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代码]532931 [邮编]671300 [区号]0872 [拼音]Jiànchuān Xiàn [英文]Jianchuan County
位置面积 剑川县是大理白族自治州辖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州北部。东邻鹤庆县,南接洱源县,西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云龙县,北靠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2238.23平方千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
人口民族 全县总户籍人口18.49万人(2023年末),常住总人口16.18万人。有白、汉、彝、回、纳西等世居民族,是州内主要白族聚居县。白族人口16.4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89.08%。是全国白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被誉为“白族之乡”。
政区划分 剑川县辖5个镇、3个乡:金华镇、甸南镇、马登镇、沙溪镇、老君山镇、羊岑乡、弥沙乡、象图乡。县政府驻金华镇凤营小区52号。
名胜古迹 剑川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存较好,地域特色鲜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2023年3月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剑川县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函〔2023〕24号)。拥有#大理(国家级,1982年)、#三江并流(国家级,1988年)、剑川剑湖(省级)等风景名胜区,石钟山石窟[石钟山石窟、石钟寺、狮子关、沙登]、西门街古建筑群、沙溪兴教寺、海门口遗址、景风阁古建筑群、#茶马古道[沙溪茶马古道]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沙溪镇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三批)。
地名由来 “河流如川,山形如剑,故名剑川”(《云南省剑川县地名志》)。“剑川”一名最早见于唐刘萧著《大唐新语》,记唐九征“勒石于剑川”(707)。“剑川县”名,则始见于元代《元史·地理志》,“剑川”一名的来历诸说不一,《康熙剑川州志》载:“剑川,西枕老君,东屏青崖,山镇全体,水列川形(即湖尾曲流三折),势若剑锋,形如川字,州以此名。
历史沿革 西汉时属益州郡叶榆县,东汉属益州永昌郡叶榆县,三国蜀汉属益州云南郡叶榆县。西晋至南朝梁属宁州云南郡。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属剑南道姚州都督府;唐南诏国时为剑浪诏(矣罗识诏),属剑川节度(治剑川城)。宋大理国时为义督睒,属谋统府。元宪宗七年(1257)置义督千户。至元十一年(1274)改置剑川县(一说,1271年置县),属鹤州。至元二十三年(1286)属鹤庆路。
明洪武十七年(1384)剑川县升为剑川州,隶鹤庆军民府。清初沿明制,为剑川州,属鹤庆军民府。雍正五年(1727)4月,将丽江府属之中甸地置剑川州判,划归鹤庆府。雍正八年(1730)7月鹤庆府属迤西道。乾隆二十一年(1756)5月将中甸地还属丽江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2月,降鹤庆军民府为散州与剑川州一并划归迤西道丽江府,剑川州直属丽江府。
民国2年(1913),剑川州改为剑川县,迤西道改为滇西道,剑川县属滇西道。民国3年(1914)滇西道改为腾越道,剑川县属腾越道。民国18年(1929),废腾越道,剑川县直属省。民国31年(1942),剑川县属云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驻丽江县)。民国37年(1948),剑川县属云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区(驻鹤庆县)。
1949年4月2日,成立剑川县人民武装政权;8月1日建立政务委员会,9月在剑川设立滇西北行政专员公署,10月1日正式建立剑川县人民政府。1950年初,滇西北行政专署迁往鹤庆,3月又迁丽江,改称丽江行政专区,剑川县属丽江专区。1956年11月1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40次会议决定:撤销大理专区,设置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划入大理州,并将丽江专区兰坪县的新华、建基、新生、新民、黄花、桑树、起文、官平、富乐、美水等11个白族聚居乡划归剑川县。
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撤销洱源、邓川2县,将原洱源、邓川2县的行政区域并归剑川县,县城设在牛街区三营(1958年10月撤并)。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5次会议决定:恢复洱源县,以合并于剑川县的原洱源、邓川2个县行政区域为洱源县的行政区域,并将原属剑川的乔后、源安邑等划归洱源县(1961年9月分设)。
1996年,剑川县辖1个镇、8个乡:金华镇、东岭乡、甸南乡、沙溪乡、羊岑乡、马登乡、上兰乡、弥沙乡、象图乡。县政府驻金华镇。
1999年,甸南乡改建甸南镇。2000年,马登、东岭乡改建为马登、剑阳镇。至此,剑川县辖4个镇、5个乡。
2001年,沙溪乡撤乡设镇。2001年,全县辖5个镇、4个乡:金华镇、剑阳镇、甸南镇、沙溪镇、马登镇、羊岑乡、上兰乡、弥沙乡、象图乡。
2002年,上兰乡撤乡设镇(省政府2002年7月30日批准)。2003年,经云南省政府批准,上兰镇更名为老君山镇。2005年,撤销剑阳镇并入金华镇,并将甸南镇向前、文华2个村委会划归金华镇管理,镇政府驻原剑阳镇政府驻地(省政府2005年10月24日批准)。
2006年,剑川县辖5个镇、3个乡:金华镇、甸南镇、沙溪镇、马登镇、老君山镇、羊岑乡、弥沙乡、象图乡;红旗林业局。共有5个居委会、88个行政村。
2010年末,全县辖5个镇、3个乡,88个行政村、5个社区,391个自然村。
历年人口(部分)
2023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84935人,按性别分:男性人口92954人,女性人口91981人,性别比为101.06。其中:白族人口164733人,占总人口的89.08%。全县常住总人口16.18万人,其中:男性8.16万人,女性8.02万人。全县城镇人口5.31万人,城镇化率为32.84%。
2022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85086人,按性别分:男性人口93019人,女性人口92067人,性别比为101.03。其中:白族人口164958人,占总人口的89.13%。全县常住总人口15.88万人,其中:男性8.03万人,女性7.85万人。全县城镇化率为31.75%。
2021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85089人,按性别分:男性人口93015人,女性人口92074人,性别比为101.0。其中:白族人口165067人,占总人口的89.18%。
2020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84874人,按性别分:男性人口92942人,女性人口91932人,性别比为101.1。其中白族人口165001人,占总人口的89.25%。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剑川县常住人口160471人,其中,汉族人口9868人,少数民族人口150603人;城镇人口48528人,乡村人口111943人。人口分布:金华镇54234人,甸南镇29796人,马登镇17298人,沙溪镇20811人,老君山镇15377人,羊岑乡10874人,弥沙乡7426人,象图乡4655人。
2019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84670人,按性别分:男性人口92876人,女性人口91794人,性别比为101.18。其中白族人口166021人,占总人口的89.9%。
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17.79万人,其中白族占总人口的90.5%。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剑川县常住人口169973人,其中,金华镇53523人,老君山镇16798人,甸南镇31739人,沙溪镇21761人,马登镇19839人,羊岑乡12670人,弥沙乡8503人,象图乡5140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剑川县常住人口165900人,其中,金华镇11476人,剑阳镇32915人,甸南镇36841人,马登镇19957人,沙溪乡21486人,羊岑乡12437人,上兰乡16208人,弥沙乡9116人,象图乡5464人。
【以下乡镇为本站旧资料,待更新中】
金华镇位于剑川县东部。县政府驻地。面积305平方千米,人口4.7万人(2006年)。辖东门、南门、西门、北门、城北5个社区,金龙、永丰、龙营、龙凤、文榜、桑岭、乐寿、新仁、邑平、金星、金和、梅园、三河、双河、庆华、清坪、向前、文华19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剑阳街,邮编671300,距县城1.8千米。214国道纵贯南北,剑鹤公路过境东部。金华山田沙门天王像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还有灵星门、灵宝塔、八角亭、张伯简陈列室为自治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煤、锰、铜矿藏,建有双河煤矿。梅园村传统石雕工艺在省内外享有盛名。
1952年建金华镇,1961年设公社,1962年复建镇,1970年复改公社,1982年再建镇。1996年,面积5.5平方千米,人口1.1万人,其中白族占95.2%,辖东门、南门、西门、北门5个行政村。2005年,撤销剑阳镇并入金华镇,并将甸南镇向前、文华2个村委会划归金华镇管理,镇政府驻原剑阳镇政府驻地。
附:剑阳镇位于县城东北。1958年分设东岭区,1958年属念华公社,1961年复设东岭区,1970年改公社,1984年设区,1988年设乡。1996年,面积298平方千米,人口3.3万人,其中白族占91.16%,辖金龙、龙营、龙凤、文榜、禄寿、桑岭、新后、邑平、金星、永丰、金和、梅园、三何、双河、庆华、清坪16个行政村。
甸南镇位于剑川县东部。面积288平方千米,人口3.7万人(2006年)。辖天马、发达、印合、桃源、狮河、回龙、海虹、永和、兴水、朱柳、西中、龙门、白腊、玉华、上关甸、白山母16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天马,邮编671301,距县城9千米。214国道、平甸公路、甸六公路过境。境内石宝山宝相寺,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镇境跨剑湖,被誉为滇西北高原上的明珠。
1958年为甸南、西湖、玉华3个公社,1961年合为甸南公社,1984年置区,1988年设乡。1996年,面积282平方千米,人口3.5万人,其中白族占96.2%,辖天马、发达、而合、桃源、海虹、永和、回龙、狮河、兴水、西中、朱柳、龙门、文华、向前、玉华、上关甸、白腊、白山丹18个行政村。1999年,甸南乡改建甸南镇。2005年,将甸南镇向前、文华2个村委会划归金华镇。
沙溪镇位于剑川县南部。面积292平方千米,人口2.3万人(2006年)。辖寺登、东南、华龙、北龙、四联、甸头、沙坪、石龙、长乐、鳌凤、灯塔、溪南、红星、联合1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寺登街,邮编671302,距县城31千米。平(坡)甸(南)公路过境。石宝山风景区为全国风景名胜区之一。石钟寺石窟留有唐代诏和大理国时期的石刻群像,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寺登镇兴教寺壁画,为明代文物,被列为州级文物保护单位。
1952年为沙溪区,1958~1984年经历几次公社、区、公社、区的改制,1988年设河溪乡。1996年,面积288平方千米,人口2.1万人,其中白族占83.69%,辖寺登镇、东南、华龙、北龙、四联、甸头、沙坪、石龙、长乐、鳌凤、灯塔、红星、溪南、联合14个行政村。2001年沙溪乡撤乡设镇。
马登镇位于剑川县西北部。西靠雪斑山,东接羊岑乡,南联弥沙乡、象图乡,北邻老君山镇。面积345.97平方千米,人口20723人(2006年)。辖马登、后甸、甸所、江南、文屏、塔灯、玉龙、黄花、太平、新民、新华、东华12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76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马登,邮编671306,距县城55千米,距州府下关174千米。
有白、汉、傈僳、普米、彞、回和纳西等10个民族。境内四面环山,地势较为平坦,平均海拔2300—2600米。甸六公路过境。景点有天然温泉。有铁、石膏、锌、铅、铜、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松茸、牛肝菌、芸豆、羊肚菌等农特产品。
1958年建马登公社,1962年改区,1970年复改公社,1984年复改区,1988年设乡。1996年,面积334.5平方千米,人口2万人,其中白族占93.62%,辖马登、新民、黄花、新华、天龙、太平、塔登、东华、后甸、文屏、江南、甸新12个行政村。2000年8月马登乡撤乡设镇。
老君山镇位于剑川县西部。面积258平方千米,人口1.65万人(2006年)。辖富乐、新生、杉树、美水、新和、富民、建基、官坪、官宅、启文10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富乐,邮编671307,距县城26千米。甸六公路过境。
1958年属马登公社,1961年析设上兰公社,1984年设区,1988年置乡。1996年,面积219平方千米,人口1.6万人,其中白族占98.66%,辖富示、新生、杉树、美水、新孔、富民、建基、官宅、启文、官坪10个行政村。2002年撤乡设镇,2003年更名为老君山镇。
羊岑乡位于剑川县中北部。面积350平方千米,人口1.2万人(2006年)。辖兴文、杨家、金坪、石登、中羊、新松、六联7个行政村。甸六公路过境。乡政府驻兴文,邮编671305,距县城29千米。矿藏有煤、铜、铁、砂金,建有白岩子煤矿。
1957年设羊岑区,1958~1984年几经改社设区,1988年置乡。1996年,面积277平方千米,人口1.2万人,其中白族占80.3%,辖兴文、杨家、金坪、石登、中羊、六联、新松7个行政村。
弥沙乡位于剑川县西南部。面积286平方千米,人口0.9万人(2006年)。辖大邑、弥新、东庄、西庄、文新、岩曲6个行政村。乡政府驻下登,邮编671303,距县城72千米。马(登)弥(沙)公路过境。矿藏有铜、铅锌、煤和盐。下梅岭瀑布高12米,宽9米,为县内最大瀑布。
1949年属弥兰区,1958-1961年分立弥沙公社和象图公社,1961年分立为弥沙、象图、玉河3个公社,1962年弥沙、象图、玉河合并,设弥沙区,1971年改公社,1984年析象图、下登、沽泥盆、丰登、江头5乡设象图区,其余为弥沙区,1988年设弥沙乡。1996年,面积281平方千米,人口0.9万人,其中白族占83.8%,辖文新、岩曲、西庄、弥新、东庄、大邑6个行政村。
象图乡位于剑川县西南部。面积250平方千米,人口0.56万人(2006年)。辖象图、江头、下登、丰登、沽泥盆5个行政村。乡政府驻核桃树,邮编671304,距县城136千米。弥(沙)象(图)公路通达。
1958设立象图公社,1962年属弥沙区,1971年属弥沙公社。1984年象图、下登、沽泥盆、丰登、江头5村从弥沙析出,设立象图区。1988年撤区改乡。1996年,面积217平方千米,人口0.5万人,其中白族占92.02%,辖丰登、沙头、下登、沽泥盆、象图5个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