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彝族自治县

【行政区划代码】532922【区号】0872【拼音】Yàngbì Yízú Zìzhìxiàn

【邮政编码】672500【英文】Yangbi Yi Autonomous County

位置面积 漾濞彝族自治县是大理白族自治州辖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州中部,境跨北纬25°12′~25°54′、东经99°36′~100°07′。东邻大理市、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西连永平县、云龙县,南交昌宁县,北连洱源县。辖区地域北宽南窄,版图略呈蘑菇形状,东西最大水平距离53千米,南北最大水平距离79千米,全县总面积1873.89平方千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县城距大理州府约29千米,距省会昆明436千米。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9.6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23万人,城镇化率33.51%。境内有彝、汉、白、回、傈僳等民族。

政区划分 漾濞彝族自治县辖4个镇、5个乡:苍山西镇、漾江镇、平坡镇、顺濞镇、富恒乡、太平乡、瓦厂乡、龙潭乡、鸡街乡。县政府驻苍山西镇漾江中路55号。

名胜古迹 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景点有漾濞石门关风景名胜区(省级),#茶马古道[漾濞驿下街古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名由来 漾濞古称“样备”,初为部落名,后为巡检司名,今为自治县专名,均得名于境内大河漾濞江。咸通十一年(870)前后,定边军节度使窦滂撰《云南别录》,内载:“六诏:曰蒙舍,曰蒙越,曰越析,曰浪穹,曰样备,曰越澹。”此为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的“样备”一名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文字记载。明、清以后,“样备”逐渐演变为“漾濞”,从而与河名同。

历史沿革 自汉王朝在云南设郡县起,今漾濞地先后为益州、永昌、云南各郡所属。唐初六诏称雄时先后为蒙巂、样备诏地。宋朝时为大理国属地。元朝分属永昌府及蒙化府,明清大体袭元制。1912年,以样备、打牛坪、箭杆场三巡检司故地及云龙、洱源插花地设置漾濞县。

1950年属大理专区,1956年属大理白族自治州。1958年并入大理市,设漾濞区。1961年复置漾濞县。1985年6月11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漾濞县,设立漾濞彝族自治县,以原漾濞县的行政区域为漾濞彝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仍属大理州。同年11月1日举行设立自治县庆典,正式实行自治。

1984年,县下设区、镇,区下设乡、镇,区级镇下设街道办事处。全县设区11个,区级镇(县辖镇)1个(上街),设乡62个、乡级镇(区辖镇)3个(平坡、脉地、龙潭),街道办事处2个:上街镇、淮安区、河西区、太平区、富恒区、平坡区、顺濞区、脉地区、双涧区、瓦厂区、龙潭区、鸡街区。

1987年撤区建乡,原淮安区、上街镇合并设上街镇,其余各区改设乡,原各乡镇一律改设为村公所;全县设1镇10乡,65个行政村、2个街道办事处。1988年以后,县下设乡、镇,乡镇下农村设行政村,城镇设街道办事处,全县设10乡1镇:上街镇、河西乡、太平乡、富恒乡、平坡乡、顺濞乡、脉地乡、双涧乡、瓦厂乡、龙潭乡、鸡街乡;下设65个行政村,2个街道办事处。

1996年,漾濞彝族自治县辖1个镇、10个乡:上街镇、双涧乡、脉地乡、富恒乡、太平乡、河西乡、平坡乡、顺濞乡、龙潭乡、鸡街乡、瓦厂乡。县政府驻上街镇。

2001年,河西乡、脉地乡、平坡乡撤乡设镇。2001年末,全县辖4个镇、7个乡:上街镇、河西镇、平坡镇、脉地镇、双涧乡、富恒乡、太平乡、顺濞乡、龙潭乡、瓦厂乡、鸡街乡。

2005年,漾濞县撤销上街镇和河西镇,设立苍山西镇,镇政府驻原河西镇下街(省政府2005年10月24日批准);撤销脉地镇和双涧乡,设立漾江镇,镇政府驻原脉地镇政府驻地(省政府2005年12月24日批准)。至此,全县辖3个镇、6个乡:苍山西镇、漾江镇、平坡镇、富恒乡、太平乡、顺濞乡、瓦厂乡、龙潭乡、鸡街乡。共有1个居委会、65个行政村。县政府驻苍山西镇。

2014年,撤销顺濞乡,设立顺濞镇。至此,全县辖4个镇、5个乡:苍山西镇、漾江镇、平坡镇、顺濞镇、富恒乡、太平乡、瓦厂乡、龙潭乡、鸡街乡。

西汉时属益州郡。东汉时属益州永昌郡。三国蜀汉分属益州云南郡与永昌郡。西晋至南朝梁时分属宁州云南郡和永昌郡。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属剑南道姚州样备诏地(史学家方国瑜认为即蒙篙诏),唐南诏国时分属蒙秦赕和永昌节度辖地。宋大理国时分属永昌府胜乡郡和蒙舍镇。元分属大理路蒙化州、永平县,境内设样备站。明、清均分属蒙化府和永昌府,明洪武十七年(1384)在今漾濞之地设蒙化府(清为蒙化直隶厅)所属样备巡检司和永昌府永平县所属打牛坪巡检司,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裁撤打牛坪巡检司,清朝仍设样备巡检司,改由样备汛(武官)辖。

民国元年(1912)4月,云南军都督府批准,以原蒙化直隶厅所属漾濞巡检司及永平所属漾濞里故地为基础,划入云龙、洱源两县瓯脱地设漾濞县,属迤西道,县域面积约为1860平方千米。同年6月1日,设漾濞县公署于下街原巡检司署,正式设立漾濞县。民国2年(1913),迤西道改为滇西道,民国三年(1914),滇西道改为腾越道,漾濞县隶属之。民国2年(1913),县以下分设东南西北中5个区,其中中区又称城区。五区对应的今地是:东区为今干坡、顺濞两乡地,南区为今龙潭、鸡街、瓦厂三乡地,西区为今富恒、太平两乡地,北区为今双涧、脉地两乡地,中区为今上街镇和河西乡地。区下设保,保下设甲。民国14年(1925)2月,县公署迁驻上街。民国18年(1929)11月,废腾越道,漾濞县直属于省。

民国19年(1930),依全国制度县以下仍设区,区以下设乡镇,乡镇下设闾,闾下设邻。按规定应以5户为邻、5邻为闾,20闾为一乡镇,但本县因地广人稀未完全按规定办理。共实设5区36乡5镇171闾978邻。其中:一区(城区)设马厂、山甸、茂林、美翕、密场、卧龙、石钟、淮安、仁厚、瑞凤、沙河、上庄、秀岭、白章14个乡和新化、金牛、凤翔三个镇,共77闾496邻。二区(东区)设向阳、石坪、玉龙、普应、长乐、碧玉6个乡和彩云镇,共29闾156邻。三区(北区)设紫阳、尚义、金盏、泮水、普坪、福寿6个乡和脉地镇,共27闾123邻。四区(西区)设双凤、太平、普忙、石竹、富恒、长寿6个乡,共22阊123邻。五区(南区)设仁里、永盛、安定、纯善4个乡,共16闾80邻。

民国21年(1932)4月,漾濞被列为第八政务视察区;民国23年(1934)改列第十一区;民国24年(1935),改列为第四区;民国27年(1938),又改列第十一区。民国26年(1937)废除区和间邻制设置。县以下设乡镇,乡镇下设保,保下设甲。原5区改设3镇2乡并给乡镇命名:原城区设化平镇,原东区设洱尾镇,原南区设白竹乡,原西区设汉营乡,原北区设金脉镇。民国27年(1938)12月,漾濞县奉省命进行户口整顿,改闾邻制为保甲制。民国33年(1944)全县共设35保266甲。民国36年(1947)9月,漾濞、永平争执了35年之久的迤古摩归属问题彻底解决,迤古摩正式划属漾濞县。民国37年(1948),漾濞县属云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驻大理县)。民国38年(1949),属第八行政督察区(驻姚安县)。

1950年1月1日,新旧政权交接仪式群众大会在县城举行,漾濞县属大理专区,县下设区,区下设行政村,全县设5区31行政村;8月1日,经上级批准,罗漶区自即日起回归洱源县管辖;同年10月,5区合并为3区。1952年7月至1957年6月,县以下设区,区下设乡,全县共设3区48乡。1956年7月,云龙县一区河东乡的芷打拉、皮匠房、庄房、三星厂、白荞地、撤哥密、罗里密、铁匠房、董家村等9个自然村共20余平方千米划归漾濞县。

1956年11月1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40次会议决定:撤销大理专区,设置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属大理州。1957年7月至1958年8月,县下设乡,全县设14乡:上街乡、淮安乡、白羊乡、河西乡、马厂乡、太平乡、富恒乡、平坡乡、小村乡、脉地乡、烧涧乡、瓦厂乡、龙潭乡、鸡街乡。1958年10月末,中共大理地委发《关于并县建制的通知》,将全州13个县(市)合并为6县(市)。其中,漾濞、大理、凤仪、下关合并为大理市,属大理州,漾濞设区(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1958年10月至1961年9月,大理市(县)漾濞区下设公社5个,管理区49个。

1961年6月,原大理市分设为下关市、大理县,漾濞属大理县仍设区(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5次会议决定)。1961年10月,复设漾濞县,仍属大理州(1962年10月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7次会议决定)。1961年10月至1963年2月,县下设公社,公社下设生产大队。其中1961年10月全县设14公社187大队:漾濞、淮安、白羊、河西、马厂、太平、富恒、平坡、小村、脉地、烧涧、瓦厂、龙潭、鸡街。1962年5月合并为11公社101大队。

1963年1月,进行农村体制改革,县下设区,区下设公社(俗称“小公社”),原11个公社合并为6个区:上街区(原漾濞、淮安、白羊、河西、马厂公社)、太平区、富恒区、平坡区(原平坡、小村公社)、脉地区(原脉地、烧涧公社)、龙潭区(原瓦厂、龙潭、鸡街公社),101个大队合并为62个小公社。1966年,县下设公社、镇,公社下设大队,镇下设居民委员会。全县设1镇2居委会,11公社65大队:上街镇、淮安(原淮安、白羊公社)、东风(原河西、马厂公社)、太平、富恒、平坡、小村、脉地、烧涧、瓦厂、龙潭、鸡街公社。

历年人口(部分) 

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9.64万人,其中:男性4.95万人,女性4.69万人;城镇人口3.23万人,城镇化率33.51%。

2022年末,全县常住人口9.70万人,其中:男性5.01万人,女性4.69万人。

2021年末,全县人口99397人,其中:乡村人口65740人,城镇人口33657人。按性别分:男性52282人,女性47115人。按民族分:汉族34813人、彝族46319人、白族10014人,其他少数民族8251人。

2020年第七次全国普查,全县总人口(常住人口)97610人。民族人口:彝族49054人,占总人口的50.26%;汉族30007人,占总人口的30.74%;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含未定族称和入籍人口)18549人,占总人口的19.00%。城乡人口:城镇人口30661人,占总人口的31.41%;乡村人口66949人,占总人口的68.59%。人口分布:苍山西镇43601人,漾江镇13993人,平坡镇7276人,顺濞镇5780人,富恒乡7293人,太平乡6090人,瓦厂乡4130人,龙潭乡5477人,鸡街乡3970人。

2019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05947人,其中:乡村人口71974人,城镇人口33973人。按性别分:男性55161人,女性50786人。按民族分:汉族34324人,彝族51868人,白族11569人,其他少数民族8186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漾濞彝族自治县常住人口102305人,其中:苍山西镇40456人,漾江镇15272人,平坡镇8494人,富恒乡8577人,太平乡6717人,顺濞乡6522人,瓦厂乡5187人,龙潭乡6204人,鸡街乡4876人。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103060人。

2006年,漾濞彝族自治县面积1957平方千米,人口10.59万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漾濞彝族自治县总人口105380人,其中:上街镇22123人,河西乡16583人,脉地乡10039人,双涧乡4521人,富恒乡8047人,太平乡6567人,平坡乡8316人,顺濞乡6194人,瓦厂乡5139人,龙潭乡6097人,鸡街乡4899人,大保公路大平地指挥部6855人。

1993年,全县总人口95975人,其中彝族42528人,占44.31%;汉族35882人,白族10910人,回族3041人,傈僳族2286人,苗族833人,傣族207人,纳西族137人,其他民族151人。

1993年,全县总人口95975人,其中:彝族42528人,占44.31%;汉族35882人,白族10910人,回族3041人,傈僳族2286人,苗族833人,傣族207人,纳西族137人,其他民族151人。

全县辖1个镇、10个乡,下辖2个城镇街道办事处、65个农村行政村。

上街镇 面积193.9平方千米。人口2万人。下设白章、白羊、淮安、石钟、美翕、密场、金星、 亡街8个农村行政村和仁民、新建2个城镇街道办事处,有农业合作社103个。镇政府驻上街环城路北段。

双涧乡 面积210.08平方千米,人口0.44万人。下设阿家、普坪、抱河岭、荨麻箐、弯坡5个行政村,有农业合作社42个。乡政府驻地双涧村。

脉地乡 面积172.52平方千米,人口0.99万人。下设安南、金盏、江桥、脉地、上邑、桑不老、紫阳7个行政村,有农业合作社66个。乡政府驻老街子村(于甸公路37千米处)。

富恒乡 面积230.55平方千米,人口0.78万人。下设罗里密、白荞、石竹、富恒、密马、长寿6个行政村,有农业合作社45个。乡政府驻地阿富恒村。

太平乡 面积238.67平方千米,人口0.64万人。下设构皮、平地、太平、箐口、独田、罗土登6个行政村,有农业合作社49个。乡政府驻太平铺。

河西乡 面积178.13平方千米,人口1.64万人。下设花椒园、秀岭、河西、沙河、下街、马厂、光明、金牛8个行政村,有农业合作社92个。乡政府驻地河西村。

平坡乡 面积111.03平方千米,人口0.84万人。下设平坡、石坪、向阳、高发4个行政村,有农业合作社49个。乡政府驻地平坡村。

顺濞乡 面积134.733平方千米,人口0.58万人。下设新村、小村、哈拉左、顺濞、瓦窑5个行政村,有农业合作社52个。乡政府驻顺濞村。

龙潭乡 面积144.30平方千米,人口0.61万人。下设白竹、密古、清河、水竹坪、己路河、富厂、龙潭7个行政村,有农业合作社51个。乡政府驻龙潭村。

瓦厂乡 面积109.51平方千米,人口0.53万人。下设黑马、瓦厂、入鹤、蛇马、瓦泥午5个行政村,有农业合作社49个。乡政府驻瓦厂村。

鸡街乡 面积136.27平方千米,人口0.48万人。下设新寨、鸡街、菜白、达村4个行政村,有农业合作社38个。乡政府驻吉阿路。

以上面积为1992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人口为1993年末数。

【以下乡镇为本站旧资料,待更新中】

 

鸡街乡位于漾濞彝族自治县南端。面积143平方千米,人口0.5万人(2006年)。辖鸡街、新寨、菜白、达村4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吉阿路,距县城103千米。

[沿革]民国时期属白竹乡,1950年属白竹区,1957年设鸡街乡,1958年属龙潭公社,1961年设鸡街公社,1963年属龙潭区,1966年设鸡街公社,1984年设鸡街区,1988年设鸡街乡。1996年,面积143.1平方千米,人口0.5万,辖鸡街、菜白、达村、新寨4个行政村。

[邮编]672504 [2007年代码]532922207:~201鸡街村 ~202新寨村 ~203菜白村 ~204达村村

 

龙潭乡位于漾濞彝族自治县南部。面积144平方千米,人口0.62万人(2006年)。辖龙潭、富厂、已路河、水竹平、清河、密古、白竹7个行政村。乡政府驻龙潭,距县城85千米。

[沿革]民国时期属白竹乡,1950年属白竹区(后并第三区),1957年设龙潭乡,1958年属龙潭公社,1961年设龙潭公社,1963年属龙潭区,1966年设龙潭公社,1984年改设龙潭区,1988年改设龙潭乡。1996年,面积143.7平方千米,人口0.6万人,辖白竹、密古、清河、水竹垃、已路河、富厂、龙潭7个行政村。

[邮编]672504 [2007年代码]532922206:~201龙潭村 ~202富厂村 ~203已路河村 ~204水竹平村 ~205清河村 ~206密古村 ~207白竹村

 

瓦厂乡位于漾濞彝族自治县南部。面积112平方千米,人口0.52万人(2006年)。辖瓦厂、黑马、入鹤、蛇马、瓦泥午5个行政村。乡政府驻瓦厂,距县城51千米。

[沿革]民国时期属白竹乡,1950年属白竹区,1957年设瓦厂乡,1958年属龙潭公社,1961年设瓦厂公社,1963年属龙潭区,1966年设瓦厂公社,1984年改设瓦厂区,1988年改设瓦厂乡。1996年,面积111.7平方千米,人口0.5万,辖黑马、瓦厂、入鹤、瓦泥午、蛇马5个行政村。

[邮编]672503 [2007年代码]532922205:~201瓦厂村 ~202黑马村 ~203入鹤村 ~204蛇马村 ~205瓦泥午村

 

顺濞乡位于漾濞彝族自治县中部。面积137平方千米,人口0.62万人(2006年)。辖顺濞、新村、瓦窑、小村、哈腊左5个行政村。乡政府驻顺濞,距县城35千米。320国道过境。

[沿革]民国时期属洱尾镇,1950年属洱尾区,1957年设小村乡,1963年属平坡区,1966年设小村公社,1982年更名为顺濞公社,1984年改设顺濞区,1988年改设顺濞乡。1996年,面积137方千米,人口0.6万,辖哈拉左、顺濞、新村、瓦窑、小村5个行政村。

[邮编]672503 [2007年代码]532922204:~201顺濞村 ~202新村村 ~203瓦窑村 ~204小村村 ~205哈腊左村

 

太平乡位于漾濞彝族自治县中部。面积239平方千米,人口0.68万人(2006年)。辖太平、平地、罗士登、独田、箐口、构皮6个行政村。乡政府驻太平铺,距县城24千米。漾梅公路、320国道过境。著名学者徐霞客游滇历此,其所记“九渡河”即纵贯该乡南北的太平铺河。

[沿革]明代在乡境内设打中坪巡检司。民国时期属汉营乡,1950年属汉营区,1957年设太平乡,1958年设太平公社,1961年设太平公社,1963年设太平区,1966年改设太平公社,1984年设太平区,1998年设太平乡。1996年,面积239.1平方千米,人口0.7万,辖构皮、平地、太平、箐口、独田、罗士登6个行政村。

[邮编]672506 [2007年代码]532922203:~201太平村 ~202平地村 ~203罗士登村 ~204独田村 ~205箐口村 ~206构皮村

 

富恒乡位于漾濞彝族自治县西部。面积229平方千米,人口0.85万人(2006年)。辖富恒、长寿、密码、罗里密、白荞、石竹6个行政村。乡政府驻阿富恒,距县城64千米。

[沿革]民国时期属汉营乡,1950年属汉营区,1957年设富恒乡,1958年设富恒公社,1961年设富恒公社,1963年设富恒区,1966年设富恒公社,1984年改设富恒区,1988年改设富恒乡。1996年,面积228.9平方千米,人口0.8万,辖罗里密、白荞、石竹、密马、长寿、富恒6个行政村。

[邮编]672507 [2007年代码]532922202:~201富恒村 ~202长寿村 ~203密码村 ~204罗里密村 ~205白荞村 ~206石竹村

 

平坡镇位于漾濞彝族自治县东部。面积129平方千米,人口0.9万人(2006年)。辖平坡、向阳、石坪、高发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坪坡,距县城16千米。省级公路平甸线与国道320线在境内交会。西洱河与漾濞江汇流于境内。

[沿革]民国时期设洱尾镇,1950年属洱尾区,1957年设平坡乡,1958年属平坡公社,1963年属平坡区,1966年设平坡公社,1984年改设平坡区,1988年改设平坡乡。1996年,面积129平方千米,人口0.8万,辖平坡、石垃、向阳、高发4个行政村。2001年,平坡乡撤乡设镇。

[邮编]672502 [2007年代码]532922104:~201平坡村 ~202向阳村 ~203石坪村 ~204高发村

 

漾江镇位于漾濞彝族自治县北部。面积378平方千米,人口1.6万人(2006年)。辖脉地、桑不老、上邑、紫阳、江桥、金盏、安南、抱荷岭、荨麻箐、湾坡、阿家、普坪12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老街子,距县城21千米。县乡、乡村公路连通平甸公路。古迹有罗武(彝族支系)古墓群。

[沿革]民国时期属金脉镇,1950年属金脉区(第二区)。1957年属脉地乡、烧涧乡,1958年属上街、脉地2个公社,1961年分属淮安、烧涧、脉地3个公社,1963年属脉地区。1966年改设脉地公社、烧涧公社(1982年正名为双涧公社),1984年改设脉地区、双涧区,1988年改设脉地乡、双涧乡。1996年,脉地乡面积171.1平方千米,人口1万人,辖紫阳、桑不老、上邑、金盏、安南、江桥、脉地7个行政村;双涧乡面积206.7平方千米,人口0.5万,辖阿家、普坪、抱河岭、弯坡、荨麻箐5个行政村。2001年脉地乡撤乡设镇。2005年,撤销脉地镇和双涧乡,设立漾江镇,镇政府驻原脉地镇政府驻地。

[邮编]672505 [2007年代码]532922102:~201脉地村 ~202桑不老村 ~203上邑村 ~204紫阳村 ~205江桥村 ~206金盏村 ~207安南村 ~208抱荷岭村 ~209荨麻箐村 ~210湾坡村 ~211阿家村 ~212普坪村

 

苍山西镇位于漾濞彝族自治县中北部。面积358平方千米,人口4万人(2006年)。辖仁民街1个社区,上街、密场、金星、淮安、石钟、白羊、白章、美翕、河西、花椒园、下街、沙河、光明、秀岭、金牛、马厂16个行政村。镇政府驻下街。省级公路漾梅线与平甸线在乡境内交会。特产玉香梨(秤砣梨)。矿藏主要有锑矿。名胜古迹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云龙古桥、石门关风景旅游区(石门关、王皇阁等)。

[沿革]曾名“兴文”、“新化”、“化平”。民国时期属化平镇,1950年属化平区,1952年属第一区。1957年设上街、马厂、河西等乡,1958年设立上街公社。1961年分设漾濞、淮安、白羊、马厂、河西等公社,1962年属漾濞公社,1963年属上街区。1966年改为东风公社,同时将城镇人口划出设上街镇。1982年东风公社更名为河西公社,1984年改设河西区。1988年将原淮安区并入上街镇,原河西区改设河西乡。1996年,上街镇面积195.6平方千米,人口2.1万人,辖上街、金星、密场、美翕、淮安、石钟、白羊、白章、仁民、新建10个行政村;河西乡面积161.5平方千米,人口1.6万,辖花椒园、秀岭、河西、沙河、下街、马厂、金牛、光明8个行政村。2001年,河西乡撤乡设镇。2005年,撤销上街镇和河西镇,设立苍山西镇,镇政府驻原河西镇下街。

[邮编]672500 [2007年代码]532922101:~001仁民街社区 ~201上街村 ~202密场村 ~203金星村 ~204淮安村 ~205石钟村 ~206白羊村 ~207白章村 ~208美翕村 ~209河西村 ~210花椒园村 ~211下街村 ~212沙河村 ~213光明村 ~214秀岭村 ~215金牛村 ~216马厂村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并请保留本站网址:www.xzqh.org

   区划地名网(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