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南谯属楚之椒邑,秦汉三国时期,曾先后为东城县、武城县、下邳国等,西晋东晋时期属涂中、顿丘县,南北朝陈太建七年(公元575年)移盱眙的北谯州于新昌城(今滁城),始称南谯州。隋为新昌县,后改为清流县,为滁州治。明初省县入滁州,初属凤阳府,洪武二十二年(1389)为直隶州。1912年废州为滁县。
1983年撤销滁县,改设滁州市(县级)。1992年12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地建市,原县级滁州市分设南谯、琅琊两区。1993年元月南谯区政府正式挂牌成立。区政府设在原滁州市政府所在地(滁城东大街125号)。区名取自南谯州的“南谯”州名。
1996年,南谯区面积1271平方千米,人口约25.4万人,辖1个街道、6个镇、10个乡:南谯街道、乌衣镇、沙河镇、章广镇、珠龙镇、大柳镇、黄泥岗镇、黄圩乡、汪郢乡、腰铺乡、花山乡、大王乡、城郊乡、施集乡、皇甫乡、常山乡、三官集乡。区政府驻滁城东大街。
1997年,撤销大王乡,设立大王镇,镇政府驻大王街;撤销腰铺乡,设立腰铺镇,镇政府驻腰铺街。1997年末,南谯区面积1273平方千米,人口25.7万人,辖1个街道、8个镇、8个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南谯区常住总人口247311人,其中,南谯街道13400人、乌衣镇25737人、沙河镇23122人、章广镇14409人、黄泥岗镇13938人、珠龙镇17518人、大柳镇11963人、腰铺镇11693人、大王镇13020人、黄圩乡8993人、汪郢乡8894人、花山乡9842人、城郊乡15857人、施集乡11320人、三官集乡10900人、常山乡7390人、皇甫乡4682人、李集未批乡6682人、张浦郢未批乡4102人、担子未批乡13849人。
2004年末,南谯区辖1个街道、8个镇、8个乡:南谯街道、乌衣镇、沙河镇、章广镇、黄泥岗镇、珠龙镇、大柳镇、腰铺镇、大王镇、黄圩乡、汪郢乡、花山乡、城郊乡、施集乡、三官集乡、常山乡、皇甫乡。(154个行政村、15个居委会)
2007年5月31日,南谯区完成镇村两级区划调整工作。经过调整,全区18个乡镇、街道、管理区调整为8个镇、2个街道;152个村减少到74个;乡镇平均规模由1.5万人扩大到2.7万人,村级平均规模由1776人扩大到3649人。其中:撤销大王镇,设立大王街道;撤销施集乡,设立施集镇;撤销城郊乡,并入南谯街道;撤销黄圩乡、汪郢乡,并入乌衣镇;撤销三官集乡,并入沙河镇;撤销皇甫乡、常山乡,并入章广镇;撤销花山乡,并入施集镇。
2010年5月13日,省民政厅批复同意将南谯区南谯街道(4个社区、7个村,面积83.67平方千米,人口3.35万人)整建制划归琅琊区管辖,并更名为西涧街道,街道办事处仍驻西涧路1号;将琅琊区清流街道的银花东村、银花西村、新建、紫薇南路、湖心路、徐岗6个社区和花园、陡岗、红庙3个村(面积8.02平方千米,人口8.145万人)划归南谯区腰铺镇管辖。调整后,南谯区由2个街道、8个镇变为1个街道、8个镇,面积由1242平方千米降为1187.11平方千米,人口由27.88万人增加为32.68万人;腰铺镇辖8个社区,10个村,面积112.98平方千米,人口10.74万人,镇政府驻地不变【6居3村实际划归龙蟠社区服务管理中心】。同年,将南谯区沙河镇的三官社区和邓坝、新集、秋桐3个村(即原三官集乡行政区域,约35平方千米)划归琅琊区西涧街道托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南谯区常住总人口251894人,其中,大王街道9708人,龙蟠街道(筹)62643人,乌衣镇38873人,沙河镇29934人,章广镇18690人,黄泥岗镇15606人,珠龙镇14457人,大柳镇8314人,腰铺镇26792人,施集镇21887人,南谯工业园区499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