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高安境域,春秋战国时先后属吴、越、楚。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后,属九江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建成县,“以其创建城邑,故名建成”,隶属淮南国豫章郡。其辖境相当于现在的高安、上高、宜丰、万载四县(市)全境和樟树市部分地区。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建成县为多聚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恢复旧名;中平年间(184~189年),从建成县划出一部分设置上蔡县(今上高县)。三国孙吴黄武年间(222~228年),从建成县、上蔡县分别划出一部分设置宜丰、阳乐(今万载县)两县。晋及南朝时期,建成县仍属豫章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望蔡(即上蔡),并康乐(即阳乐),宜丰复入建成,是时改豫章郡为洪州,遂属洪州;大业初年(605年),废州复置郡,建成县仍属豫章郡。唐朝改郡为州。武德五年(622年)因避太子李建成讳,改建成为高安,县名缘于“地形似高而安”,并在高安设置靖州,恢复望蔡、宜丰、阳乐三县,增设华阳县,连同高安,五县悉统于州。武德七年(624年),先改名米州,继改名筠州;武德八年(625年)废靖州,将望蔡、宜丰、阳乐,华阳四县并入高安县,隶属洪州。五代十国时期,高安先后属吴政权、南唐政权所辖。
南唐保大十年(952年)复置筠州,领高安、上高、万载、清江四县,高安是筠州治所。北宋大平兴国六年(981年),从高安、上高分别划出一部分设置新昌县(今宜丰县)。绍兴十三年(1143年),筠州改名高安郡,五年后复名筠州。宝庆元年(1225年),因“筠”字与理宗赵昀名同音,且恰逢州治后山的碧落堂发现一株十四茎灵芝草,视为祥瑞之兆,乃改筠州为瑞州,高安仍是县名,为瑞州治所。元朝改州为路,高安归瑞州路治。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路为府,高安属瑞州府治。清朝仍属瑞州府治。高安俗称瑞州府,其因由此。
民国3年(1914年),高安隶属庐陵道。民国15年(1926年)废道,高安直属省管。民国21年(1932年),高安隶属第一行政区。民国24年(1935年),高安隶属第二行政区。民国31年(1942年),高安改属第一行政区。1949年7月10日,高安解放,同年7月14日成立高安县人民政府,隶属于南昌分区督察专员公署管辖。1959年1月南昌专员公署改名宜春专员公署,高安隶属宜春专员公署(1968年2月改为宜春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7月改为宜春地区行署)。1993年12月8日,民政部(民行批[1993]240号)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高安县,设立高安市(县级),以原高安县的行政区域为高安市的行政区域。
1984年4月6日,撤销礼港镇,设置八景镇,其管辖为原八景公社和原礼港镇居委会(赣府字[1984]77号)。1985年4月21日,设置灰埠、新街、建山镇(赣府厅字[1985]236号)。1987年3月14日,设置下陈乡,其行政区域为相城垦殖场所管辖的范围和相城乡的梓塘村、田北村、何家村五个自然村(赣府厅字[1987]127号批复)。1987年5月1日,设置华林山乡,下设艮山、东溪、丰岭、富楼、李口、苏家、朱家、柏树、费家、茶溪、陈家十一个行政村(省政府赣府厅字[1987]210号批复)。
1994年8月23日,撤销石脑乡、独城乡,设立石脑镇、独城镇(赣民字[1994]134号批复)。1996年12月20日,撤销黄沙岗乡,设立黄沙岗镇(赣民字[1996]286号批复)。1997年6月5日,撤销相城乡,设立相城镇(赣民字[1997]114号批复)。至此,全市面积2439.3平方千米,人口约75.5万人。辖9个镇、15个乡:筠阳镇、黄沙岗镇、相城镇、石脑镇、灰埠镇、独城镇、八景镇、新街镇、建山镇、东方红乡、伍桥乡、汪家圩乡、大城乡、村前乡、祥符乡、龙潭乡、蓝坊乡、杨圩乡、荷岭乡、上湖乡、太阳圩乡、田南乡、华林山乡、下陈乡。市政府驻筠阳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