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县

[行政区划代码]532822[邮编]666200 [区号]0691 [拼音]Měnghǎi Xiàn [英文]Menghai County

位置面积 勐海县是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辖县。位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州境西部,南邻缅甸。全县总面积5368.76平方千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35.9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0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8.65万人,占总人口的51.85%;女性人口17.32万人,占总人口的48.15%。城镇常住人口13.3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22.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2万人。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36.98%,比上年末提高1.28个百分点。有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

政区划分 全县辖6个镇、5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勐海镇、打洛镇、勐混镇、勐遮镇、勐满镇、勐阿镇、勐宋乡、勐往乡、格朗和哈尼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县政府驻勐海镇景管路10号。

名胜古迹 #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国家级,1982年),景真八角亭、曼短佛寺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名由来 “勐海”系傣语,古名“勐咳(hai)”,意为丢失猎犬的平坝地方。傣族首领召孩征服土著民族后,改称“勐孩”,衍为“勐海”,意为勇敢的人住的平坝地方。“勐”意为“平坝”和“地区”。“海”一说意为“厉害”或“恶”,此说恐误。一说县内有湖,故名“海”。

历史沿革 汉代前,隶属昆明、嵩部落,是“西南夷”的一部分。西汉,隶属益州郡。东汉光和年间,划归永昌郡。唐南诏时,隶银生节度。宋代属景陇王国,宋淳熙七年(1180年),境内设九勐土司地。元代属彻里路军民总管府。明属车里宣慰使司,明隆庆四年(1570年),宣慰使召应勐将辖区划为十二版纳,本县境内设四个版纳。清朝,沿袭明制。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境内重置九勐土司地。民国元年(1912年),改设勐海、勐遮、勐混3个区。

民国二年(1913年),置第三区行政分局,属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境内设勐遮、勐混(实驻勐海)两个区。民国十六年(1927年),改区设佛海县、南峤县、宁江设治局,属普洱道。1950年2月17日,境内解放,3月置佛海县,属宁洱专区。1953年置版纳勐海,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1958年改为勐海县,1959年勐遮县并入勐海县,属西双版纳自治州。(一说为:1929年设佛海县,1954年改版纳勐海,1960年改勐海县)

1996年,勐海县辖2个镇、12个乡:象山镇、打洛镇、勐海乡、勐遮乡、勐混乡、勐宋乡、勐往乡、勐阿拉祜族乡、勐满拉祜族哈尼族布朗族乡、勐冈哈尼族布朗族乡、格朗和哈尼族乡、西定哈尼族乡、巴达布朗族哈尼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县政府驻象山镇。

2001年,全县辖2个镇、5个乡、7个民族乡:象山镇、打洛镇、勐遮乡勐海乡、勐混乡、勐阿拉祜族镇、勐满拉祜族哈尼族布朗族镇、勐往乡、勐宋乡、西定哈尼族乡、格朗和哈尼族乡、巴达布朗族哈尼族乡、勐冈哈尼族布朗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

2002年3月18日,省政府(云政复〔2002〕15号)批准:撤销勐海县象山镇、勐海乡,设立勐海镇,镇政府驻原象山镇政府驻地。3月20日,省政府(云政复〔2002〕26号)批准:撤销勐海县勐冈哈尼族布朗族乡,将勐冈哈尼族布朗族乡曼令、南楞两个村委划归勐遮乡管辖,将曼冈、拉巴厅两个村委划归勐混乡管辖。7月23日,省政府批准:勐混乡撤乡设镇。8月12日,省政府批准:撤销勐遮乡、勐满拉祜族布朗族乡、勐阿拉祜族乡,分别设立勐遮镇、勐满镇和勐阿镇。

2003年末,勐海县辖6个镇、6个乡:打洛镇、勐海镇、勐混镇、勐遮镇、勐阿镇、勐满镇、勐往乡、勐宋乡、格朗和哈尼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西定哈尼族乡、巴达布朗族哈尼族乡。下设个85村民委员会、3个居民社区。

2004年9月30日,省政府(云政复〔2004〕95号)批准:勐海县撤销西定哈尼族乡和巴达哈尼族布朗族乡,合并设立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新设立的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管辖原来西定哈尼族乡和巴达哈尼布朗族乡的行政区域,隶属关系不变,乡政府驻原西定哈尼族乡政府驻地。

2006年,勐海县辖6个镇、5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勐海镇、打洛镇、勐混镇、勐遮镇、勐满镇、勐阿镇、勐宋乡、勐往乡、格朗和哈尼族乡、布朗山布朗族乡、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以及黎明农场。共有4个居员会、85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勐海镇。

历年人口(部分) 

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35.9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40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8.65万人,占总人口的51.85%;女性人口17.32万人,占总人口的48.15%。城镇常住人口13.3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22.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2万人。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36.98%,比上年末提高1.28个百分点。

2022年末,全县常住人口35.5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35.70%,比上年末提高0.36个百分点。

2021年末,全县常住人口35.5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2.5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35.34%,比上年末提高0.84个百分点。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勐海县总人口(常住人口)为353720人,其中:男性183850人,占51.98%;女性169870人,占48.02%。城镇人口122048人,占34.50%;乡村人口231672人,占65.50%。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勐海县常住总人口331850人,其中:勐海镇70828人,打洛镇26770人,勐混镇30944人,勐遮镇63519人,勐满镇19450人,勐阿镇23531人,勐宋乡23015人,勐往乡14631人,格朗和乡15173人,布朗山乡20274人,西定乡23715人。

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为29.6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68万人,农业人口24.9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5.56万人,占总人口的86.32%。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勐海县常住总人口314068人,其中:象山镇31280人、打洛镇24897人、勐海乡24500人、勐宋乡21906人、勐阿乡24897人、勐往乡13701人、勐混乡27114人、格朗和乡15641人、布朗山乡18358人、勐遮乡60330人、勐满乡19862人、西定乡14137人、巴达乡9957人、勐冈乡7488人。

(以下为本站旧资料,待更新)

 

勐海镇位于勐海县中部偏东的勐海坝子上。县政府驻地。面积365.38平方千米,人口13916户、51527人(2007年末),其中农业人口6542户、30862人。辖沿河、象山、佛双3个社区,景龙、曼贺、曼袄、曼尾、曼短、曼搞、景真、勐翁8个行政村,93个村民小组、16个居民小组。镇政府驻佛双路。

国道214线(佛双公路)、勐海—勐阿公路穿镇而过,有通往各乡镇的公路网。曼搞自然保护区有珍稀植特三尖杉、黑黄檀、阿丁枫等。有佛寺古建筑数十座,景佛塔雄伟壮观;“塔冈南(水中塔)”建于公元1455年,据传河水曾环塔而流。

[沿革]傣语,勐:地方,海:勇敢人。古为一土司地,明为一版纳地。1913年,为第二区行政分局、第三区行政分局(勐海)。1927年置象山区(1930年设勐海镇,1946年改象山镇)、勐海区(1940年为拱城乡)。属佛海县。1953年置勐海区,属版纳勐海。1958年改为象山公社、跃进公社,属勐海县。1959年为象山镇(1966年改称东风镇)、勐海区,1969年改为东风公社,1975年为象山镇、勐海公社(1987年改勐海乡)。1996年,象山镇面积62.6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2.8平方千米,人口2.02万,镇府驻象山新街,辖街道、曼贺、曼袄、景4个行政村;勐海乡面积301.8平方千米,人口2.1万人,辖曼真、翁囡、曼派、曼搞、曼短、曼尾、曼兴7个行政村。2002年,撤销象山镇、勐海乡,设立勐海镇。

 

打洛镇位于勐海县西南部,打洛坝子中部。东南为布朗山乡,西北与西定乡毗邻,东北为勐遮镇;西南和西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36.5千米。面积400.16平方千米,人口4386户、19043人(2008年末),其中农业人口3884户、17889人。以傣族、布朗族和哈尼族为主,其中:汉族644人,傣族8676人、哈尼族4868人、布朗族4688人、其他民族的167人。辖勐板、曼轰、曼夕、曼山、打洛5个行政村,57个村民小组,57个自然村,其中坝区村寨17个、半山区村寨3个、山区村寨37个。镇政府驻打洛,距县城86千米,距缅甸掸邦东部第四特区勐拉县城、景栋、泰国米赛、清迈分别有3千米、80千米、246千米、500千米。

是中国南疆历代通往东南亚的陆上口岸。现为国家级一类口岸。境内最高点在北部的邦南后山,海拔2175米,最低点在东南部的抚盐河与南览河交汇处,海拔598米。主要河流有南撇河、回南善河、南他拉河、南板河、南庄龙河、南览河等。为昆洛公路终点,有公路通往缅甸。以边贸旅游业为主,景点有中缅219界碑和威严壮观的金龙抱柱艺术国门。

[沿革]打洛古称景洛。古为“土司”地。明为一版纳地,称“康洛满”。1913年属第三区行政分局(勐海),1927年属佛海县。1950年置板洛区,1953年属版纳勐混。1963年置打洛镇,1969年为五七公社,1973年改为打洛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置镇。1996年,面积400平方千米,人口1.58万,镇府驻打洛街,辖景洛、曼打火、勐板、曼轰、曼夕、邦洛、曼山7个行政村。

 

勐混镇位于勐海县东南部的勐混坝子上。总面积329平方千米,其中坝子面积53平方千米。人口7086户、30521人(2007年底),其中农村6205户、28942人。有傣、哈尼、拉祜、布朗、佤、汉等多种民族。辖大河沟1个社区,勐混、曼蚌、曼赛、曼扫、贺开、曼冈、曼国7个行政村,81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景勐混,海拔1200米,距县城17千米,距州府景洪64千米。

勐混、曼国、曼蚌、曼赛、曼扫5个行政村地处勐混坝子,地形以河谷为主,地势平坦;贺开、曼冈2个行政村,23个村民小组,属山区,地形以山地为主。最高处贺开村曼迈阿珠各脚山海拔1826米,最低海拔曼扫村大呼拉村民小组海拔1181米。主要河流有南开河、南混河、南养河、南卡河等,属澜沧江水系。盛产“201”软米,保存着9000亩古茶园。地处国道214线景混等级公路末端。境内有佛寺29座。勐混大白塔为八角形母塔,工艺精细、具有农厚的民族色彩,传说建造历史已有两千多年。

[沿革]古为一土司地,明为一版纳地。1913年属第三区行政分局,1927年属佛海县。1950年置勐混区,属佛海县。1953年置版纳勐混,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1957年属版纳勐海,1958年置勐混区,1968年设曙光公社,1973年改勐混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置乡。1996年,面积255平方千米,人口2.38万人,辖景勐混、曼扫、曼赛、贺开、曼国、曼蚌6个行政村。2002年,原勐冈哈尼族布朗族乡的曼冈、拉巴厅2个村划归勐混乡管辖,同年勐混撤乡设镇。

 

勐遮镇位于勐海县中部偏西、全州最大的勐遮坝子上,地处东经98°28′-100°10′、北纬21°62′-21°91′之间。东邻勐海镇,东南连勐混镇,南与打洛镇交界,西南和西面与巴达、西定乡接壤,北依勐满镇。面积462平方千米,人口6.85万人(2006年)。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93.7%,以傣民族为主体,哈尼、布朗、拉祜等多民族杂居。辖勐遮、曼洪、曼燕、曼扫、曼伦、曼央鼋、曼根、曼勐养、景真、曼恩、曼弄、南楞、曼令13个行政村,169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勐遮,距县城23千米。

坝子面积156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3.77%。最高海拨2147米,最低海拨1172米,镇政府驻地海拨1255米。南央河穿坝而过。素有“滇南粮仓”、“版纳粮库”、“渔米之乡”之称。国道214线(原佛双公路)穿境。古迹有景真八角亭等。

[沿革]傣语,勐:地方,遮:湖水淹没。古为湖沼,后干涸成坝子。古为一土司地,元、明为一版纳地。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设勐遮土干总。1913年置第二区行政分局,属普思沿边行政总局。1927年置五福县,1934年更名南峤县,普洱道。1950年2月解放。1953年置版纳勐遮,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1958年底置勐遮县。1959年并入勐海县后称勐遮区。1969年建红星公社,1973年改称勐遮公社,1984年置区,1987年改乡。1996年,面积356.9平方千米,人口4.37万人,辖勐遮、曼洪、曼燕、曼扫、曼伦、曼央、曼根、景真、曼拉、曼勐养、曼弄、曼恩、曼光13个行政村。2002年,原勐冈哈尼族布朗族乡的曼令、南楞2个村划归勐遮乡管辖,同年勐遮撤乡设镇。

附:勐冈哈尼族布朗族乡位于勐海县南部,勐遮、勐混两坝子中间,距县城32千米。有勐冈—勐混、勐冈—勐遮两条公路。傣语,勐:地方,冈:中间。1984年置勐冈区,1987年改勐冈哈尼族朗族乡。1996年,面积181.7平方千米,人口0.7万人,辖拉八厅、曼令、南楞、曼冈4个行政村。2002年撤乡,曼令、南楞2个村划归勐遮乡管辖,曼冈、拉巴厅2个村划归勐混乡管辖。

 

勐满镇位于勐海县西北部,距县城58千米。面积488平方千米,人口1.86万人(2006年)。辖城子、纳包、南达、班倒、帕迫、星火山、关双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勐满。国道214线(原勐海—双江公路)过境。景点有南蚌等温泉。

[沿革]傣语,勐:地方,满:视线模糊。古为一土司地,明、清为一版纳地。1913年属第二区行政分局(勐遮)。1927年置勐满乡,属南峤县。1950年置勐满区,属南峤县。1953年属版纳勐遮,1958年属勐遮县。1969年设向阳公社,1984年置勐满区。1987年置勐满拉祜族哈尼族布朗族乡。1996年,面积488平方千米,人口1.7万人,辖城子、纳包、南达、班倒、幸福展、帕迫、星火山、关双8个行政村。2002年,撤销勐满拉祜族布朗族乡,设立勐满镇。

 

勐阿镇位于勐海县北部,勐阿坝子上,地处东经99°52′-100°41′、北纬21°28′-22°26′之间。东邻勐宋乡,南邻勐海镇,西邻勐满镇,北依勐往乡,西北与澜沧县接壤。面积538.77平方千米,人口2.08万人(2006年)。有拉祜、傣、哈尼等民族,其中拉祜族约占总人口的43.6%。辖嘎赛、曼迈、南朗河、勐康、贺建、纳京、纳丙7个行政村,71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勐阿城子,距县城33千米。

属半山区、半坝区乡镇,其中山区330.77平方千米,坝区208平方千米。海拨最高点2071米,最低点577米。南朗河穿坝子而过。森林面积37660.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3.6%。有公路通县城,勐海—勐往公路过境。

[沿革]傣语,勐:地方,阿:沸水落滚。古为一土司地,明、清为一版纳地。1913年属第二区行政分局(勐遮),1929年属临江行政区,1939年置安康区。1950年为勐阿乡,属宁江县丫口区。1953年设版纳勐阿,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1958年置勐阿区,属勐海县。1969年设“五四”公社,1973年改勐阿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置勐阿拉祜族乡。1996年,面积538.7平方千米,人口1.8万人,辖嘎酒、纳京、纳丙、勐康、贺建、南朗河、篾笆桥、曼迈8个行政村。2002年,撤销勐阿拉祜族乡,设立勐阿镇。

 

勐宋乡位于勐海县东部偏北山区,东经100°24′48″-100°40′25″、北纬21°56′54″-22°16′59″之间。东与景洪市毗邻,南接格朗和乡,西南连勐海镇,北与勐阿镇交界。东西宽42千米、南北长118千米,面积493平方千米。人口4867户、22055人(2008年末),其中农业人口4624户、21462人。汉族人口2371人,少数民族人口19684人:哈尼族7145人,傣族5739人,拉祜族4938人,布朗族1520人。辖曼迈、曼方、曼金、曼吕、蚌冈、三迈、糯有、大安、蚌龙9个行政村,113个村民小组,102个自然村(含茶山、示范站、电视台3个自然村,尚未纳入村委会辖区)。乡政府驻曼迈,海拔1220米,距县城25千米。

地处横断山脉的南缘地段,山坝相间,以山为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的山脉走向大体为南北走向,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山峰共10座。最高点滑竹梁子海拔2429米(为全州、全县的最高点),最低点在东南部的回令河与流沙河交汇处,海拔高度772米。境内水系属澜沧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南本河、蚌冈河。

[沿革]1913年属第一区行政分局(车里),1927年置南本乡。1950年置五本区,属车里县,1953年划归版纳勐海。1957年为勐宋区,1969年设东方红公社,1973年改勐宋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置乡。1996年,面积492.6平方千米,人口2万人,辖迈迈、糯有、曼吕、蚌冈、坝檬、大安、蚌囡、曼方、三迈、曼金10个行政村。

 

勐往乡位于勐海县东北部。东邻景洪市,南毗勐阿镇,西和北与澜沧县接壤,东北角沿澜沧江与普洱市、景洪市隔江相望。面积488.39平方千米,总人口3237户、13875人(2007年末),其中农业人口3053户、13487人。有傣、拉祜、哈尼、布朗、彝、汉6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2401人,其中:傣族5114人,拉祜族3300人,哈尼族2007人,布朗族863人,彝族1107人,白族10人。辖勐往、灰塘、曼允、南果河、坝散、糯东6个行政村,56个村民小组,56个自然村。乡政府驻勐往城子,海拔780米,距县城78千米。

山坝相间,以山为主,地处横断山系的南缘地带,地形西北高,四周山高中部勐往坝子低。最高点西北与澜沧县交界处的黑山海拔2345米,最低点在东南的南果河与澜沧江交汇处海拔551米。有澜沧江、勐往河、南果河、纳碧河、曼东河、布里河、回故河、南爬河、麻栗坪河、蚌蛾箐、荨麻箐等,属澜沧江水系。

[沿革]古为一土司地,明、清为一版纳地。1913年属第八区行政分局,1927年设临江行政区。1950年属澜沧县丫口区,1953年属版纳勐阿。1969年属勐阿公社,称紧跟大队。1973年改称勐往大队,1981年建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置乡。1996年,面积488平方千米,人口1.3万人,辖勐往、曼允、曼嘎、灰塘、坝散、曼冻、南果河7个行政村。

 

格朗和哈尼族乡位于勐海县东部山区。东、东南与景洪市接壤,西南、西与勐混镇相连,西北与勐海镇交界,北抵流沙河与勐宋乡隔河相望。东西横距18千米,南北纵距19千米,面积312.44平方千米,人口1.64万人(2006年)。有哈尼、傣、拉祜、汉等民族,其中哈尼族约占总人口的87.3%。辖苏湖、帕宫、南糯山、帕真、帕沙5个行政村,74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黑龙潭,距县城28千米,距州政府景洪40千米。

素有“噢嗒耶撒姥和—美丽的天水”的之称。最高海拔2196.8米,最低海拔600米,平均海拔1596米。有栽培型大茶树一棵,其主干直径1.38米,高5.5米,树幅直径10米,已有800多年的树龄,被誉为“茶树王”,属国家级保护植物。乡境内的帕宫,传为古代傣族首领岩孩抗击外族入侵而壮烈牺牲后的墓地,以岩孩而得勐海名。

[沿革]哈尼语“格朗和”意为吉祥、如意、安康。1953年前,南糯山属车里县。1953年置格朗和哈尼族自治区,南糯山划入本区,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1957年置格朗和区,属版纳勐海。1958年设英雄公社,属勐海县。1961年置格朗和区,1969年为献忠公社,1973年为格朗和公社。1984年改格朗和区,1987年置格朗和哈尼族乡。1996年,面积312平方千米,人口1.5万人,辖苏湖、帕宫、南糯山、帕真、帕沙、黑龙潭6个行政村。

 

布朗山布朗族乡位于勐海县南部山区,南和西与缅甸接壤,距县城91千米。面积1016平方千米,人口1.81万人(2006年)。辖勐昂、班章、章家、曼囡、曼果、新鼋、结良7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勐昂。

[沿革]2000多年前,濮人首先定居于此,称“濮满山”。古时曼桑、曼新属车里宣慰使司地,期于属勐混土司。因以族称,名布朗山。1950年属勐混区,1953年设布朗山布朗族自治区,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1958年至布朗山区,1969年设五一公社,1973年为布朗公社,1984年置区,1987年置布朗山布朗族乡。1996年,面积1016平方千米,人口1.6万人,辖勐昂、南温、曼果、结良、班章、曼囡、曼桑、章家等9个行政村。

 

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位于勐海县西部山区,东接勐遮镇,南邻打洛镇,北与勐满镇毗邻,西与缅甸隔江相望。面积615.49平方千米。人口5128户、23697人(2007年末),其中非农业人口340户、752人。有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汉族、佤族、傣族等民族,其中哈尼族13032人,布朗族6986人。辖西定、暖和、南弄、帕鼋、旧过、曼马、曼佤、曼来、章朗、曼皮、曼迈兑11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92个自然村。乡政府驻西定村旧笋大寨,距县城48千米。

国境线长54.5千米。最高处小黑山海拔2249米,最低点在西南部的南孟河与南览河交汇处,海拔668米。主要河流有南安河、南弄河、南佬河、南孙河、南决河等,属澜沧江水系。是“普洱茶”的产地之一。西山隘口巨石上有一巨大的仙人脚迹。小黑山上有野生大茶树数株,其中一株原树高34米(因凤折断现高13米),树干直径1.21米,树龄1700多年,属国家级保护植物。

[沿革]傣语“西定”意为拉二胡,传说村民迎佛祖时拉二胡助兴,因而得名;“巴达”意为仙达脚迹。历史上属勐遮。1947年置旧笋乡。1950年为别旧区、曼兑区,属南峤县。1953年置版纳西定、版纳曼墩,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州)。1958年属勐遮县巴达区。1969年属勐海县,设向东公社、前卫公社,1973年改西定公社、巴达公社,1984年改西定区、巴达区,1987年改西定哈尼族乡、巴达布朗族哈尼族乡。1996年,西定哈尼族乡面积299平方千米,人口1.4万人,辖团结、帕羈、旧过、南弄、东和、东暖、曼马、西定8个行政村;巴达布朗族哈尼族乡面积316平方千米,人口0.9万人,辖曼来、章朗、曼佤、曼皮、曼迈兑5个行政村。2004年,撤销原西定哈尼族乡和巴达哈尼族布朗族乡,合并设立西定哈尼族布朗族乡。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并请保留本站网址:www.xzqh.org

   区划地名网(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