藏族乡3746人。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1]20号文批复:撤销化隆回族自治县昂思多乡,设立昂思多镇;撤销扎巴、黑城2乡,其中将黑城乡的12个村(四哈宁、乙沙东、拉曲一、拉曲二、香乙麻、扎让、控隆沟、洛乎藏、大拉曲、阿卡拉、窑洞、拉让滩)和扎巴乡合并设立扎巴镇;撤销牙什尕乡,与黑城乡的6个村(上滩、城车、宗尕滩、拉公么、沙拉沟、完干滩)合并设立牙什尕镇;撤销加合乡,并入巴燕镇。2001年末,化隆回族自治县辖6个镇、13个乡(其中5个民族乡),1个居委会、368个行政村。

2005年,化隆回族自治县辖6个镇、13个乡(其中5个民族乡):巴燕镇、群科镇、牙什尕镇、甘都镇、扎巴镇、昂思多镇、支扎藏族乡、雄先藏族乡、查甫藏族乡、德加乡、二塘乡、谢家滩乡、德恒隆乡、沙连堡乡、阿什奴乡、石大仓乡、初么乡、金源藏族乡、塔加藏族乡;李家峡管委会、公伯峡管委会。

2006年8月,撤销德加乡,并入昂思多镇;撤销支扎藏族乡,并入雄先藏族乡。调整后,全县辖6个镇、11个乡(其中4个民族乡):巴燕镇、群科镇、牙什尕镇、甘都镇、扎巴镇、昂思多镇、雄先藏族乡、初麻乡、查甫藏族乡、塔加藏族乡、金源藏族乡、二塘乡、谢家滩乡、德恒隆乡、沙连堡乡、阿什奴乡、石大仓乡;以及2个管委会:李家峡管委会、公伯峡管委会。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