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代码]532628 [邮编]663400 [区号]0876 [拼音]Fùníng Xiàn [英文]Funing County
位置面积 富宁县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辖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西与广南县、麻栗坡县相连,东、北分别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西林县、田林县县、那坡县、靖西市毗邻,南与越南河江省接壤。全县总面积5289.69平方千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38.45万人,城镇化率为29.57%。境内主要有壮族、汉族、苗族、瑶族、彝族、仡佬族等民族。
政区划分 全县辖6个镇、7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新华镇、归朝镇、剥隘镇、里达镇、田蓬镇、木央镇、板仑乡、谷拉乡、者桑乡、那能乡、洞波瑶族乡、阿用乡、花甲乡。县政府驻新华镇。
名胜古迹 富宁驮娘江风景名胜区(省级)
地名由来 富宁县因元时曾于此置过安宁州,后又将安宁州并入富州,故名。
历史沿革 秦时属句町部族。西汉元鼎六年(前110)置牂牁郡,在富宁、广南及右江上游设句町县。东汉属益州牂牁郡句町县。三国蜀汉属益州兴古郡句町县。西晋至南朝梁属宁州兴古郡。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隶南宁州都督府,唐中叶隶岭南道邕州为僚子部。宋初属邕州,皇祜五年(1053)后为特磨道地,属广南西路(今广南、富宁和滇东南)。元至元年间置广南西路宣抚司,改属云南行省,后改置广南西路宣慰司;至元十三年(1276)置富州、安宁州、罗佐州,属广南路。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广南府,属云南布政司,裁罗佐州、安宁州入富州。洪武十七年(1384)建富州城,治所在普厅(今县城),崇祯中州治所移驻皈朝(今归朝镇驻地),仍称富州,又称土富州。清沿明制,为富州,属广南府。顺治十八年(1661),改土归流。雍正八年(1730)7月,广南府属迤东道。乾隆三十六年(1771)设广南府分防普厅塘经历,驻普厅。光绪十三年(1887),置临安开广道(治蒙自县),广南府属之。光绪二十八年(1902)富州治所从皈朝移驻普厅,称富州厅抚彝府,同时改普厅塘经历为巡检,移驻剥隘(今剥隘镇),仍属广南府。
民国2年(1913)4月,改富州县,属蒙自道。民国16年(1927)1月,改富州县为富宁县。民国18年(1929),废蒙自道直属省。民国31年(1942),隶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驻文山县)。民国37年(1948),隶第四行政督察区(驻砚山县)。1950年富宁县属文山专区。1957年5月24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49次会议决定设置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1965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复: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改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属文山州。
明初安宁、罗佐并入富州统一,置九哨,即普厅、花架、阿用、洪帮、板仑、架街、归朝、田蓬、普梅,十八夕,即新华的安定,归朝的乌落(孟村),谷拉的沁村(新村),者桑、百部,剥隘的坡戈、坡怀、者仪、者宁、西宁、剥隘、那良、百峨,那能的那南(那能)、那瓜,洞波的百江、板平、腊山。
清代西南部划归广南,富州移驻归朝,设四哨九艽十八夕。四哨:普厅、花架、阿用、板仑,九艽为今谷拉乡列村、者利、多傲、敬龙、龙卡、龙隘、那马(今废)、立坡、恒村,十八夕同明朝。清末改土归流,州治移普厅,设区乡,第一区花甲、板仑、四亭三乡,第二区归朝、谷拉、百油三乡,第三区有者桑乡,第四区有剥隘乡,第五区有洞波乡。
民国29年(1940),撤区立乡镇,全县有2镇8乡,以“文武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十字命乡镇名,即文华镇(县城)、武英镇(剥隘)、忠怒乡(四亭)、孝弟乡(板仑)、仁厚乡(归朝)、爱敬乡(谷拉)、信城乡(者桑)、义勇乡(洞波)、和协乡(芭莱)、平安乡(花甲)。民国33年(1944)6月,富宁县为二等县,总面积45391平方千米,总户数9228户,总人口35181人,其中男性16901人、女性18280人。全县辖2镇、8乡;72保、709甲。
1957年,田蓬、木央、睦伦、里达、郎恒划入富宁。1958年改为人民公社体制,全县辖10个公社。1984年,公社改为区(镇)即新华镇、城关区、谷拉区、归朝区、者桑区、剥隘区、那能区、阿用区、花甲区、洞波区、里达区、睦伦区、木央区、田蓬区、郎恒区。1988年,进行区乡体制改革,全县5镇10乡,即新华镇、板仑乡、归朝镇、谷拉乡、者桑乡、剥隘镇、那能乡、洞波瑶族乡、阿用乡、花甲乡、里达镇、睦伦乡、木央乡、田蓬镇、郎恒乡。
1996年,全县辖5个镇、10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新华镇、里达镇、归朝镇、剥隘镇、田蓬镇、睦伦乡、花甲乡、那能乡、谷拉乡、者桑乡、洞波瑶族乡、木央乡、阿用乡、板仑乡、郎恒乡。县政府驻新华镇。
2001年,全县辖5个镇、10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新华镇、归朝镇、剥隘镇、田蓬镇、里达镇、板仑乡、谷拉乡、者桑乡、郎恒乡、阿用乡、花甲乡、睦伦乡、木央乡、那能乡、洞波瑶族乡。
2003年,全县辖5个镇、10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14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和3个社区。
2006年,撤销郎恒乡,其行政区域并入田蓬镇,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睦伦乡,其行政区域并入木央乡,并将木央乡改设为木央镇,镇政府驻原木央乡政府驻地(省政府2006年3月16日批准)。至此,全县辖6个镇、7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新华镇、归朝镇、剥隘镇、里达镇、田蓬镇、木央镇、板仑乡、谷拉乡、者桑乡、那能乡、洞波瑶族乡、阿用乡、花甲乡。共有4个居委会、141个行政村。
历年人口(部分)
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38.45万人,城镇化率为29.57%。
2022年末,全县常住人口39.1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24万人,乡村人口27.86万人,城镇化率为28.75%,比上年提高1.24个百分点;男性20.19万人,女性18.91万人。
2021年末,全县常住人口3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6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73万人,乡村人口28.27万人,城镇化率为27.51%,比上年提高0.48个百分点;男性20.20万人,女性18.80万人。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县常住人口396818人。其中,城镇人口107241人,乡村人口289577人。
2019年末,全县户籍人口99284户436892人,其中乡村户数92319户402688人。全县少数民族户籍人口32960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5.4%。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富宁县常住总人口407537人,其中:新华镇67976人,归朝镇38960人,剥隘镇21171人,里达镇21858人,田蓬镇51985人,木央镇50276人,板仑乡24599人,谷拉乡22499人,者桑乡14345人,那能乡18138人,洞波瑶族乡35702人,阿用乡17906人,花甲乡22122人。
2003年,全县总人口387433人。其中:壮族217481人,汉族90985人,瑶族40040人,苗族26572人,彝族12065人,仡佬族116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富宁县常住总人口382913人,其中:新华镇47125人,归朝镇39262人,剥隘镇20288人,里达镇21027人,田蓬镇32961人,板仑乡24738人,谷拉乡24091人,者桑乡14740人,那能乡18303人,洞波瑶族乡36014人,阿用乡17323人,花甲乡21566人,睦伦乡17814人,木央乡29042人,郎恒乡18619人。
【以下为本站旧资料,有待更新】
新华镇位于富宁县西部,东经105°27′-105°45′、北纬23°33′-23°45′。是富宁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东接板仑乡,南连里达镇,西南交睦伦乡,西接广南县八宝镇,北靠花甲、洞波乡。面积340平方千米,人口4.25万人(2006年),有汉、壮、苗、瑶、彝、回、傣、仡佬等8种民族。辖团结、文华、新兴3个社区,那平、坡地、格当、岩纳、坡油、各甫、腊拱、力追、那农9个行政村,147个村民小组、54个居民小组。镇政府驻东风路。
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分为山区和半山区,其中山区占85%以上,西南端为石山区。最高海拔1474米,最低海拔650米,平均海拔1062米。各甫河、力们河、挡阿河、者郎河、莫勺河、那瓦河、洪门河七条支流汇入普厅河贯穿全境。323国道过境。普厅河流经境内。
[沿革]1940年为文华镇,1953年改城关镇,1984年改新华镇,1987年城关区并入,仍称新华镇。1996年,面积340平方千米,人口3.7万,辖金陵、兴华、那乙、谓社、那农、各甫、岩纳、格当、坡油、坡地、腊拱、力追12个行政村。2003年末,人口41366人,其中少数民族33004人,农业人口26775人。
[邮编]663400 [2008年代码]532628101:~001团结社区 ~002文华社区 ~003新兴社区 ~201那平村 ~202坡地村 ~203格当村 ~204岩纳村 ~205坡油村 ~206各甫村 ~207腊拱村 ~208力追村 ~209那农村
归朝镇位于富宁县东南部,距县城37千米。东接谷拉,南接广西那坡龙合、定业两乡和城厢镇,西靠板仑乡,北接洞波、者桑。面积517平方千米,人口4.12万人(2006年),有壮(占70%)、汉(占14%)、瑶(占16%)三种民族。辖归朝、孟村、那腊、百油、里马、里呼、那旦、架街、百社、登冒、龙山、龙跃、龙绍、龙门、旧寨15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归朝。
冷凉石山区、温暖土山区、低热河谷区各占三分之一。最高海拔1067米(登冒冒康大山),最低海拔470米(旧寨平贯)。有普厅河、里呼河、架街河、孟村河、百油河5条河流和架街水库。323国道过境。古迹有明代土司署遗迹。归朝及附近地区存有八大风景点,即龙泉喷血(龙头井)、象鼻卷湖(老街)、鱼珠晚钓(老街)、狮台望月(莫弄)、高坡清风(高峰坡)、岩河细雨(岩河)、金印拢云(后龙山)、百鸟朝王(里达鸟王山)。
[沿革]唐末宋初设归朝、架街哨,明朝崇祯年间土富州移置归朝,沈土司曾在集镇所在地发展了3000多户人家,统治了600多年。所辖旧寨村属七村九弄山区中的第七村,曾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红军开辟滇黔桂边区游击根据地的中心之一。1940年设仁厚乡,1969年改皈朝公社,1984年设区,1988年改镇。1996年,面积517平方千米,人口3.7万,辖皈朝、孟村、那腊、百油、里马、里呼、那旦、架街、百社、登冒、龙山、龙跃、旧寨、龙门、龙绍15个行政村。2003年,面积531.5平方千米,人口40643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6%,农业人口占98%,辖15个行政村,340个村民小组。
[邮编]663402 [2008年代码]532628102:~201归朝村 ~202孟村村 ~203那腊村 ~204百油村 ~205里马村 ~206里呼村 ~207那旦村 ~208架街村 ~209百社村 ~210登冒村 ~211龙山村 ~212龙跃村 ~213龙绍村 ~214龙门村 ~215旧寨村
剥隘镇位于富宁县东北部,距县城103千米。南连者桑乡,西靠那能乡,北界广西田林县弄瓦乡,东接广西百色市阳圩镇。面积494平方千米,人口2.17万人(2006年),有壮、汉、瑶、彝四种民族。辖剥隘居委会以及剥隘、那长、那良、百洋、板达、者宁、甲村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甲村。
最高海拔在西北部毛赖山1302米,最低在罗村口143米,是全县海拔最低之地。323国道自南向东过境。水路可通航,为出滇门户。特产八角、木耳、剥隘七醋。有那岗林区、沙村林区和金坝华侨林场508林区,以及那能畜牧西京分场。随着百色水利枢纽工程的开工,剥隘古镇将永远沉睡江底。
[沿革]宋代称隘岸,以隘口河岸得名,时为全县三聚邑之一。元代称剥隘,意为剥离关隘。明代称博隘,意为博大关隘。清代后民间有博爱、百爱之名。建国后统称剥隘。址于右江之源,即驮娘江与那马河汇合处。明朝以来剥隘的建制曾因政治、经济、军事等社会因素而频繁变更。据《富宁县志》载:“明初,镇内置洪邦哨和者仪、老宁、剥隘、那良、百峨等五夕。清康熙年间添设剥隘汛驻兵,光绪二十七年废哨夕,置第四区。民国三年改第五区,二十九年(1940)撤区置武英镇。1949年初,县治曾移至剥隘。
1949年8月撤镇置第三区。1958年撤区为剥隘公社,1961年复设区,1969年撤区为社,1984年撤社为剥隘区,1988年撤区建剥隘镇。1996年,面积494平方千米,人口2万,辖剥隘、那长、板达、那良、者宁、百洋、甲村7个行政村。2003年,人口21344人,其中农业人口19730人,壮族20748人,辖1个居委会、7个行政村,99个村民小组。
[邮编]663406 [2008年代码]532628103:~001剥隘街道居委会 ~201剥隘村 ~202那长村 ~203那良村 ~204百洋村 ~205板达村 ~206者宁村 ~207甲村村
里达镇位于富宁县西南部,北纬23°23′-23°35′和东经105°30′-105°39′之间。东接板仑,南连田蓬镇,西靠木央镇,北邻新华镇。东西宽15.8千米,南北长18.8千米,面积190平方千米。人口22575人(2007年末),有汉、壮、苗、彝、瑶五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9864人,占总人口的43.7%。辖里达、中坝、小木匠、牛场、里拱、达孟、小里达、那坡8个行政村,138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地里达,距县城19千米。
地处滇东南岩溶高原与中山地形之间,西岩溶,东土山。有锑、铝矿藏。富弄公路过境,是富宁县通往麻栗坡、西畴、越南的交通要道。
[沿革]1958年设里达公社,1984年改镇。1996年,面积190平方千米,人口2.1万,辖里达、那坡、中坝、小里达、达孟、里拱、小木匠、牛场8个行政村。
[邮编]663411 [2008年代码]532628104:~201里达村村 ~202中坝村 ~203小木匠村 ~204牛场村 ~205里拱村 ~206达孟村 ~207小里达村 ~208那坡村
田蓬镇位于富宁县西南部,距县城80千米。东与广西那坡县百都、百省两乡相连,南与越南苗王、同文两县接壤,西连文山州麻栗坡县董干镇,北靠富宁县木央乡和睦伦乡。东西宽22.5千米,南北长27千米,面积462平方千米。人口5.42万人(2006年),有汉、苗、瑶、彝、壮等民族。辖田蓬、龙哈、下寨、木卓、金竹坪、大坪子、下坪寨、龙修、碗厂、中厂、庙坝、木坝、那连、八龙、安良、田房、戈桃、者斌、上农、那年20个行政村。镇政府驻田蓬。是云南省级二类口岸。富弄公路过境。郎恒河流经境内。
[沿革]田蓬明代建村,初为一家赖姓在此开山造田,搭棚寄宿得名,时黎田棚,民国后称田蓬。1946年置田蓬镇,1958年建田蓬公社、郎恒公社,1984年改田蓬区、郎恒区,1988年改田蓬镇、郎恒乡。1996年,田蓬镇面积274平方千米,人口3.2万,辖田蓬、龙哈、金竹坪、木桌、下寨、下坪寨、龙修、碗厂、中厂、庙坝、大坪子11个行政村;郎恒乡面积188平方千米,人口1.9万,辖木坝、那连、天房、者斌、上农、那年、安良、戈桃、叭龙9个行政村。2006年,撤销郎恒乡,并入田蓬镇。
[邮编]663416 [2008年代码]532628105:~201田蓬村 ~202龙哈村 ~203下寨村 ~204木卓村 ~205金竹坪村 ~206大坪子村 ~207下坪寨村 ~208龙修村 ~209碗厂村 ~210中厂村 ~211庙坝村 ~212木坝村 ~213那连村 ~214八咙村 ~215安良村 ~216田房村 ~217戈桃村 ~218者斌村 ~219上农村 ~220那年村
木央镇位于富宁县西南部。距县城56千米。东接里达镇,南连田蓬镇,西邻麻栗坡县董干、新寨两乡镇,北接广南县黑支果乡。面积571平方千米,人口4.94万人(2006年),有汉、壮、苗、瑶、彝、仡佬六种民族。辖木央、木贵、大坪、木杠、普阳、木令、上寨、木树、木思、木寒、木匠、睦伦、中寨、寒洞、下木树、下者梅、田坝、木兄平1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木央。
多为喀斯特岩溶山区。地势起伏较大,东北高而岩溶峰丛,西南低而土山起伏。最高为东北部的木洪大山,海拔1851米,为富宁县最高峰,最低为西部的普阳河边,海拔790米。漂富公路、富田公路穿境而过。
[沿革]1946年置金禾乡,属麻栗坡县,1957年划入富宁县。1958年建木央公社,1984年置木央区,1988年改设木央乡。原睦伦乡辛亥革命后设睦伦乡,1961年建公社,1984年从里达镇分设改区,1988年复改乡。1996年,木央乡面积356平方千米,人口2.8万,辖木央、木树、木令、木思、木寒、木贵、木杠、大木匠、大坪、普阳11个行政村;睦伦乡面积215平方千米,人口1.8万,辖睦伦、下者梅、田坝、下木树、中寨、寒洞7个行政村。2003年末,木央乡面积362.8平方千米,总人口29964人,其中农业人口29135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0.2%。2006年,撤销睦伦乡,并入木央乡,并将木央乡改设为木央镇。
[邮编]663414 [2008年代码]532628106:~201木央村 ~202木贵村 ~203大坪村 ~204木杠村 ~205普阳村 ~206木令村 ~207上寨村 ~208木树村 ~209木思村 ~210木寒村 ~211木匠村 ~212睦伦村 ~213中寨村 ~214寒洞村 ~215下木树村 ~216下者梅村 ~217田坝村 ~218木兄坪村
板仑乡位于富宁县南部,距县城20千米。西与里达镇接壤,北连新华镇,面积319平方千米,人口2.56万人(2006年),有壮、汉、苗、瑶、彝5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约占87%。辖板仑、木都、四亭、瓦窑、弄楼、弄歪、郎六、平纳、龙迈、木腊、龙洋11个行政村,146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板仑。
最高海拔为1558米,最低海拔为445米。有铁、钛、锰、金、镍等矿产资源。323国道和省道高那公路贯穿全境。普厅河流经乡境。
[沿革]1931年设青仑乡,1958年建板仑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复设乡。1996年,面积319平方千米,人口2.4万,辖板仑、弄楼、弄歪、郎六、木都、瓦窑、四亭、木腊、龙迈、平纳、龙洋11个行政村。
[邮编]663401 [2008年代码]532628201:~201板仑村 ~202木都村 ~203四亭村 ~204瓦窑村 ~205弄楼村 ~206弄歪村 ~207郎六村 ~208平纳村 ~209龙迈村 ~210木腊村 ~211龙洋村
谷拉乡位于富宁县东部,距县城79.5千米。西北与归朝镇、者桑乡相邻,东南与广西百色市泮水乡、靖西县魁圩乡、那坡县定业乡接壤,面积386平方千米,人口2.49万人(2006年)。辖龙色、峨村、马贯、新、谷桃、多贡、龙灯、那龙、平蒙、立达、能地11个行政村,239个村民小组,339个自然村。乡政府驻谷拉。
最高海拔1316米,最低海拔250米,乡政府驻地海拔285米。普厅河自西向东从乡境穿过。谷拉至泮水公路、谷拉至定业公路过境,水路可直达本县剥隘罗村口与驮娘江相通。谷拉是革命老区,20世纪30年代“百色起义”后,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红七军21师在谷拉的“七村九弄”建立了滇黔桂革命根据地,革命活动长达8年之久。
[沿革]1940年设谷拉乡,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1996年,面积386平方千米,人口2.4万,辖龙色、峨村、马贯、新村、多贡、谷桃、龙灯、那龙、平蒙、立达、能地11个行政村。2003年,人口2492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98.7%;农业人口占98.13%。
[邮编]663403 [2008年代码]532628202:~201龙色村 ~202峨村村 ~203马贯村 ~204新村村 ~205谷桃村 ~206多贡村 ~207龙灯村 ~208那龙村 ~209平蒙村 ~210立达村 ~211能地村
者桑乡位于富宁县东北部,距县城72千米。西邻洞波乡,北接那能乡、剥隘镇,东与广西百色市泮水乡接壤。南北长16千米,东西宽25千米,面积310平方千米。人口1.45万人(2006年),有壮、汉、瑶、彝四种民族。辖者桑、那马、安哈、平安、弄所、民、百民、百恩8个行政村,98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者桑。
平均海拔410米。323国道过境。境内有金坝华侨林场。有金矿。
[沿革]1940年设信城乡,1960年建者桑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1996年,面积310平方千米,人口1.2万,辖者桑、那马、安哈、平安、弄所、百民、民村、百恩8个行政村。2003年人口13057人,其中少数民族占97.9%。
[邮编]663405 [2008年代码]532628203:~201者桑村 ~202那马村 ~203安哈村 ~204平安村 ~205弄所村 ~206民村村 ~207百民村 ~208百恩村
那能乡位于富宁县北部,距县城96千米。东接剥隘镇,南和西南靠洞波乡,西连阿用乡,北与广西田林县接壤。面积396平方千米,人口1.86万人(2006年)。辖那能、弄停、那瓜、登合、那吉、那法、那拉、六温8个行政村。乡政府驻那能。
属喀斯特地貌,环山起伏,最高海拨为1521米,最低海拨为300米,最大山脉是西北部的阁登山,最大的河流是那拉流域那马河。与剥隘驮娘江自然风景区接壤,有公路西接323国道。特产八角、木耳。县畜牧场设乡内。
[沿革]1960年置那能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1996年,面积396平方千米,人口1.7万,辖那能、六温、那拉、那吉、弄亭、那瓜、那法、登台8个行政村。2004年末,人口18571人,其中农业人口为1806人,壮族16877人,汉族1167人,瑶族493人,辖那能、弄停、那瓜、那法、登合、那吉、那拉、六温8个行政村,134个村民小组。
[邮编]663407 [2008年代码]532628204:~201那能村 ~202弄停村 ~203那瓜村 ~204登合村 ~205那吉村 ~206那法村 ~207那拉村 ~208六温村
洞波瑶族乡位于富宁县中部偏北,距县城56.5千米。东邻者桑,南连归朝,西接新华和花甲,北与那能毗邻。面积535平方千米,人口3.72万人(2006年),居住着壮、汉、苗、瑶四种民族。辖洞波、洞洪、里那、那哈、安那、坡甫、洞塘、坡令、芭莱、那达、那沙、三湘洞12个行政村。乡政府驻洞波。
辖区全部为山区,地势东南高,西南低,最高海拔1518米,最低海拔470米。那马河流经境内。有公路东接323国道(距10.5千米)。金、锰、锑、钛、铀、铁等矿产资源丰富。素有“八角之乡”美称。
[沿革]1940年设义勇乡,1958年建洞波公社,1984年设洞波区,1988年改设洞波瑶族乡。1996年,面积535平方千米,人口3.5万,辖洞波、里那、那达、安那、芭菜、那沙、三湘洞、那哈、坡甫、坡令、洞塘、洞洪12个行政村。2003年,面积535平方千米,人口36893人,其中农业人口36196人,少数民族人口32766人(其中瑶族11627人);辖洞波、洞洪、里那、安那、那哈、坡甫、坡令、洞塘、芭莱、那达、那沙、三湘洞12个行政村,共219个村民小组。
[邮编]663404 [2008年代码]532628205:~201洞波村 ~202洞洪村 ~203里那村 ~204那哈村 ~205安那村 ~206坡甫村 ~207洞塘村 ~208坡令村 ~209芭莱村 ~210那达村 ~211那沙村 ~212三湘洞村
阿用乡位于富宁县西北部,距县城公路里程88千米。东接那能乡,东南连洞波乡,南靠花甲乡,西南连广南县板蚌乡,西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那佐乡和田林县高龙乡隔西洋江相望,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田林县那比乡毗邻。面积490平方千米,人口1.78万人(2006年)。辖阿用、那柳、那翁、里往、者兰、那来6个行政村,118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阿用。
居住着壮、汉、苗、瑶、等六种民族。地处广西百色水库上游,有阿用、者兰、里往、马脚河汇入西洋江(驮娘江)成为珠江水系。地势东高西低,最高海拔1585米,最低海拔470米。距323国道88千米,距广西田林县田林火车站(南昆线)100千米,阿用至广西那比出省公路横穿全境。
[沿革]1969年从花甲析出置阿用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1996年,面积490平方千米,人口1.7万,辖阿用、那柳、那翁、者兰、那来、里往6个行政村。
[邮编]663409 [2008年代码]532628206:~201阿用村 ~202那柳村 ~203那翁村 ~204里往村 ~205者兰村 ~206那来村
花甲乡位于富宁县西北部,距县城60千米。东与洞波乡接壤,南与新华镇相邻,西与广南县相连,北与阿用乡毗邻。面积324平方千米,人口2.22万人(2006年)。居住着壮、汉、苗、瑶、彝五种民族。辖花甲、里色、龙三盘、那耶、木垢、戈里、达木、炮火8个行政村。乡政府驻花甲。
高山、沼泽分布较多,地势西低北高,连绵起伏,最低海拔600米,最高海拔1570米。有铅、锰、铜等矿藏。有公路南接323国道。
[沿革]1940年设平安乡,1958年建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1996年,面积342平方千米,人口2.1万,辖花甲、那耶、木垢、炮火、龙三盘、里色、戈里、达木8个行政村。2003年,面积342平方千米,人口21986人,其中农村人口21539人,少数民族10944人,辖8个行政村,105个村民小组。
[邮编]663408 [2008年代码]532628207:~201花甲村 ~202里色村 ~203龙三盘村 ~204那耶村 ~205木垢村 ~206戈里村 ~207达木村 ~208炮火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