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代码]532923 [邮编]672100 [区号]0872 [拼音]Xiángyún Xiàn [英文]Xiangyun County
位置面积 祥云县是大理白族自治州辖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北,地处滇中高原与滇西横断山脉交接区。全县总面积2432.59平方千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全县户籍人口48.14万人,其中:男性24.28万人,女性23.8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9.5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其中:白族人口4.91万人,占总人口的10.2%;彝族人口4.01万人,占总人口的8.3%。全县常住人口40.51万人,其中:男性20.41万人,女性20.10万人。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8.34%。
政区划分 祥云县辖8个镇、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祥城镇、云南驿镇、下庄镇、刘厂镇、禾甸镇、沙龙镇、米甸镇、普淜镇、鹿鸣乡、东山彝族乡。县政府驻祥城镇。
名胜古迹 水目寺塔、云南驿古建筑群、#茶马古道[滇藏东线祥云段(云南驿茶马古道、小哨至黄草哨段古道、白沙坡至永安桥古道、老虎关至普昌河段古驿道、新村至宾川南界碑段古驿道、镇阳门)]、大波那遗址[东部墓葬区、西部遗址及墓葬区、中部遗址及墓葬区]、天峰山古建筑群[玉皇阁、老君殿、灵宫殿、土主庙、观音殿、药王殿、功德坊、三天门]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云南驿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地名由来 祥云县原名云南县。据《今县释名》:“汉武帝时,彩云见于白厓,县在其南,因名云南。”1918年,因县名与省同,改称祥云县。
历史沿革 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置云南县,属益州郡。东汉永平十二年(69)为云南县,属永昌郡。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置云南郡,郡治设今云南驿,与县同治。云南郡辖云南(今祥云、弥渡)、蜻蛉(今永仁及大姚北部)、弄栋(今大姚南部及姚安)、姑复(今华坪)、遂久(今永胜、丽江)、邪龙(今巍山、漾濞、南涧)、叶榆(今大理、剑川、洱源、鹤庆)7县,隶属益州庲降都督府地。
晋初改庲降都地置宁州,云南郡属宁州。西晋泰始六年270),云南郡领县增加云平、永宁两县,一共9县。永嘉五年(310)分云南郡之叶榆县设东河阳郡。建始年间又分云南郡之蜻蛉,弄栋2县归兴宁郡,至此云南郡领云南、东姑复、西姑复(遂久县)、云平、邪龙5县。咸和八年(333)蜀李雄占据宁州,立建宁国,云南郡属建宁国。建元元年(343),李氏置汉州,云南郡属汉州,东晋后期长期纷乱,西南爨氏乘机霸占南中(西南地区),自袭宁州刺史,历晋末,南、北朝至隋初,袭西晋旧制,云南郡属爨西地。隋开皇初爨氏降,三年(583)废郡,设南宁州总管府,云南县隶之。十七年(597)爨氏叛,太平史万岁征剿,兵达并平定爨氏地,县境未设治,时张乐进求居其地,称“云南国诏西二河侯”。
唐初置5州领15县,唐武德四年(621)置西宗州,州治设云南驿,领宗居(云南驿)、河西(今普淜)、石塔(县址不详)3县,隶属南宁总管府。贞观六年(632)置南宁总管府,更置戎州都督府,西宗州隶之。十一年(637)西宗州去“西”字,称“宗州”。麟德元年(664)分戎州地置姚州都督府,西宗州属姚州。武德四年(621)置髳州,领濮水(米甸)、歧星(楚场)、铜山(乔甸)、蜻蛉(大姚)4县,先后属南宁总管府,戎州、姚州都督府。武德七年(624)置云南州,州治设今旧站村西。贞观三年(629)改匡州,领勃弄(弥渡)、匡川、永平3县。先后属南宁州、戎州、姚州。永徽年间置镜州,州治设今高官铺,领夷郎、宾唐、溪琳、琮连、池临、野并6县,属戎州。麟德元年(664)置波州,州治设今县城南外,领县不清,属姚州都督府。天宝九年(750),南诏尽占姚州都督府地,废唐设置,筑云南城于云南驿。贞元年间南诏国设云南节度于云南城。辖今楚雄州西北部与大理东部地区。元和元年(806)废云南节度,以其东北部置弄栋节度,西部(今县境)置云南(今下川坝)、品甸(今城川坝)两赕。两赕建置经南诏、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大理五国,历唐、南北两朝至宋亡共449年时间。
宋大理国为云南睒、品赕属大理。元宪宗六年(1256),县境内立品甸千户所,属大理下万户府。至元十三年(1276)品甸千户所改为云南州,隶属大理路;同时设十二关防送千户所于米甸楚场地,属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降云南州为云南县,隶大理府之赵州(今大理市凤仪);改元置十二关防送千户所为十二长官司,隶大理府。同年,改品甸赕为洱海卫,云南县城从现云南驿迁至到现祥云城,县卫合一并建洱海卫城(今祥云城)。弘治二年(1489)设你甸(今米甸)、楚场、安南坡(今下庄安南关)3巡检司,直属大理府,同时于云南驿设土驿丞。崇祯八年(1635)析县辖楚场里于米甸设德昌县。清初沿明制,为云南县属大理府。顺治十六年(1659)裁德昌县。康熙五年(1666)裁你甸、楚场、安南坡3巡检司和云南驿土丞。康熙九年(1670)9月,置永昌守备道,大理府为其驻地。雍正八年(1730)7月改永昌守备道为迤西道,仍治大理府。
民国2年(1913),迤西道改为滇西道,云南县属滇西道。民国三年(1914),滇西道改为腾越道,云南县隶属之。民国7年(1918),因县名与省同,改称祥云县。民国18年(1929)废道,祥云县直属省。民国21年(1932),全省设12个政务视察区,祥云属第四区。民国23年(1934),省政务视察区增加为16个,祥云改属第十二区。民国24年(1935)视察区减为7个,祥云又改属第四区。民国27年(1938)视察区又恢复为16个,祥云改属第十一区。民国37年(1948),祥云县属云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驻姚安县)。
1950年祥云县属滇西专员公署。同年3月,改属大理专区。1956年11月1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40次会议决定:撤销大理专区,设置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属大理州。 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撤销宾川、弥渡2县,将原宾川、弥渡2县的行政区域并归祥云县(1958年11月撤并)。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5次会议决定:恢复弥渡县,以合并于祥云县的原弥渡县行政区域为弥渡县的行政区域。恢复宾川县,以合并于祥云县的原宾川县行政区域为宾川县的行政区域(1961年3月分置)。
1950年4月,宾川、祥云两县将插花地相互归并,原属祥云县的柳家湾、大新村、小新村、黑树林、西河头基、白庄帽、前所、埃东、马家庄划归宾川(一说为大黑树、谢官营、东四村等村归宾川);原属宾川的蛟起营、谢家营划归祥云。1952年11月,祥云县拉乌、新田、新兴、来凤溪4个乡,面积5.56平方千米,划归宾川县拉乌乡管理。
1958年1月,祥云县的海稍14个村,面积4.76平方千米,划归宾川县;9月,祥云县的乔甸乡,面积14.85平方千米,划归宾川县。1964年,祥云县雄鲁么公社(乡),面积0.89平方千米,划归宾川县。
1996年,祥云县辖1个镇、12个乡:祥城镇、米甸彝族乡、禾甸镇、东山彝族乡、象鼻乡、周家乡、沙龙乡、前所乡、刘厂乡、下庄乡、普淜彝族乡、马街乡、鹿鸣乡。县政府驻祥城镇。
1999年,下庄乡改建下庄镇,刘厂乡改建刘厂镇。2000年,祥云县禾甸、前所乡改建为禾甸、云南驿镇。至此,祥云县辖5个镇、5个乡、3个民族乡。
2001年,普淜彝族乡、米甸彝族乡撤乡设镇;2001年12月,沙龙乡撤乡设镇。2001年12月3日,云政复〔2001〕205号批复同意祥云县撤销周家乡并入祥城镇,将沙龙镇管辖的芮家营、下村、七白庄、七合、马军、禾大6个村民委员会划归祥城镇管辖。至此,全县辖8个镇、3个乡、1个民族乡:祥城镇、下庄镇、刘厂镇、云南驿镇、沙龙镇、禾甸镇、米甸镇、普淜镇、象鼻乡、马街乡、鹿鸣乡、东山彝族乡。
2005年,祥云县撤销象鼻乡并入祥城镇,镇政府驻原祥城镇政府驻地;撤销马街乡并入云南驿镇,镇政府驻原云南驿镇政府驻地(省政府2005年10月24日批准)。
2006年,全县辖8个镇、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祥城镇、沙龙镇、云南驿镇、下庄镇、普淜镇、刘厂镇、禾甸镇、米甸镇、鹿鸣乡、东山彝族乡。共有4个居委会、131个行政村。县政府驻祥城镇。
历年人口(部分)
2023年末,全县户籍人口48.14万人,其中:男性24.28万人,女性23.8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9.5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其中:白族人口4.91万人,占总人口的10.2%;彝族人口4.01万人,占总人口的8.3%。全县常住人口40.51万人,其中:男性20.41万人,女性20.10万人。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8.34%。
2022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48.2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9.52万人,占总人口的19.7%,其中:白族人口4.91万人,彝族人口4.00万人。全县常住总人口40.33万人。
2020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48.2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9.44万人,占总人口的19.56%,其中:白族人口4.89万人。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祥云县常住人口406642人,其中,城镇人口185948人,乡村人口220694人。汉族人口330729人;各少数民族人口75913人,其中,白族36254人,彝族34457人,傈僳族1451人。人口分布:祥城镇140010人,沙龙镇24336人,云南驿镇68858人,下庄镇43128人,普淜镇21740人,刘厂镇29903人,禾甸镇34984人,米甸镇23678人,鹿鸣乡10618人,东山彝族乡9387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祥云县常住人口455605人,其中:祥城镇121959人,沙龙镇30843人,云南驿镇93671人,下庄镇53954人,普淜镇25480人,刘厂镇35013人,禾甸镇44661人,米甸镇28011人,鹿鸣乡12689人,东山彝族乡9324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祥云县常住人口437371人,其中:祥城镇45268人,云南驿镇59338人,下庄镇52284人,刘厂镇36010人,禾甸镇45411人,象鼻乡7028人,周家乡32248人,沙龙乡51699人,马街乡33883人,鹿鸣乡12799人,普淜彝族乡25602人,东山彝族乡9736人,米甸彝族乡26065人。
【以下乡镇为本站旧资料,待更新中】
祥城镇位于祥云县西部。面积313平方千米,人口11万人(2006年)。辖城南、城东、城西、华严4个社区,平坝、褚家、黄家、王家山、灰窑、箐中、茨坪、红土坡、周家、新邑、中右所、高牧、禾荞、罗家、于官、美长、程官、芮家、下、七百、七合、禾大、马军、新、象鼻、存德、毛粟坡2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龙翔路。清华洞历为交通要冲,320国道和祥(云)宁(蒗)省道在此交会。名胜古迹有明代建筑钟鼓楼、新石器时代遗址清华古洞、战国时期的红土坡石棺墓遗址。
[沿革]1950年属祥城区,1953年改第一区,1958年设立祥城镇(1962年复称区,1964年复为镇)、红星公社。1968年红星公社改称祥城公社,1975年分为红周、祥城两个公社,1984年改为祥城区、象鼻区,1988年改为周家乡、象鼻乡。1996年,祥城镇面积104.2平方千米,人口4.3万,辖街道、城东、城南、城西、黄家田、褚家营、华严、平坝、灰窑、箐中、王家山11个行政村;周家乡面积95.7平方千米,人口3万人,辖周家、罗家、茨坪、高牧、禾乔、中右所、于官屯、红土坡、新邑、和官、美长11个行政村;象鼻乡面积87平方千米,人口0.7万人,辖象鼻庄、新村、毛栗坡、存德4个行政村,乡政府驻象鼻庄,距县城19千米。2001年,撤销周家乡并入祥城镇,将沙龙镇管辖的芮家营、下村、七白庄、七合、马军、禾大6个村划归祥城镇管辖。2005年,撤销象鼻乡并入祥城镇。
[邮编]672100 [2007年代码]532923101:~001城南社区 ~002城东社区 ~003城西社区 ~004华严社区 ~201平坝村 ~202褚家村 ~203黄家村 ~204王家山村 ~205灰窑村 ~206箐中村 ~207茨坪村 ~208红土坡村 ~209周家村 ~210新邑村 ~211中右所村 ~212高牧村 ~213禾荞村 ~214罗家村 ~215于官村 ~216美长村 ~217程官村 ~218芮家村 ~219下村村 ~220七百村 ~221七合村 ~222禾大村 ~223马军村 ~224新村村 ~225象鼻村 ~226存德村 ~227毛粟坡村
沙龙镇位于祥云县西部。面积64平方千米,人口3.5万人(2006年)。辖沙龙、花园、石壁、板桥、谢官、白岩、青海7个行政村,57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沙龙街,距县城5千米。
[沿革]1947年设青海、华凤两乡,1950年设分区属城区,1952年属第一区,1958年分设青海、八一两个小公社,年底改建八一公社。1963年属祥城区,1968年复称八一公社,1984年改为沙龙区,1988年改为沙龙乡。1996年,面积102平方千米,人口4.9万人,辖沙龙、七合、七百、下村、芮家、马军、禾大、花园、石壁、青海营、白石岩、板桥、谢官营13个行政村,乡政府驻沙龙街。2001年12月撤乡设镇改为沙龙镇,将沙龙镇管辖的芮家营、下村、七白庄、七合、马军、禾大6个村划归祥城镇管辖。
[邮编]672102 [2007年代码]532923102:~201沙龙村 ~202花园村 ~203石壁村 ~204板桥村 ~205谢官村 ~206白岩村 ~207青海村
云南驿镇位于祥云县南部。东接下庄镇、刘厂镇,南邻鹿鸣乡,西连弥渡县,北靠沙龙镇、禾甸镇。面积218.76平方千米,人口97664人(2006年)。辖前所、左所、小桥、旧站、果城、龙洞、北棚、云南驿、高官、水口、康仓、妙村、徐情、许家、汪情、棕棚、天马、九约、蛟起、百长、干海、石婆、大海、桂花、芦子、大坡、芹菜27个行政村,97个自然村,204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前所街,距县城20千米。
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南北环山,中间是开阔的下川坝,最高点为桂花亭村,海拔2658米,最低点为大坡村,海拔1580米。有公路接320国道。水目寺塔始建于宋代,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云南驿一直为郡、县、州、等治驻地。民国时期设前所、云南驿两镇,属第三区。1950年属南区。1953年属第二区。1957年称前所乡,1958年成立公社。1962年又改区。1970年改称公社。1984年恢复区。1988年改建为前所乡。1996年,面积109平方千米,人口5.6万,辖前所、北羢、龙洞、果城、高官铺、 云南驿、旧站、水口、左所、小桥、许家、徐情、康仓、庙村14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前所街。2000年改为云南驿镇。2005年12月原马街乡整体并入云南驿镇。
[邮编]672103 [2007年代码]532923103:~201前所村 ~202左所村 ~203小桥村 ~204旧站村 ~205果城村 ~206龙洞村 ~207北棚村 ~208云南驿村 ~209高官村 ~210水口村 ~211康仓村 ~212妙村村 ~213徐情村 ~214许家村 ~215汪情村 ~216棕棚村 ~217天马村 ~218九约村 ~219蛟起村 ~220百长村 ~221干海村 ~222石婆村 ~223大海村 ~224桂花村 ~225芦子村 ~226大坡村 ~227芹菜村
附:马街乡位于祥云县西南部。1950年为弥渡县第五区,1954年划归祥云县,1958年建马街公社,1962年与前所公社合并设第二区,1969年复改马街公社,1980年复设区,1988年置乡。1996年,面积109平方千米,人口3.3万人,辖天马、汪情、百长、蛟起、九约、棕棚、干海子、石波坡、大坡、大海、芦子、桂花亭、芹菜沟13个行政村。乡政府驻上马街,距县城19千米。
下庄镇位于祥云县中部偏东南。东邻普淜镇,南连鹿鸣乡,西接云南驿镇,北与刘厂镇、东山乡毗邻。面积225.5平方千米,人口5.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6万人;汉族5.08万人,彝族0.36万人。辖下庄、刘营、张泗、江场、鱼进、赵营、老张、沐滂、大仓、金旦、水盆、纸房12个行政村,109个自然村,130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下庄街,距县城32千米。
地势东高西低,镇境东部群山连绵,森林较多,西部开阔平坦,土地肥沃。最高海拔为东部老青山,海拔2577米,最低海拔为东部黄竹箐,海拔1840米。320国道、楚大高速公路、广大铁路穿境,设有火车站和高速公路入口。
[沿革]因镇政府驻下庄街而得名。解放前称“龙润乡”,是中共滇西工委组建“边纵第八支队”的中心地区。建国后1950年成立城南区第八区政府,1953年属祥云县第三区,1958年称为维新乡,同年成立下庄公社,1960年改为下庄区(中国政区大典:1962年设区),1969年复称为下庄公社,1984年复称为下庄区,1987年改为下庄乡。1996年,面积226平方千米,人口4.9万,辖下庄、金旦、大仓、鱼进所、江场、赵营、张泗营、老张营、刘营、沐滂、水盆铺、纸房12个行政村,乡政府驻下庄街。1999年撤乡设镇,改称为下庄镇。
[邮编]672105 [2007年代码]532923104:~201下庄村 ~202刘营村 ~203张泗村 ~204江场村 ~205鱼进村 ~206赵营村 ~207老张村 ~208沐滂村 ~209大仓村 ~210金旦村 ~211水盆村 ~212纸房村
普淜[Píng]镇位于祥云县东南部,祥云、姚安、南华三县交界处。东接姚安县,南连南华县,西依下庄镇和鹿鸣乡,北靠东山乡。面积322.07平方千米,人口2.65万人,其中彝族人口0.88万人。辖折苴么、黑苴、西山、普淜、杨花冲、力必甸、大井、子乍么、子乍苴、易康、杨家屋、石门、格子、云里厂14个行政村,160个村民小组,204个自然村。其中折苴么、黑苴、力心甸、子乍么、子乍苴、云里厂为彝族村。镇政府驻普淜街,距县城58千米。
地势由东向西倾斜。镇域以天峰山为分水岭分为南北两个部份:北部为金沙江水系区,最高点为天峰山,海拔2570米,最低点为云里厂河谷,海拔1720米;南部为红河水系区,最高点为黑苴鹦哥山,海拔2745米,最低点折苴么平掌河口,海拔1722米。广大铁路、楚大高速公路、320国道过境。境内有明朝修建的道观天峰山老君殿,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四方彝族群众在此聚集踏歌、欢度年节。
[沿革]普淜镇以驻地得名。唐代置河西县,属宗州。元代设佉龙驿。明代普姓为官在此建有水坝(古代当地民族称水坝为“淜”),故名。清至民国末属姚安县,称凤来镇,并设立分县县佐。1931年改称普淜镇。1950年为姚安县第六区。1958年6月划归祥云县,同年成立普淜公社。1962年改称普淜区。1970年复称公社。1984年再次称区。1988年建普淜彝族乡。1996年,面积325平方千米,人口2.5万,辖普淜、云里厂、石门、格子、子乍苴、易康、子乍么、大井、西山、杨花冲、力必甸、折苴么、黑苴、杨家屋14个行政村,乡政府驻普淜街。2001年撤乡建镇,改称普淜镇。
[邮编]672106 [2007年代码]532923105:~201折苴么村 ~202黑苴村 ~203西山村 ~204普淜村 ~205杨花冲村 ~206力必甸村 ~207大井村 ~208子乍么村 ~209子乍苴村 ~210易康村 ~211杨家屋村 ~212石门村 ~213格子村 ~214云里厂村
刘厂镇位于祥云县中部。面积90平方千米,人口3.8万人(2006年)。辖青坡、松梅、刘厂、大波那、小波那、王家庄、江尾、东甸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大波那街,距县城33千米。
[沿革]镇境清属大波那里。民国时期属文源乡。1951年属第三区,1958年属于下庄公社(中国政区大典:1953年属第三区,1958年建跃进公社)。1962年,由下庄区分出成立刘厂区。1970年撤区称刘厂公社。1975年划出东部山区7个大队建东山公社。1984年复称刘厂区。1988年建刘厂乡。1996年,面积90平方千米,人口3.3万人,辖刘厂、松梅、大波那、青坡、小波那、王家庄、江尾、东甸8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大波那。1999年撤乡设镇。
[邮编]672107 [2007年代码]532923106:~201青坡村 ~202松梅村 ~203刘厂村 ~204大波那村 ~205小波那村 ~206王家庄村 ~207江尾村 ~208东甸村
禾甸镇位于祥云县东北部。面积306平方千米,人口4.9万人(2006年)。辖大营、检村、新兴苴、新兴底、旧邑、茨芭、上赤、大棚、下莲、新泽、黄联、温水12个行政村。镇政府驻禾甸街,距县城25千米。祥香公路贯穿全境。名胜古迹有检村西汉石棺墓群遗址。
[沿革]禾甸镇历史上称禾秀、禾丰。1950年设禾甸分区,1953年改为第四区,1958年改先锋公社,1962年与米甸合并为第四区,1969年析建为禾甸公社,1983年改称区,1988年设乡。1996年,面积318平方千米,人口4.2万,辖检村、大营、温水、黄联、新泽、下莲、旧邑、大羢、上赤、茨芭、新兴苴、新兴底12个行政村,乡政府驻检村。2000年撤乡设镇。
[邮编]672108 [2007年代码]532923107:~201大营村 ~202检村村 ~203新兴苴村 ~204新兴底村 ~205旧邑村 ~206茨芭村 ~207上赤村 ~208大棚村 ~209下莲村 ~210新泽村 ~211黄联村 ~212温水村
米甸镇位于祥云县北部。面积413平方千米,人口2.8万人(2006年)。辖三家、米甸、克昌、岔沟、大松坪、自羌朗、香么所、黄草哨、楚场、插朗哨10个行政村。镇政府驻米甸街,距县城40千米。境内有州属香摩夕煤矿。有楚场古驿道一条,1936年4月,工农红军红六军团长征曾经过此道。
[沿革]1950年设米甸分区,1951年为第五区,1958年改米甸公社,1962年与禾甸公社合并为第四区,1969年复称米甸公社,1983年设区,1988年置米甸彝族乡。1996年,面积413平方千米,人口2.5万人,辖米甸、香摩夕、插良哨、楚场、岔沟、自聑朗、黄草哨、克昌、三家村、大松坪10个行政村,乡府驻米甸街。2001年撤乡设镇。
[邮编]672109 [2007年代码]532923108:~201三家村村 ~202米甸村 ~203克昌村 ~204岔沟村 ~205大松坪村 ~206自羌朗村 ~207香么所村 ~208黄草哨村 ~209楚场村 ~210插朗哨村
鹿鸣乡位于祥云县东南部,东北连下庄镇,东依普淜镇,东南与南华县接壤,西南与弥渡县毗邻,西北接云南驿镇。面积153.22平方千米,人口12889人(2006年)其中非农人口83人,少数民族486人。辖弥长、鹿鸣、罗溪、龙水、桑木、雄里坡、大凹柰7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57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鹿鸣街,地理坐标为东经100°45′、北纬25°18′,海拔1620米,距县城39千米。
地处中山河谷,山脉与河谷并列行,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为西部的大梁子,海拔2095米,最低端为雄里河谷海拔1347米,是全县最低点。弥长河、鹿鸣河、雄里河贯穿全境,向南注入礼社江。
[沿革]古称鹿窝河。清属站村里。民国初期属第三区,1946年属天沐乡。1956年属南区。1953年属二区。1958年属马街公社。1975年由马街公社析出成立鹿鸣公社。1984年改称区。1988年建鹿鸣乡。1990年,鹿鸣乡辖7个行政村,75个自然村。1996年,面积153平方千米,人口1.3万人,辖鹿呜、罗溪、弥长、大凹奈、龙水、桑木、雄里坡7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庙山脚。
[邮编]672104 [2007年代码]532923201:~201弥长村 ~202鹿鸣村 ~203罗溪村 ~204龙水村 ~205桑木村 ~206雄里坡村 ~207大凹柰村
东山彝族乡位于祥云县东北部。东邻大姚县,南接姚安县,西与刘厂镇相连,北与禾甸镇、米甸镇毗邻。面积326平方千米。人口9899人(2005年),其中农业人口9738人,彝族人口有8384人。辖大古者、干海、新朗、妙姑、新民、余食朗、外居苴、小庄子8个行政村,82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妙姑街,距县城65千米。地处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为2868米、最低海拔为1640米。森林覆盖率85%。
[沿革]建国前东山属妙云乡,后改属文源乡。1949年4月初,滇西地方行政委员会建立以后,于1949年5月4日在大白者乐斗母阁成立东山区,下辖:干海、普淜、涟水、马游、弥兴5个分区(涟水、马游、弥兴今属姚安县)。东山区驻地原在干海,后迁到朝阳、大姑者、妙姑、咯苴、麦田冲。1950年1月10日,祥云县人民政府建立后,撤销东山区,成立第十分区。1950年底,将第八、第九、第十分区合并为第三区,1958年3月撤销第三区,划为6个大乡(今属东山区的只有余食朗乡和沦海乡的一半)。同年10月,撤大乡制,建立下庄公社。东山区域仍属下庄公社的下属机构(中国政区大典:1958年属刘厂公社)。1963年2月将东山划出合并刘厂,建立刘厂区,东山区域设七个小公社。1975年,将东山从刘厂公社分出,单独建立东山公社,下设七个分队。1981年2月将公社革委会改名为东山公社管委会。1983年2月,将东山公社管委会撤销,建立乡的体制。同年5月根据省委批准,决定建立区乡制撤销大乡,建立了东山区公所(中国政区大典:1984年设区)。1988年置东山彝族乡。1996年,面积316平方千米,人口0.9万人,辖妙姑、小庄子、外居苴、余食朗、新民、大古者、干海、新朗8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妙姑。
[邮编]672107 [2007年代码]532923202:~201大古者村 ~202干海村 ~203新朗村 ~204妙姑村 ~205新民村 ~206余食朗村 ~207外居苴村 ~208小庄子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