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640521 邮编:751200 区号:0955
拼音:Zhōngníng Xiàn 英译:英译:Zhongning County
地理位置 中宁县是中卫市辖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西侧,地处宁夏平原南端。东邻青铜峡市,西依中卫市沙坡头区,南接同心县,北靠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全县面积4306.46平方千米(《宁夏统计年鉴2020》数据)。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0.80万户34.71万人。全县常住人口10.82万户33.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7.28万人,城镇化率为51.03%。汉族常住人口24.52万人,回族常住人口9.27万人,分别占全县常住人口的72.43%、27.38%。
政区划分 中宁县辖6个镇、6个乡,即宁安镇、鸣沙镇、石空镇、新堡镇、恩和镇、大战场镇、舟舟塔乡、白马乡、余丁乡、喊叫水乡、徐套乡、太阳梁乡,共有21个社区、133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宁安镇平安东街行政中心。
地名由来 1933年置中宁县,取中卫、安宁两地之首字命名。
历史沿革 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设眴卷县,属安定郡。东汉永初五年(111)发生羌族起义,迫使安定郡和北地郡内迁,眴卷县成为羌族游牧区,县的建制从此废弃。北魏时期属薄骨律镇。西魏时设鸣沙县,属普乐郡。北周保定二年(562)设会州,州治在鸣沙县。建德六年(577)改会州为鸣沙镇。隋开皇十年(590)在黄河以北置丰安县,属灵武郡。开皇十九年(599)在鸣沙设环州,同时,设鸣沙县隶之。大业三年(607)废环洲,鸣沙县隶于灵武郡。
唐武德二年(619)置会州,辖鸣沙县。武德四年(621)由回乐县析置奉安县。贞观四年(630)置回州,辖奉安等县。六年(632)置环州,辖鸣沙等县。九年(635)环州废,鸣沙县改属灵州。十三年(639)废回州,丰安县并入回乐县。咸亨三年(672),在鸣沙界内设安乐州,安置由青海迁来的吐谷浑部落。万岁通天元年(696)于丰安境内置丰安军。神龙二年(706)突厥可汗默啜犯边时,鸣沙县曾移治于奉安城,不久归复。开元初(713~)置东皋兰羁縻州于鸣沙界内,安置归附于唐的铁勒浑部。广德元年(763),鸣沙县陷于吐番,复移治于丰安城。大中三年(849)收复后,于鸣沙县境内的安乐州置威州,辖鸣沙等县。中和元年(881)在丰安城设置雄州。光启三年(887)吐番再次侵入,威州迁至凉州镇。
北宋咸平五年(1002)党项族李继迁攻占灵州。此后,中宁地区由党项族统治。西夏于黄河以北的故丰安军城设贺兰军。元改鸣沙县为鸣沙州,属宁夏府路。在鸣沙州城设水陆两驿。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朱旃为庆王,鸣沙归王府卫队中护卫屯守。建文元年(1399)设宁夏中卫,中宁地区的张义堡、威武堡以西属中卫,以东属广武营和鸣沙州城。
清雍正二年(1724)废除卫所制度,宁夏中卫改为中卫县,中宁地区属中卫县。乾隆二十四年(1759)于宁安堡设渠宁巡检司,代表中卫县衙管理渠口、宁安一带事务,其辖区略大于今之中宁县。辛亥革命后,县的建置未变,渠宁巡检司撤销。
1933年析中卫县东部置中宁县,驻宁安堡。民国23年(1934年)1月1日正式设县。原为宁夏省直辖,1945年一度属宁夏省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区(驻中宁县)管辖,不久后该专区撤销,中宁县复归省直管。
1949年9月18日,中宁县人民政府成立,属宁夏省。1954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置甘肃省银川专区,中宁县属银川专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中宁县直属自治区。1972年设立银南专区,中宁县归属银南专区管辖。1998年,属地级吴忠市管辖。2003年12月31日,国务院(国函〔2003〕139号)批复同意将吴忠市的中宁县划归中卫市管辖。2004年,中宁县正式划归新设立的地级中卫市。
1933年中宁建县时,实行区、乡体制,全县分为6个区,38乡。次年,调整为4区、16乡、70保、914甲。1936年改乡为联保。1940年,改联保为乡。1941年撤销区,调整乡的规模,全县辖1镇16乡,57保,891甲。1949年9月,中宁县人民政府成立,实行区、乡、村体制,全县设7个区,36乡,129个村。
1951年,将将第六、七区合并为第六区;原第六区的关帝乡划归第五区;增设3个乡。第一区驻县城,辖城关、洼路、新堡、护城、宋营、东华寺等6个乡;第二区驻舟塔,辖舟塔、上桥、长桥、康滩、白桥等5个乡;第三区,驻恩和堡,辖盖湾、刘庙、恩和、孔台、朱台、长滩等6个乡;第四区,驻鸣沙州,辖薛营、鸣沙、三道渠、朱路、三道湖、周滩、彰恩、要崖山等8个乡;第五区,驻石空堡,辖贺湾、余丁、石空、沙渠、张台、张义、关帝等7个乡;第六区,驻渠口堡,辖枣园、药师寺、铁桶、渠口、沙梁、十里碑、广武等7个乡。
1952年,撤销第二区的长桥、白桥2乡,增设靳崖、马家茨滩2乡;撤销第三区的刘庙、孔台、长滩3个乡,增设上庄、万家沙滩、黄辛3个乡;撤销第四区的薛营、三道渠2乡,增设黄营、白马滩2乡。1953年5月,要崖山乡划归同心县。1955年11月,撤销区,全县调整为城关镇和洼路、新堡、东华、舟塔、白桥、康滩、恩和、朱台、鸣沙、长滩、白马、彰恩、余丁、石空、关帝、枣园、渠口、广武等18乡。
1958年,全县组建为5个公社:东风公社,驻县城,辖8个管理区;星火公社,驻恩和堡,辖5个管理区;上游公社,驻鸣沙州,辖6个管理区;早春公社,驻石空堡,辖7个管理区;跃进公社,驻渠口堡,辖6个管理区。1959年,东风、星火、上游、早春、跃进5公社分别更名为宁安、恩和、鸣沙、石空、渠口公社,各公社所辖的管理区改为生产大队。1960年6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将渠口公社所辖的铁桶、渠口、沙梁3个大队和渠口林场合并组建为区属渠口林场;撤销渠口公社,所属的枣园大队划归石空公社;十里碑、广武2个大队改为县办广武农场。同年冬,广武农场划归青铜峡市管理。
1961年,将4个公社调整组建为城关、舟塔、康滩、新堡、恩和、鸣沙、白马、长滩、石空、关帝、枣园等12个公社。1965年,组建城关镇。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各公社改为以革命性质的名称命名,后恢复原名。1972年,陈麻井、古城2农场改为陈麻井公社和古城公社,永丰滩农场并入长滩公社。1978年,自治区决定在陈麻井公社的基础上成立区属国营长山头机械化农场,陈麻井公社撤销。
1984年,所有公社改称乡。1985年6月28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宁政函(1985)72号文件批复,同意中宁县设立长山头乡。12月18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宁政函(1985)150号文件批复,同意中宁县关帝乡、鸣沙乡撤销,改设为石空镇、鸣沙镇。(1985年9月,增设长山头乡;1986年2月,鸣沙、石空2乡改为镇)
1986年12月25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宁政函(1985)129号文件批复,同意中宁县设置大战场乡、马家梁乡(1987年5月,设置大战场乡和马家梁乡)。至此,全县辖城关、鸣沙、石空3个镇和宁安、康滩、舟塔、古城子、新堡、东华、恩和、长滩、白马、枣园、余丁、长山头、大战场、马家梁14个乡。
2003年,撤销宁安乡、东华乡、古城子乡、城关镇,合并设立宁安镇。
2003年8月,自治区政府下发《关于调整红寺堡开发区与青铜峡市利通区中宁县行政区划的决定》。2003年12月,自治区决定将同心县的喊叫水乡划归中宁县管辖。
2006年10月27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将青铜峡水库湿地保护区延伸至中宁县境内的部分及中宁县白马乡新田、跃进两村的80.2平方千米左右的土地划给青铜峡市,撤销原自治区环保局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区工作由青铜峡市人民政府担负(12月30日,青铜峡水库湿地自然保护区行政区划调整交接仪式在青铜峡举行)。
2008年9月11日,海原县徐套乡正式移交中宁县管辖。
中宁县先后在喊叫水乡境内建立打麦水生态移民项目区、撒不拉滩地区建设生态移民项目区,搬迁安置徐套乡群众。2011年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第89次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同意调整徐套乡、喊叫水乡的行政区划(5月实施):将包括撒不拉滩项目区在内的喊叫水乡的新庄子、下流水、大台子、上流水、大滩川、田滩、白圈子7个村及周家沟村小部分地域都划归徐套乡管辖。同时将徐套乡政府驻地迁至撒不拉滩生态移民项目区的乐园村。
2012年4月18日,大战场乡正式撤乡设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