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市历史沿革

境内袁赣两水在萧滩镇合流后一段,波流澄澈,名为“清江”立县后即以水名县。樟树市以樟树镇(江西四大古镇之一)为名,以树命名樟树得名。自西周至春秋战国先后属吴、越、楚。秦建新淦县,县治淦阳即今樟树镇(樟树镇1988年撤销),樟树地属新淦。自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樟树地分属新淦、建成、宜春三县。至东汉中平二年,析宜春置汉平县,县治在今樟树西南境的吴平圩,樟树地分属新淦、建成、汉平。三国时,孙吴改汉平为吴平。

隋开皇九年(589年),省新渝入吴平;开皇十一年,省吴平入宜春;开皇十八年,复分宜春置新渝。唐武德五年(622年),改建成为高安。同年,以今樟树西南境太平圩为县治,置始平县,武德七年废,入新渝县。这段时间,樟树地属新淦、建成(今高安市)的部分无重大变化,属于宜春的部分则先后分划为汉平、吴平、始平、新渝等县。五代南唐昇元二年(938年)八月,析高安的建安乡、修德乡,新淦的崇学乡,置清江县,治所萧滩镇(宋改临江镇),属镇南军节度使。保大十年(952年),高安县升为筠州,清江县改隶筠州。

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割清江、新淦、新喻三县置临江军,清江为倚郭望县。治平三年(1066年),割新淦茂才乡、新喻思贤乡入清江县,县境由三乡增至五乡。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临江军改临江路,清江为上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临江路为临江府,辖清江、新淦、新喻三县。清代府县隶属仍沿明制。民国二年至民国十四年,属庐陵道;民国十五年至二十年,直属省;民国二十一年至民国三十八年,先后属第一、二行政督察区。1930年10月至11月,在临江镇建立清江县苏维埃政府,属湘鄂赣边境特委领导。

1949年6月19日,在樟树镇建立清江县人民政府,同年7月15日迁临江镇,1950年3月27日迁回樟树镇,属南昌分区专员公署。1959年1月1日,改属宜春专区1978年改称宜春地区)。1987年12月清江县实行省计划单列。1988年10月13日,民政部(民批[1988]41号)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清江县,设立樟树市(县级),以原清江县的行政区域为樟树市的行政区域;12月,樟树市正式挂牌成立,由宜春地区代管。2000年5月22日,改由宜春市代管。

1985年3月15日,设置阁(閤)山镇(赣府厅字[1985]158号)。1985年4月21日,设置黄土岗、永泰、经楼镇(赣府厅字[1985]236号)。1985年6月21日,撤销临江乡建制,将临江乡所属各村划归临江镇管辖(赣府厅字[1985]332号)。1987年,樟树市城区面积12.6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面积9.6平方千米;城区人口9.7万人。1989年1月13日,撤销樟树镇,设立淦阳、鹿江、吴家巷、薛溪四个办事处(赣民字[1989]10号批复)。1989年1月17日,山前乡的堆上、路口、麾塘、湛溪、白路、沽塘、举塘、上京八个行政村划出,设置湛溪乡(赣民字[1989]11号批复)。

1996年3月19日,撤销店下乡、昌傅乡,设立店下镇、昌傅镇(赣民字[1996]50号批复)。1996年12月20日,撤销张家山乡,设立张家山镇(赣民字[1996]287号批复)。至此,全市面积1286平方千米,人口约51.6万人,辖4个街道、7个镇、10个乡:鹿江街道、淦阳街道、吴家巷街道、薛溪街道、临江镇、黄土岗镇、经楼镇、永泰镇、昌傅镇、张家山镇、店下镇、中洲乡、义成乡、山前乡、湛溪乡、洲上乡、刘公庙乡、洋湖乡、大桥乡、观上乡、阁山乡。市政府驻城区药都南大道19号。

1999年5月31日,撤销閤山乡,设立閤山镇。閤山镇管辖原閤山乡与从店下镇划入的关坊、芗溪、韶塘、孙家行政村的行政区域范围(赣民字[1999]126号批复)。2000年2月25日,撤销刘公庙乡、观上乡,设立刘公庙镇、观上镇。观上镇政府驻地迁至潭埠街(赣民字[2000]37号批复)。至此,全市辖4个街道、10个镇、7个乡。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