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县

[行政区划代码]532932 [邮编]671500 [区号]0872 [拼音]Hèqìng Xiàn [英文]Heqing County

位置面积 鹤庆县是大理白族自治州辖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滇西横断山脉南端、云岭山脉以东,大理州北端,地理坐标为东经100°01′-100°29′、北纬25°57′-26°42′。东有金沙江与永胜县分津,南临鸡坪关与宾川县、大理市接界,西连马耳山与与剑川县、洱源县接壤,北望玉龙雪峰与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毗连。全县总面积2365.62平方千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280423人,其中城镇人口80086人。少数民族人口193794人,占总人口的69.1%;其中白族人口167171人,占总人口的59.6%。全县常住人口24.1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69万人,城镇化率36.0%。

政区划分 鹤庆县辖7个镇、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云鹤镇、辛屯镇、松桂镇、黄坪镇、草海镇、西邑镇、龙开口镇、金墩乡、六合彝族乡。县政府驻云鹤镇府门街2号。

名胜古迹 鹤庆黄龙潭省级风景名胜区,#茶马古道[鹤庆茶马古道(舍茶寺段、松桂段、象眠山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鹤楼、鹤庆文庙(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鹤庆有着悠久的历史,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汉代以前属昆明、越西部落,是“西南夷”的一部分。西汉至唐初,分属益州、永昌、云南、东河阳等郡的叶榆县。南诏时,在鹤庆置谋统部,是云南三十七部中极西极北的一部,也是滇西北重要的军事、政治要地。大理国立国后,公元963年,鹤庆改谋统郡为谋统府,为云南八府之一。南宋宝佑元年(公元1253年),忽必烈攻大理后设鹤州,公元1271年置鹤庆路,鹤庆由此而得名。明代,设鹤庆军民府。鹤庆自顺治十六年设大鹤丽镇总兵行辕,一直管辖大理、丽江、中甸、维西、永胜、剑川等地的军事事务。康熙七年,大鹤丽镇改称鹤丽镇,仍为滇西北军事重镇,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撤府为州。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改州为县。1949年7月1日鹤庆宣布解放,同年10月1日成立鹤庆县人民政府,属丽江专区。1956年改属大理白族自治州。

 

先秦为昆明、残部落,属西南夷。西汉元鼎五年(前112),建越嶲郡,今鹤庆西北部属之。元封二年(前109),设益州郡,今鹤庆东南部属该郡叶榆县。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在哀牢地置哀牢、博南两县,并将益州叶榆6县并入新设永昌郡,今鹤庆东南部属益州永昌郡叶榆县。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从益州郡划出弄栋县,从永昌郡划出叶榆等三县,从越雟郡划出遂久等三县,合七县设云南郡,今鹤庆全境属益州云南郡叶榆县。

西晋武帝泰始七年(271),划出南中建宁、兴古、云南、永昌四郡,设立宁州,今鹤庆属宁州云南郡叶榆县。光熙元年/成汉晏平元年(306),成国将宁州分为宁、交二州,今鹤庆属宁州河阳郡叶榆县。东晋穆帝永和三年/成汉嘉宁二年(347),东晋灭成汉国,重新统治宁州,本县属宁州东河阳郡叶榆县。南朝属宁州东河阳郡。北朝北魏延昌四年(515),改宁州为南宁州,今鹤庆属南宁州辖之东河阳郡叶榆县。隋开皇五年(585),设南宁州总管府,下辖恭州、协州和昆州,今鹤庆属昆州。

唐初属剑南道,麟德元年(664),设姚州都督府,本县属下辖13州中的野共州。这时,洱海地区有六诏,本县又属越析诏,称漾共、鹤川。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南诏统一六诏后,在本县置谋统部。太和年间(827~835),改为谋统郡,属剑川节度辖地。昭宗天复二年/南诏中兴五年(902),南诏清平官郑买嗣夺取政权,建立大长和国。后唐天成三年/大天兴尊圣元年(928),东川节度使杨千真杀郑隆矗(郑买嗣孙),立侍中赵善政,称大天兴国;次年杨干真自立,改国号大义宁国。频繁更迭的这三个政权都先后占据谋统郡。

后晋天福二年/大义宁大明七年(937),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建大理国,仍称谋统郡。宋大理国时期(960~1127),在今县城北官厢一带筑土城,形如龟,谓之龟城,是境内最早的城市建筑,元末倾圮。乾德元年/大理段氏二十六年(963),改置谋统府,为大理国“八府”之一。南宋理宗宝佑元年/蒙古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攻克大理后,建立鹤州,因鹤川得名。宝祐五年/蒙古宪宗七年(1257),改设二千户,仍称谋统,隶属大理上万户府。

元至元八年(1271),罢谋统千户,置鹤庆路军民总管。至元十一年(1274),又改置鹤州。至元十二年(1275),云南行省设立8处民屯,其中鹤庆路民屯,在籍编民共100户,己业田400双(每双5亩)。至元二十一年(1284),升鹤州为鹤庆府,领剑川。至元二十三年(1286),罢府设鹤庆路,隶云南行省。至元二十七年(1290),置鹤庆路军屯,有爨焚军125户,己业田608双。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鹤庆府,领剑川、兰州、顺州、北胜、蒗蕖、永宁6州(后兰州改隶丽江府),洪武十九年(1386),北胜、蒗蕖、永宁三州改隶澜沧卫。洪武二十一年(1388),设鹤庆御,领2所,属大理卫。洪武三十年(1397)改鹤庆府为军民府,下辖顺州、剑川二州。洪武三十一年(1398),境内编户为13里,每里110户。

清初袭明制,称鹤庆军民府,下辖剑川州、顺州。顺治十七年(1660),在本县设大鹤丽永镇,辖大理、鹤庆、丽江、永胜。康熙四年(1665),撤去守御千总,归府管理。康熙七年(1668)大鹤丽永镇改为鹤丽镇。康熙七年(1669)8月,撤销顺州并入鹤庆府。康熙二十二年(1683),废除鹤庆土千户长,土司指挥佥世职降为土通判。康熙三十七年(1698)10月析原顺州地划归永北府。雍正五年(1727)4月将丽江府属维西地置维西厅,中甸地置剑川州判,一并划归鹤庆府。雍正八年(1730),鹤庆隶属迤西道。乾隆二十一年(1756)5月,析维西厅、中甸地还属于丽江府。乾隆三十六年(1771),改鹤庆府为州,与所属之剑川统辖丽江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2月,鹤庆撤府改州,与原辖剑川州一并划归丽江府。

民国2年(1913)4月,改鹤庆州为县,6月划属腾越道;县以下仍设东、西、南、北,中5个区。民国18年(1929),废除道直属于省。民国33年(1944),属丽江行政督察专区。民国37年(1948),丽江行政督察专署移驻鹤庆,改称鹤庆行政督察专区,下辖鹤庆、丽江、剑川、永胜、华坪、宁蒗、中甸、维西、兰坪、碧江、福贡、贡山等12个县。民国38年(1949)初,专署复移丽江、鹤庆仍属其辖。

1949年7月1日,鹤庆县宣布解放;7月27日,建立鹤庆县政务委员会;10月1日,成立鹤庆县人民政府,属滇西北人民行政专员公署(驻剑川县)。12月28日,成立丽江专员公署(先驻鹤庆县城,1950年3月迁至丽江县城),鹤庆县属丽江专区。1953年3月20日,建立县国营农场(1958年改为县农业试验站,1963年4月更名县籽种繁殖场);同年7月,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为129820人;同年7月将鹤庆县牛街区同幸邑村划归洱源县。

1956年11月1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40次会议决定:设置大理白族自治州。原由丽江专员公署代省领导鹤庆县划归大理州。1958年1月25日,鹤庆县牛街区划归洱源县。10月,全县共成立金星(城郊)、火箭(辛屯)、前进(金墩)、东风(三庄)、跃进(松桂)、卫星(北衙)、先锋(中江)、红旗(六合)、战斗(朵美)等9个政社合一的公社。1959年4月将邓川县黄坪公社划归鹤庆县。

1961年调整公社规模,城郊公社分为城郊、城北、马厂、城镇4个公社;辛屯公社分为辛屯、如意、大登、倒流箐4个公社;金墩公社分为金墩、赵屯两个公社;三庄公社分为二庄,西甸两个公社;北衙公社分为北衙、七坪两个公社;朵美公社分为朵美、后山两个公社;六合公社分为六合、夸萼、碧龙、中石4个公社;松桂、中江、黄坪3个公社规模不变。全县共23个公社;管理区改称生产大队,计142个;生产队932个。1963年5月调整公社体制,设区(镇),合并生产大队为公社,全县共8区、1镇、98个公社、4个街、1184个生产队。

1964年7月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143203人。1970年5月20日,建立中共鹤庆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行使县委职权。6月,县以下区统一改称公社,原公社改为生产大队,全县共有8个公社、1个镇98个生产大队。1971年11月,六合公社分为六合、中江两个公社。1979年11月~1980年1月,新分出禾丰、建邑、彭屯、柳绿河、光明、新坪、云华、勤劳、炼厂、箐北、毛谷、上萼坪、麦地13个生产大队。至此,全县共有9个公社、1个镇、111个生产大队、4个街道居民委员会,1259个生产队。

1981年3月撤销县革命委员会,恢复县人民政府。1984年上半年,改革政社合一体制,设区建乡,城郊区更名宝顶区,城关镇更名云鹤镇,全县计有9区、1镇、110乡(光明并入菜园)、两个街道办事处。

1988年上半年,改区为乡,原乡改为乡政府的派出机构—村公所;宝顶乡又更名为城郊乡;全县计9乡、1镇、111个村公所(原文星乡分为文星、赤石两个村公所)、两个街道办事处、672个村(居)委会。县境南北最长为85千米,东西最宽为36千米,总面积2395平方千米。其四至为:东与永胜县团街、涛源乡分界;南与宾川县炼洞乡分界;西与剑川县东岭乡、洱源县三营乡、牛街乡、右所乡分界;北与丽江县太安乡分界。

1996年,鹤庆县辖1个镇、9个乡:云鹤镇、辛屯乡、城郊乡、金墩乡、中江乡、松桂乡、六合彝族乡、朵美乡、北衙乡、黄坪乡。县政府驻云鹤镇。

2000年,辛屯、黄坪、松桂3乡改建为辛屯、黄坪、松桂3镇。至此,鹤庆县辖4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

2001年2月1日:调整鹤庆县城郊乡秀邑、新生邑、菜园3个村民委员会划归云鹤镇管辖。2001年,城郊乡撤乡设镇,并更名为草海镇。2001年4月18日,北衙乡撤乡设镇,并更名为西邑镇。至此,全县辖6个镇、3个乡、1个民族乡:云鹤镇、辛屯镇、草海镇、松桂镇、西邑镇、黄坪镇、金墩乡、朵美乡、中江乡、六合彝族乡。

2005年10月24日,省政府批准同意鹤庆县撤销中江乡并入朵美乡,乡政府驻原朵美乡政府驻地(2006年3月20日,原中江乡挂牌成立为朵美乡中江办事处)。

2006年,鹤庆县辖6个镇、3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云鹤镇、辛屯镇、松桂镇、黄坪镇、草海镇、西邑镇、金墩乡、朵美乡、六合彝族乡。共有2个居委会、112个行政村。

2009年,撤销朵美乡,设立龙开口镇(7月正式挂牌成立)。

历年人口(部分) 

2023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280423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3794人,占总人口的69.1%;白族人口167171人,占总人口的59.6%。总人口按性别分:男性140633人,女性139790人。按城乡划分:城镇人口80086人,乡村人口200337人。全县常住人口24.14万人,其中:男性12.15万人,女性11.99万人;城镇人口8.69万人,城镇化率36.0%。

2022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28093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3866人,占总人口的69%;白族人口167292人,占总人口的59.5%。总人口按性别分:男性140948人,女性139988人。按城乡划分:城镇人口77842人,乡村人口203094人。

2021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28135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93890人。总人口按性别划分:男性141220人,女性140136人;按城乡划分:城镇人口77889人,乡村人口203467人。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鹤庆县常住人口243031人,其中,城镇人口81862人,占总人口的33.68%。人口分布:云鹤镇39100人,辛屯镇31127人,松桂镇26105人,黄坪镇32915人,草海镇37838人,西邑镇14328人,龙开口镇21321人,金墩乡27887人,六合彝族乡12410人。

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27.29万人,其中汉族人口为8.9万人,占总人口的32.6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8.39万人,占总人口的67.39%。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鹤庆县常住人口255328人,其中,云鹤镇27777人,辛屯镇34649人,松桂镇28900人,黄坪镇32992人,草海镇41692人,西邑镇14372人,龙开口镇26457人,金墩乡33123人,六合彝族乡15366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鹤庆县常住人口249030人,其中,云鹤镇10993人,辛屯镇33220人,松桂镇31660人,黄坪镇32981人,城郊乡49152人,金墩乡36044人,朵美乡13747人,北衙乡13634人,六合彝族乡16923人,中江乡10676人。

1982年7月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221220人,其中男110092人,女111128人。

 

清代时期行政区划 顺治十七年(1660),在本县设大鹤丽永镇,辖大理、鹤庆、丽江、永胜。康熙四年(1665),撤去守御千总,归府管理。康熙七年(1668)大鹤丽永镇改为鹤丽镇。康熙七年(1669)8月,撤销顺州并入鹤庆府。康熙二十二年(1683),废除鹤庆土千户长,土司指挥佥世职降为土通判。康熙三十七年(1698)10月析原顺州地划归永北府。雍正五年(1727)4月将丽江府属维西地置维西厅,中甸地置剑川州判,一并划归鹤庆府。雍正八年(1730),改永昌道为分巡迤西道,鹤庆隶属迤西道。乾隆二十一年(1756)5月,析维西厅、中甸地还属于丽江府。乾隆三十六年(1771),改鹤庆府为州,与所属之剑川统辖丽江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2月,鹤庆撤府改州,与原辖剑川州一并划归丽江府。光绪十五年(1889),鹤庆州册报实额人口为11338户,44644人。

清康熙《鹤庆府志·疆域》:当时全境东西长390里(华里,下同),南北宽170里。其八至:东至永北府旧顺州上江大渡口界120里,南至大理府邓川州罗川界130里,西至丽江府界150里,北至丽江府七河界50里;东南至朵美渡口永北府界120里,东北至蒗蕖州打中河界480里,西南至浪穹州应山铺界180里,西北至巨津州巨甸石门关界220里。

清代,鹤庆下辖2厢、4乡、13图:

南厢、北厢(又分2图、10铺):即龙街铺、安南铺、来和铺(包括花树村)、州前铺、州后铺、安边铺、东北铺(包括官厢、洪家登、东园、上城东)、旧城铺(包括羊毛村)、水路铺、北厢铺(包括中登、东登、富登村、北寺村、下城东、倒流箐、安乐村、崇德村、富陶村、天赦坪、迎春尾、彭屯、龙门甸、盘卡腊、里习吉、老干场、河东寺、下碧龙、九力禾、咱腊村)。

长亭乡(分3图):第1图(孝廉村、前蒿登、中和村、金墩街、腰江、上坡村、西甸村、上下田心村、干甸村、中村、河南村、班登、场尾村、上下乐恩村、上下古乐、南山、西古乐、桃园村、岩脚、水井、吉地坪、木扎腊、上碧龙、金翅禾、银河村、上下仁里、赵家登、上下曲江、杨李登、金登村、小腰江、河北、小邑登、官庄、中正村、中甸村、干甸村、杉松村、刚健村、西腰江、罗木盘);第2图(赵屯街、下城村、南北长康、芦屯、积德屯、上下武官屯、塔冲、鹤翼庄、化龙村、高家登、曲罗邑、南北山河、文明村、新科村、象眠村、松树曲、邑头村);第3图(坡头邑、南北秀邑、上庄、和邑、迎邑、瓦窑头、上潘屯、南北班榜、新生邑、小教场、姜官屯、河底、树金岗、宣化关、黑泥哨、上石岩)。

求平乡(分2图):第1图(石朵河、小水漠、太平村、田屯、百官屯、太乙村、金锁邑、积庆屯、上下建寅、秀邑登、南北种福);第2图(沙登村、周村、王屯、罗伟邑、河头村、三义村、风翼村、石寨北邑、和顺村、纲常河)。

逢密乡(分3图):第1图(连昌河、义朋村、如意村、甘禾村、大夫屯、白沙、母屯、波南河、大水漠、柳绿河、小柳场、南河、北河南北);第2图(三贝河、西登、逢密、辛屯、大福地、大水箐、城西河、小营、小沙登、思地登、北水槽、干铎河、双水槽、湾登、大妙登、大龙溪);第3图(赵家登、南北汤乾、柳村、寺庄、南北干弓、大登、赤铺、大板桥南北)。

山外乡(分3图,又称东西中3路):东路(柏邑、大甸、大小犹龙、灵地坡、下木禾、松园村、和乐果、长坡、大稿、松坪、麦地、黑水井、吉菜场、金塘村、上江、香罗坪、菜园、象子坪、罗开口、长坪、江东、蒿子箐、麦地坡、上坝、中坝、甘村、腊石左、朵美街、后山、阿蚱、黄洛莨、箐头、骆马厂、杜家湾、李家坪、牛健坪、刘家庄、包家庄、迤蚱、平田、上下箐头、葫芦田、达甸、新庄、河南村、中村、下村、烂泥箐、各莨、北干箐、锡绞、蒲塘、橄榄坡、炼厂、上下禾米渡);中路(三庄、苏鲁河、东登、庙前、桥头村、石头登、新庄、水磨村、永安村、赤石棚、枫木河、后本箐、长头、格菊村、春水井、西坡、松桂街、王寸洪营、安逸村、溪柏松、积福村、衍庆村、王家庄、麦冲、栗木箐、南庄、大乎村、东庄、溪鲁、水井、新窝、羊圈、中窝、石洞、西炭街、上下登村、白鹿村、板窝箐、段家箐、茶木箐、波罗庄西营、南营、东营、北营、核桃箐、龙珠、军营、上营、南山脚、丹风村、河头、落果、地基密、降枝香、旧地基、王家冲、官庄、梁家营、李家营、北山脚、西邑南北登、七坪、大营、蓝田村、洪家窝、求仁甸、张家登、硝矿厂、和邑村、响水河、北松坪、小鲁摆、北衙街、陈家庄、天眼坡、吴家庄、水井、炭窑、鲁摆、新庄、芹菜场、撒须、水寨、潘营、白莲村、龙潭营、王营、大湾、姜营街、庄家院、母家营、下田心、杨柳村、毛五村、墩子桥、下潘沟、黑泥凹、中村、千户营、百户营、后中窝、大水箐、奇峰口、雷钵寺、白沙洞);西路(司前、上站、太平村、白玉村、龙马硐、大同村、石碑村、炼度、阁登、士登、白石村、小河村、马街、赤桥、海西、上下邑、官庄、漆树坡、火[U、日子庄、尸塔邑、山曲、文曲、坡头邑、西坡脚、班城、鱼潭村、菩提树、西甸、易河、义常村,洛书村、三场臼、三家村、板桥哨、大松坪、白草罗、石岩头)。

宣统三年(1911),鹤庆设5区:中区(原南、北厢)、南区(原长亭乡3图和求平乡第1图)、北区(原逢密乡3图和求平乡第2图)、东区(原山外乡东路、中路)、西区(原山外乡西路)。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民国2年(1913)4月,改鹤庆州为县,6月划属腾越道;县以下仍设东、西、南、北,中5个区。民国18年(1929),废除道直属于省。民国33年(1944),属丽江行政督察专区。民国37年(1948),丽江行政督察专署移驻鹤庆,改称鹤庆行政督察专区,下辖鹤庆、丽江、剑川、永胜、华坪、宁蒗、中甸、维西、兰坪、碧江、福贡、贡山等12个县。民国38年(1949)初,专署复移丽江、鹤庆仍属其辖。

民国《鹤庆县志·地理》载,全境东西长130里,南北宽180里。八至为:东至丽江罗巡洞界90里,南至邓川罗陋川界140里,西至剑川清水河界40里,北至丽江岗子哨界40里;东南至永北板桥界150里,东北至丽江构皮厂界40里,西南至浪穹三营界120里,西北至丽江寒鸡罗界40里。

 

民国23年(1934),改区团制为区、乡(镇)、间、邻制,全县设5区、36乡(镇)、510阊、2459邻、7346户。

民国23年全县行政区划表:

第一区:庆安镇(23、110、730);威远镇(21、105、685);城北乡(13、68、366);普庆乡(6、30、270);

第二区:孝廉镇(18、65、513);积德镇(14、66、432);曲江镇(13、61、387);松树曲乡(12、62、383);种福乡(12、54、351);迎和乡(16、79、486);太平乡(10、39、331);秀邑乡(5、19、169);

第三区:逢密镇(6、30、159);辛屯镇(7、33、201);母屯镇(4、20、108);风翼乡(22、110、661);赤铺乡(18、75、410);西亨乡(16、80、431);双水乡(18、94、493);南河乡(18、74、484)

第四区:松桂镇(14、70、468);姜营镇(7、35、239);朵美镇(13、65、43l);中江镇(4、20、112); 六合乡(19、95、639);三庄乡(23、115、798);波罗乡(16、80、553);南庄乡(9、45、298);七坪乡(10、50、339);河川乡(5、25、169);北衙乡(8、40、252);

第五区:庆云镇(13、66、339);文登乡(22、110、552);大同乡(33、166、832);河西乡(23、116、581); 西甸乡(19、87、471)。

 

民国27年(1938),废阊邻制,推行保甲制。全县设5区;24乡、12镇;147保、1377甲。

民国29年(1940),推行“新县制”,撤区扩大乡镇,缩编保甲,全县设9乡、5镇、138保、1350甲。

民国31年(1942),鹤庆县属云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驻丽江县)。

民国33年(1944),全县辖5镇、9乡;130个保、1163甲、14274户;83422人,其中男性42224人,占总人口50.6%;女性41199人,占49.4%(括号内分别为保、甲、户、人)。云鹤镇驻财神殿,(12、97、1356、7374)东至西约30里,南至北约3里。普庆乡驻崇德村,(7、65、803、4596) 东至西约30里,南至北约3里;积福乡驻赵屯街,(10、100、1039、6778)东至西约120里,南至北约20里;孝廉镇驻金墩街,(10、89、1086、7007)东至西约30里,南至北约10里;太和乡驻田屯,(10、83、966、6309)东至西约30里,南至北约15里;辛屯乡驻大登街,(8、70、829、4718) 南至北25里,东至西约3里;风翼乡驻大登村,(12、 92、1084、5338)南至北25里,东至西约4里;如意乡驻龙泉寺,(9、75、889、4474) 南至北约25里,东至西约3里;松月乡驻松月室,(8、79、1059、8302)约235平方华里;松鹤镇驻松桂街,(10、 91、1243、7596)东至西约60里,南至北约30里;美中镇驻朵美街,(9、75、1007、5650)东至西约100里,南至北约200里;坪营乡驻同缘寺,(8、74、851、4296) 南至北约60里,东至西约50里;庆云镇驻静修巷,(9、95、1104、5724)东至西约30里,南至北约3里;云峰乡驻天寿寺,(8、78、958、5260) 东至西约30里,南至北约5里。

民国37年(1948),鹤庆县属云南第十行政督察区(驻鹤庆县)。民国36年至民国38年(1947~1949)、全县14个乡(镇)又合并为云鹤镇、福和乡、孝廉镇、五峰乡、九顶乡、松鹤镇、平美乡、庆云镇8个乡镇。

 

1951年全县行政区划表

一区:辖彭屯、中登、下城东、菜园、城西园、秀邑、新生邑、白宫屯、太平、小水漠、石朵河、倒流箐、罗伟邑、大马厂、汝南哨、沙子坪、一街(南大街)、二街(南门街)、三街(东门街)、四街(府门街)、五街(北门街)、六街(西门街)22个行政村。

二区:辖三贝河、连昌河、师第登、如意、北河北、南河、大水箐、母屯、大板桥、凤翔、大妙登、双水槽、南干弓、北干弓、辛屯15个行政村。

三区:辖和邑、瓦窑、赵屯、积德、长康、种福、建邑、金锁邑、化龙、南北山河、松树曲、赵家登、金墩、孝廉、西甸、场尾、磨刀箐17个行政村。

四区:辖松桂、南庄、羊俊、上波罗、下波罗、三庄、新庄、后本箐、长头、枫木禾、龙珠、石洞、河川、后山、朵美、禾米渡16个行政村。

五区:辖王营、潘营、大湾、大水箐、奇峰口、北衙、沙须、芹菜厂、炉坪、七坪、响水河、西邑、水井13个行政村。

六区:辖石牌、文登、大同、太平、天子庄、上站、龙门、西坡、西甸、三场旧、白草罗、南大坪12个行政村。

七区:辖中江、金河、联合(大箐)、灵地、六合(大甸)、水井、三合(六合)、新民(和乐)、夸萼、江东10个行政村。

注:行政村原以一、二、三等序数命名,1951年10月后改为以地名命名。

 

1956年全县区(镇)乡(街)表

城关镇:辖一街、二街、三街、四街、新生邑、菜园6个行政村。

一区:辖罗伟邑、秀邑、新民、彭屯、母屯、马厂、新峰(彝族乡)、倒流箐、太平、田屯、小水漠、石朵河12个行政村。

二区:辖如意、三合、双龙、大福地、南河、辛屯、逢密、师弟登、干弓、新村10个行政村。

三区:辖赵屯、和邑、建邑、康福、积德、金墩、庆和、化龙、邑头、西甸、新乐、磨光12个行政村。

四区:辖三庄、文星、东坡、长头、松桂、南庄、波罗、龙珠、宝窝、新窝、石洞、朵美、河川、洛良、后山15个行政村。

五区:辖七坪、西邑、水井、北衙、炉坪、芹河、西园、姜营、河西、奇峰(傈僳族乡)、水坪(傈僳族乡)11个行政村。

六区:辖牛街、西坡、义河、大松坪、大同、共和、上站、白塔邑、福田、南大坪(彝族乡)10个行政村。

七区:辖六合、大甸、灵地、和乐、吉菜、夸萼(彝族乡)、中江、禾米、江东、金河、忠义11个行政村。

 

1958年全县所并乡村撤并状况:

城关镇:辖原一、二、三、四4个街及新生邑、菜园2乡

罗伟邑乡:辖原罗伟邑、秀邑、新民、彭屯、母屯5乡

马厂彝族乡:辖原马厂、新峰2乡

倒流箐乡:保留原乡建制

田屯乡:辖原太平、田屯、小水误、石朵河4乡及南河乡的大水镁、柳绿河、南河三个村。

如意乡:辖原如意、三合、双龙、大福地4乡及南河乡的北河北、北河南两村。

辛屯乡:辖原辛屯、逢密、师弟登、干弓、新村5乡。

赵屯乡:辖原赵屯、和邑、建邑、康福、积德5乡。

金墩乡:辖原金墩、庆和、化龙、邑头4乡。

西甸乡:辖原西甸、新乐、磨光3乡。三庄乡:辖原三庄、东坡、文星、长头4乡。

松桂乡:辖原松桂、南庄、波罗、龙珠、宝窝、新窝6乡及西邑乡的干河村。

石洞乡:辖原石洞乡及吉菜乡的吉菜村。

朵美乡:辖原朵美、河川、洛崖、后山4乡。

七坪乡:辖原七坪、西邑、水井3乡。

北衙乡:辖原北衙、炉坪、芹河、西园4乡。

姜营乡:辖原姜营、河西2乡。

奇峰傈僳族乡:辖原奇峰、水坪2乡。

六合乡:辖原六合、大甸、灵地3乡。

和乐乡:辖原和乐乡及吉菜乡的黑水、松坪、麦地、土地岗、毛谷山、大稿6村。

夸萼彝族乡:保留原乡建制。

中江乡:辖原中江、禾米、江东、金河、忠义5乡。

 

1959年全县公社管理区表

城郊(金星)公社:辖光明、菜园、红旗、板桥、母屯、彭屯、罗伟邑、新民、秀邑田屯、小水庆、太平、新峰、马厂、石朵河、柳绿河、一街、二街、三街、四街20个管理区。

辛屯(火箭)公社:辖三合、逢密、辛屯、新登、妙登、干弓、新村、石寨子、双龙、连义、如意、大福地、南河、倒流箐、里习吉15个管理区。

金墩(前进)公社:辖和邑、映虹、赵屯、积德、康福、建邑、金锁、邑头、庆和、金墩、曲江、红光、化龙13个管理区。

三庄(东甩)公社:辖三庄、新庄、文星、赤石、古乐、东坡、长头、西甸8个管理区。

松桂(跃进)公社:辖南庄、新窝、龙珠、洛果、新光、波罗、勤劳、宝窝8个管理区。

六合(红旗)公社:辖六合、大甸、灵地、碧龙、团结、毛谷、和乐、五星、黑水、河东、南坡、石洞、中窝、吉菜14个管理区。

北衙(卫星)公社:辖北衙、西园、芹河、炉坪、七坪、水井、西邑、和邑、奇峰、水坪10个管理区。

朵美(战斗)公社:辖朵美、上河川、下河川、中和、洛良5个管理区。

中江(先锋)公社:辖中江、大箐、江东、禾米、金河5个管理区。

黄坪(红旗)公社:辖团山、河西、姜营、潘营、新泉、黄坪、围子田、均华、石洞9个管理区。

 

1963年全县行政区划表

城郊区:辖田屯、红旗、太平、小水溪、石朵河、菜园、秀邑、新民、新华、罗伟邑、倒流菁、板桥、新峰、马厂、里习吉、安乐16个公社;下辖230个生产队。

辛屯区:辖辛屯、逢密、三合、大登、妙登、红星、连义、如意、双龙、群峰、新登、大福地12个公社;下辖138个生产队。

金墩区:辖金墩、庆和、银河、邑头、化龙、河底、河东、康福、积德、和邑、金锁、西甸、古乐、新庄、红光、赵屯16个公社;下辖179个生产队。

松桂区:辖三庄、长头、文星、赤石、东坡、新光、新窝、宝窝、南庄、大石、波罗、龙珠、中石13个公社;下辖191个生产队。

北衙区:辖北衙、西园、炉坪、芹河、七坪、水井、和邑、西邑、奇峰9个公社;下辖81个生产队。

黄坪区:辖新泉、黄坪、均华、石洞、围子田、水坪、姜营、潘营、财丰、子牙关、河西11个公社;下辖103个生产队。

朵美区:辖上河川、下河川、朵美、后山、黄洛良5个公社;下辖70个生产队。

六合区:辖六合、大甸、黑水、和乐、河东、五星、南坡、团结、中江、大箐、禾米、金河、江东、灵地、松园15个公社;下辖192个生产队。

城关镇:辖一街、二街、三街、四街4个街道。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并请保留本站网址:www.xzqh.org

   区划地名网(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