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划侯官县西部置古田县(别名玉田),历属福州、长乐府、福州路、福州府、闽海道、第三区、第二区。1949年6月14日解放,历属南平专区、闽侯专区(1963年)、福安地区、宁德地区(1970年)、宁德市。
【县治】古田县治除宋太平兴国五年至端拱元年(980-988年)迁至水口外,历代均在翠屏山南玉屏镇。1958年因建古田溪水电站,县城属水库淹没区,乃迁县治距旧城西南9千米的罗华乡庄洋里另建新城镇(2004年撤镇改设街道)。
【境域】唐开成年间(863-840),析古田县东之地合宁川添置感德场(属宁德县)。至清初,县境范围东至罗源南唐上里界120里,西至建安南才里界120里,南至闽清岩山界50里,北至政和均竹坑界150里,东南至侯官三仓石春界100里,西南至南平长安南里界110里,东北至宁德石棠隔界200里。西北至政和上庄界200里。东西广283里,南北袤550里。清雍下十三年(1735年)划县北13都之地置屏南县,古田县北至屏南县界70里。
民国时期,县境范围东至罗源县界90千米,西至南平县界55千米,南至闽清县界50千米,北至屏南县界35千米。东西长195千米,南北袤85千米。全县总面积2450平方千米。
1958年,建瓯小禄划归凤都公社,1964年屏南银场塔山划入平湖公社。此后古田境域无大变更。1990年县境四至最南在水口镇汶潭,最北是凤埔乡石塔山,最西在黄田镇村里,最东为大甲张毗源;东依宁德县、罗源县,西连南平市、建瓯县,北邻屏南县,南界闽清、闽侯县。东西宽82千米,南北长66千米。全县总面积2385.2平方千米。
【区划】宋代全县置4乡13里:建东乡有保安里、和平里、崇礼里、濑溪里,恩惠乡有横溪里、新兴里、洛阳里、慕仁里,元和乡有邵南里、安民里,青田乡有长安里、安乐里、顺委里。元代改建东乡为建安乡,析全县为48都。
明代改恩惠乡洛阳里为新俗里,改青田乡长安里为移风里。析全县为4乡12里,城内5个保,城外46个都,其中濑溪里六都并入车口、后溪、龙潭、破口四地;十九都并入左拔、副拔、平湖、后崎四地,实际只有44个都。
清代---仍沿明建制。其间,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十都、二十二都至二十五都,新俗里二十六都至二十九都,三十一都至三十四都,计1个里13个都划设屏南县。古田县有11个里,城内5个保、城外31个都、661个村。
民国初沿袭清末的行政区。民国22年(1933年)5月,推行保甲制,析全县为8个区公所。民国24年改设7个区公所。民国25年,编查户口,改区公所为区署,全县设4个区署,下设56个联保、357个保。民国26年续行编查保甲制,全县设50个联保、286保、2739甲。民国28年改为30联保、269保、2764甲。民国29年,奉令办理自治,4月起撤区、联保改称乡(镇),全县设20个乡(镇)、269保、2775甲、29045户。民国30年1月,全县为4个区20个乡(镇),但保数减少7个,为262保。是年6月撤1个区,为3个区。民国31年缩编,全县设大东1个区、18个乡(镇)、160保、1957甲。民国35年5月改为14个乡(镇),即玉屏镇、平西镇、凤埔乡、北长乡、沂洋乡、隆洋乡、凤曹乡、华峰乡、谷双乡、水湾乡、凤仕乡、杉洋乡、邹岭乡、鹤西乡。民国37年,仍设14个乡(镇),其中平西镇改为平湖镇,继后增设西溪乡。至民国38年6月,全县为15个乡镇。
1949年6月14日古田解放,成立县人民民主政府,将县以下15个乡(镇)改为民主乡(镇)公所,沿用保甲制,成立行政村,实行乡(镇)保甲制。同年7月,撤民主乡(镇)公所,设14个区公所(原西溪乡并入凤埔区)。8月,缩编为7个区公所,即一区城区、二区平湖、三区凤都、四区局下、五区谷口、六区沂洋、七区鹤塘。9月,县人民民主政府改称县人民政府,12月,区公所改称区人民政府。
1950年5月,废除保甲,实行区乡村制。第四(局下)区撤销,并入第一(城关)区,并从第六(永安)区划出部分辖区成立新四区,增设第八(杉洋)区。同时,增设89乡和9个街道,城郊10个乡;二区平湖、凤埔,区委会设在平湖,辖13个乡;三区凤都、桃溪,区委会设在凤都,辖9个乡;四区横洋、泮洋,区委会设在横洋,;辖10个乡;五区黄田、谷口,区委会设在谷口,辖11个乡;六区永安、北墩,区委会设在永安,辖11个乡;七区鹤塘、卓洋,区委会设在鹤塘,辖13个乡;八区杉洋、大甲,区委会设在杉洋,辖12个乡。是年11月,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
1952年6月,增设第九(卓洋)、第十(凤埔)、第十一(局下)3个区公所,析全县为11个区公所。1955年9月,以驻地命名,11个区公所即城关、平湖、凤都、横洋、谷口、永安、鹤塘、杉洋、卓洋、凤埔、局下区公所。是年12月,城关区公所改称城关镇人民委员会。1956年2月,撤销凤都、凤埔区公所,9月撤销卓洋区公所,全县为7个区公所和1个镇人民委员会。
1958年10月,撤区并社,全县建立8个人民公社。1959-1965年先后增设5个人民公社和1个城关镇,镇辖街居委会,社辖生产大队。至1982年,全县有13个公社、1个城关镇,261个生产大队、5个居委会,1490个自然村、片村及农点。
1984年10月,改人民公社为乡(镇)人民政府,全县设10乡4镇,取消大队,恢复行政村,设村民委员会,街设居民委员会。
1986年2月13日,成立水口镇,辖水口、湾口、溪岚、汶潭、岭边、水潮、朝天桥、嵩溪8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1990年3月25日,因建设水口电站,莪洋镇驻地迁移黄田改名黄田镇,水口镇驻地迁移至朝天桥附近。
1994年,全县辖8镇,7乡,10个居委会、267个行政村。总人口419528人,平均每平方千米人口176人。其中畲族9008人。
1997年,古田县面积2385平方千米,人口42.2万,辖8镇7乡:新城镇、平湖镇、大桥镇、黄田镇、水口镇、鹤塘镇、杉洋镇、凤都镇、松吉乡、吉巷乡、湖滨乡、泮洋乡、凤埔乡、卓洋乡、大甲乡。县政府驻新城镇。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98990人,其中:新城镇31671人,平湖镇37872人,大桥镇39560人,黄田镇25439人,鹤塘镇39962人,杉洋镇28170人,凤都镇33080人,水口镇9957人,松吉乡45910人,吉巷乡31834人,湖滨乡23509人,泮洋乡7809人,风埔乡16946人,卓洋乡13915人,大甲乡13356人。
2003年,古田县辖8个镇、7个乡:新城镇、平湖镇、大桥镇、黄田镇、水口镇、鹤塘镇、杉洋镇、凤都镇、松吉乡、吉巷乡、湖滨乡、泮洋乡、凤埔乡、卓洋乡、大甲乡。共有272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2003年末,户籍人口42.5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7.18万人。
2004年4月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闽政文[2004]106号)批复同意撤销古田县新城镇、松吉乡、湖滨乡设立城东街道办事处、城西街道办事处:(1)撤销新城镇、松吉乡、湖滨乡,并析出古田县凤都镇桃溪、仕坂、坑里、罗坑、双山5个村,设立城东街道办事处、城西街道办事处。(2)城东街道办事处辖原新城镇的胜利、文安、文兴3个社区居委会及原湖滨乡的新丰、西山、前山、赖厝、湖滨、极乐、常坝、利洋、廷元里、永洋、廷土当、旺村洋、上土乾和凤都镇的桃溪、仕坂、坑里、罗坑、双山18个行政村。城东街道办事处驻614东路原湖滨乡政府驻地。(3)城西街道办事处辖原新城镇的文河、青云、新秀3个社区居委会和原松吉乡的罗华、前坂、松台、莲桥、局下、官江、苏洋厝、浣中、浣下、吉兆、沽洋里、罗峰、枣坪、下洋、连墩、巴斗、安洋、曹洋、宝溪、龙亭、华山、宝峰、樟上、长岭24个行政村。城西街道办事处驻解放西路罗华村。
城西街道办事处机关驻罗华村院里洋(暂驻原松吉乡政府)。城东街道办事处与城西街道办事处行政区界线走向:城区部分南自屠宰场交溪口起,沿河往上至南大桥交建设路,沿建设路往北过十字街至教学交新华路,沿新华路往东至消防大队营区北侧路口,往北至后山。农村部分按有关自然村村落关系认定。
区划调整后,古田县辖2个街道、7个镇、5个乡:城东街道、城西街道、平湖镇、大桥镇、黄田镇、水口镇、鹤塘镇、杉洋镇、凤都镇、吉巷乡、泮洋乡、凤埔乡、卓洋乡、大甲乡。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请保留本页地址:http://www.xzqh.org/html/show/fj/8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