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市

[行政区划代码]532901 [邮编]671000 [区号]0872 [拼音]Dàlǐ Shì [英文]Dali City

位置面积 大理市是大理白族自治州辖市,州政府所在地,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云南省中西部,洱海西岸。全市总面积1738.6平方千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79.0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7.9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3.35%。全市户籍总人口660347人,其中城镇人口389658人。是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有白、汉、彝、回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497982人,占总人口的75.4%,其中:白族人口446555人,占总人口的67.6%。

政区划分 大理市辖3个街道、9个镇、1个民族乡:下关街道、太和街道、满江街道、大理镇、凤仪镇、喜洲镇、海东镇、挖色镇、湾桥镇、银桥镇、双廊镇、上关镇、太邑彝族乡。市政府驻海东镇(海东行政中心)。

名胜古迹 大理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第一批)。#大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82年)

地名由来 大理,即大治之意。一说大理系傣语,“大”意为“地”。一说大理为掸语“稳渡”之意。

历史沿革 先秦属西南夷。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置叶榆县,隶属益州郡。东汉时属益州永昌郡叶榆县。三国蜀汉属益州云南郡叶榆县。西晋时属宁州云南郡叶榆县。东晋属宁州河阳郡。南朝属东河阳郡。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属剑南道姚州辖河东州。开元二十四年(738),南诏统一洱海地区,建立南诏国,定都太和城。大历十四年(779)建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市)。后晋天福二年(937),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建都羊苴咩城。

元宪宗七年(1257)置大理上、下二千户,属大理万户;置赵睒千户,属大理下万户。至元十一年(1274)赵睒千户改置赵州;至元二十六年(1289)大理上、下二千户合并改置太和县。太和县、赵州均属大理路军民府。明洪武十五年(1382),赵州更名赵喜州,寻复更名赵州。太和县、赵州均属大理府。清初沿明制,太和县、赵州均属大理府。

民国2年(1913)4月,太和县改为大理县,赵州改为赵县。同年迤西道改为滇西道,大理县、赵县均属滇西道。同年,宾川县海东、海南2耆划归赵县。民国三年(1914)1月,赵县因与直隶省辖县重名,更名为凤仪县。同年滇西道改为腾越道,大理县、凤仪县属腾越道。民国8年(1919),凤仪县海东、海南划回宾川县。民国18年(1929),废腾越道,大理县、凤仪县直属省。民国37年(1948),大理县、凤仪县属云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区(驻大理县)。民国38年(1949),大理县、凤仪县属云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驻姚安县)。

1950年,设立下关区,以凤仪县下关镇和大理县的邻近下关镇的地区为其行政区域。下关区及大理县、风仪县由大理专区领导。1950年6月,将原属宾川令山分区的普和、洞壁、大湖西划归凤仪县。1951年3月14日,政务院批准:撤销下关区,设立下关市,属大理专区。1955年1月3日,国务院批准:下关市改为省辖市,由大理专署领导监督(注:实际下关市改为省辖市未执行,仍为大理专区领导)。1955年9月,原属宾川的上河、向阳、文武、南村4乡,面积5.16平方千米,划归凤仪县。

1956年11月1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40次会议决定:撤销大理专区,设置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关市、大理、凤仪县属大理州。1959年8月,原属宾川大营公社的挖色、大城、小城、海印4个管理区(一说为挖色、大城、小城、海印、康廊),面积7.67平方千米,划归大理县。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设立大理市,撤销下关市、大理县、凤仪县、漾濞县,以原下关市、大理县、凤仪县、漾濞县的行政区域合并为大理市的行政区域,大理市属大理州。

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5次会议决定:撤销大理市。恢复大理县,以合并于大理市的原大理县、凤仪县、漾濞县行政区域为大理县的行政区域;恢复下关市。以合并于大理市的原下关市行政区域为下关市的行政区域;下关市、大理县属大理州。1962年10月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7次会议决定:设立漾濞县,以合并于大理县的原漾濞县行政区域为漾濞县的行政区域。1983年9月9日国务院【国函字189号】批复:撤销下关市、大理县,设立大理市(县级),以下关市、大理县的行政区域为大理市的行政区域,大理市属大理州。

1996年,大理市辖2个街道、2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下关街道、大理街道、喜洲镇、凤仪镇、湾桥乡、银桥乡、城邑乡、七里桥乡、市郊乡、海东乡、挖色乡、太邑彝族乡。市政府驻下关街道。

1998年6月28日,云政复〔1998〕47号批复同意:撤销大理街道、城邑乡,合并设立大理镇;撤销下关街道、市郊乡,合并设立下关镇。至此,大理市辖4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

2001年,省政府批复同意挖色乡、七里桥乡、海东乡、银桥乡、湾桥乡撤乡设镇。至此,全市辖9个镇、1个民族乡:下关镇、大理镇、喜洲镇、凤仪镇、湾桥镇、银桥镇、七里桥镇、海东镇、挖色镇、太邑彝族乡。

2003年12月22日,省政府批准同意将洱源县江尾镇和双廊镇划归大理市管辖,江尾镇更名为上关镇(2004年1月实施)。

2005年10月24日,省政府批准同意撤销七里桥镇,将原七里桥镇洱滨、太和、刘官厂、大庄4个村委会划归下关镇管辖,将上末、阳和、下兑3个村委会划归大理镇管辖。

2010年末,全市辖10个镇、1个乡即凤仪镇、海东镇、挖色镇、双廊镇、上关镇、喜洲镇、湾桥镇、银桥镇、大理镇、下关镇和太邑彝族乡。另设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共有111个行政村、31个社区。

历年人口(部分) 

2023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60347人,其中:城镇人口389658人,乡村人口270689人;男性323931人,女性336416人。少数民族人口497982人,占总人口的75.4%,其中:白族人口446555人,占总人口的67.6%。全市常住人口79.01万人,其中:男性39.94万人,女性39.07万人;城镇人口57.95万人,乡村人口21.0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3.35%。

2022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56361人,其中:城镇人口385615人,乡村人口270746人;男性322357人,女性334004人。少数民族人口495266人,占总人口的75.5%,其中:白族人口444751人,占总人口的67.76%。

2021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52708人,其中:城镇人口382110人,乡村人口270598人;男性320888人,女性331820人。少数民族人口492607人,占总人口的75.5%,其中白族人口442890人,占总人口的67.85%。

2020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48341人,其中:男性318804人,女性329537人;城镇人口378208人,乡村人口270133人。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771128人。其中城镇人口549189人,占总人口的71.22%。

2019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68.9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9.55%。全市户籍总人口645350人,其中:男性317580人,女性327770人;城镇人口370913人,乡村人口274437人。

2010年末,全市总人口607478人,其中白族人口412103人,白族占总人口的67.84%。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大理市常住总人口652045人,其中:下关镇235305人,大理镇82566人,凤仪镇61890人,喜洲镇54939人,海东镇21274人,挖色镇16873人,湾桥镇20784人,银桥镇28002人,双廊镇16472人,上关镇38922人,太邑彝族乡7581人;(大理经济开发区)天井办事处45432人,满江办事处22005人。

2006年末,大理市总面积1815平方千米,总人口58.98万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大理市总人口521169人,其中:下关镇174801人,大理镇56259人,凤仪镇75763人,喜洲镇55959人,海东乡21266人,挖色乡18218人,湾桥乡22122人,银桥乡26309人,七里桥乡33842人,太邑彝族乡8315人,大理经济开发区28315人。

【以下乡镇为本站旧资料,待更新中】

 

下关镇地处大理市区。面积193平方千米,人口21.5万人(2006年)。辖兴国、关迤、兴盛、泰安、关平、鸳浦、正阳、西大街、幸福、龙溪、登龙、西窑、明珠、天井、云瑞15个社区,龙泉、玉龙、荷花、大关邑、金星、福星、文献、吊草、大麦地、温泉、刘官厂、洱滨、太和、大庄、满江、天井、芝华1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苍山路。214国道和320国道于此交会。

[沿革]1958年建城市服务公社,1962年设下关街道,1983年设立下关办事处(1992年改下关街道)、市郊区(1987年改市郊乡)。1998年6月,撤销下关街道、市郊乡,合并设立下关镇。1996年,下关街道面积12平方千米,人口9.7万,辖龙尾街、中丞街、菜园巷、启文街、西大街、人民街、鸳浦街、文化路、龙溪路、关平路、苍山路、小花园、兴国路、人民南路、泰安路、一号桥16个居委会;市郊乡面积138平方千米,人口2.8万,辖龙泉、玉龙、大关邑、荷花、温泉、福星、金星、文献、吊草、大麦地10个行政村。2005年,将原七里桥镇洱滨、太和、刘官厂、大庄4个行政村划归下关镇管辖。

[邮编]671000 [2007年代码]532901101(10居14村):~001兴国社区 ~002关迤社区 ~003兴盛社区 ~004泰安社区 ~005关平社区 ~006鸳浦社区 ~007正阳社区 ~008西大街社区 ~009幸福社区 ~010龙溪社区 ~201龙泉村 ~202玉龙村 ~203荷花村 ~204大关邑村 ~205金星村 ~206福星村 ~207文献村 ~208吊草村 ~209大麦地村 ~210温泉村 ~211刘官厂村 ~212洱滨村 ~213太和村 ~214大庄村 [2007年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码]532901501(5居3村):~001登龙社区 ~002西窑社区 ~003明珠社区 ~004天井社区 ~005云瑞社区 ~201满江村 ~202天井村 ~203芝华村

附:七里桥镇位于大理市中部,洱海西岸,距市区驻地10千米。214国道过境。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和城遗址、南诏德化碑。 [沿革]1953年设七里桥区,1958年改太和公社,1964年改七里桥公社,1983年复设区,1987年改乡。1996年,面积82平方千米,人口3万,辖阳和、下兑、大庄、上末、刘官厂、太和、洱滨7个行政村。2005年,撤销七里桥镇,将原七里桥镇洱滨、太和、刘官厂、大庄4个行政村划归下关镇管辖,将上末、阳和、下兑3个行政村划归大理镇管辖。

 

大理镇位于大理市中部,洱海西岸。面积87平方千米,人口7.0万人(2006年)。辖五华、玉洱、魁阁、银苍、绿玉5个社区,南门、西门、龙龛、才村、下鸡邑、上鸡邑、小岑、东门、三文笔、上末、阳和、下兑12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博爱路,距市区驻地13千米。214国道过境。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理三塔。

[沿革]1950年建中和镇,1968年改红旗镇,1980年复建中和镇,1983年设大理办事处,1992年改大理街道。1966年设立城郊公社,1983年设区,1987年改城邑乡。1996年,大理街道面积2平方千米,人口1.4万,辖五华、魁阁、玉洱、银苍4个居委会;城邑乡面积67平方千米,人口3.5万,辖东门、南门、西门、三文笔、小岑、上鸡邑、下鸡邑、才村、龙龛9个行政村。1998年6月,撤销大理街道、城邑乡,合并设立大理镇。2005年,将原七里桥镇上末、阳和、下兑3个村委会划归大理镇管辖。

[邮编]671003 [2007年代码]532901102:~001五华社区 ~002玉洱社区 ~003魁阁社区 ~004银苍社区 ~005绿玉社区 ~201南门村 ~202西门村 ~203龙龛村 ~204才村村 ~205下鸡邑村 ~206上鸡邑村 ~207小岑村 ~208东门村 ~209三文笔村 ~210上末村 ~211阳和村 ~212下兑村

 

凤仪镇位于大理市东南部。面积304(一说307.9)平方千米,其中镇区面积2.5平方千米。人口7.0万人(2006年),有白、汉、回、彝等12个民族。辖凤鸣、后山、三哨、吉祥、丰乐、江西、锦阜、乐和、东山、石龙、庄科、云浪、华营13个行政村,80个自然村,134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凤仪,距下关11千米。

地处云岭余脉老君山点苍山南缘,哀牢山起点北端,属滇西中山宽谷洪积区。地势南高北低,海拔从1980米至3117.9米,山区占81.9%,坝区为18.1%。波罗江自南向北注入洱海。楚大高速公路、320国道、广大铁路、凤太公路、环海公路、新民航路穿境而过。

[沿革]1958年为凤仪公社,1962年设区,1964年改公社,1983年复设区,1987年建镇。1996年,面积344平方千米,人口6.9万,辖凤鸣、满江、石龙、华营、云浪、庄科、东山、芝华、乐和、锦阜、丰乐、江西、吉祥、三哨、后山15个行政村。

[邮编]671005 [2007年代码]532901103:~201凤鸣村 ~202后山村 ~203三哨村 ~204吉祥村 ~205丰乐村 ~206江西村 ~207锦阜村 ~208乐和村 ~209东山村 ~210石龙村 ~211庄科村 ~212云浪村 ~213华营村

 

喜洲镇位于大理市北部,洱海西北岸。面积162平方千米,人口65180人人(2006年),其中白族人口占90%。辖喜洲、寺里、桃源、仁里邑、永兴、文阁、上关、沙、金河、河以江、庆洞、作邑、周城13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喜洲,距市区34千米。

214国道滇藏公路、大丽公路穿境而过,沿海水路有木船、机动船通航。是云南十大名镇和重点侨乡之一;是大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胜古迹有儒、佛、道教的大小寺院数百院,古牌坊、古戏台和古桥,蝴蝶泉、天龙洞、海舌和花甸坝,具有民族风格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串角楼”、“一进两院”、“一进四院”、“四合五重堂”等民居建筑群。

[沿革]西汉置叶榆县治所曾建于此,唐代南诏的故都亦曾建于此,史称“史城”、“史赕”或“大厘城”,是南诏时期“十睑”之一。元朝称喜洲,明、清沿元制,也称喜洲,隶属太和县。1953年设喜洲区,1964年改公社,1983年复设区,1987年建镇。1996年,面积199平方千米,人口5.7万,辖喜洲、周城、上关、桃源、仁里邑、永兴、文阁、沙村、寺里、金河、河矣江、庆洞、作邑13个行政村。

[邮编]671004 [2007年代码]532901104:~201喜洲村 ~202寺里村 ~203桃源村 ~204仁里邑村 ~205永兴村 ~206文阁村 ~207上关村 ~208沙村村 ~209金河村 ~210河以江村 ~211庆洞村 ~212作邑村 ~213周城村

 

海东镇位于大理市东部,洱海东岸。洱海东岸,东与宾川县交界,南与凤仪镇接壤,西临洱海与大理镇隔海相望,北和挖色镇山水相连。镇境东西横距17.5千米,南北相距17.3千米,面积128平方千米。人口22844人(2006年末),其中白族人口占总人口98.7%以上。辖向阳、文武、名庄、南村、上河、上登、金梭岛、文笔8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向阳街,距市区18千米(水路12千米)。地处横断山脉南端,哀牢山北綠,属云贵高原西侧洱海东岸山地峡谷洪积区。境内最高峰大黑山,海拔2626米。平坝地区海拔为1975米至2000米。大(理)宾(川)公路穿境。

[沿革]南诏、大理国时期,海东隶太和城。元至明初,海东属太和县。明弘治七年(1494年)置宾川州,海东从太和县划归宾川。清雍正五年(1727年),分置海东里、曩村里。光绪十八年(1892年),分置海东耆、海南耆。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设宾川县文龙乡。解放初期,分设向阳、文武、南村、上和4个小乡。1954年至1955年4个小乡先后划归凤仪县辖区。1955年成立凤仪县海东乡。1958年建立海东公社,后并入凤仪大公社设管理区。1964年成立大理县海东公社。1984年4月撤社改区,1987年10月撤区改乡。1996年,面积174平方千米,人口2.1万,辖向阳、文笔、文武、名庄、南村、上登、上和、金梭岛8个行政村。2001年10月撤乡设镇,辖向阳、文武、名庄、文笔、金梭岛、南村、上登、上和共8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59个村民小组。

[邮编]671006 [2007年代码]532901105:~201向阳村 ~202文武村 ~203名庄村 ~204南村村 ~205上河村 ~206上登村 ~207金梭岛村 ~208文笔村

 

挖色镇位于大理市中东部,洱海东岸。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北与双廊镇接壤,南临海东镇,东与宾川县鸡足山镇毗邻。南北宽约20.4千米,东西宽约5千米,面积112(一说110.4)平方千米。人口21340人(2006年),其中农业人口20304人;汉族170人,白族21128人。辖挖色、高兴、大成、光邑、康廊、海印6个行政村,15个自然村,56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挖色村,距下关陆路40千米(水路25千米)。

镇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最高点为狮子山,海拨3320.3米,最低点为镇政府所在地挖色村,海拔1974.6米。有公路南连大(理)宾(川)公路,北接214国道。

[沿革]挖色,古称鲁川。1962年设挖色区,1964年改公社,1983年复设区,1987年置挖色乡。1996年,面积148平方千米,人口1.9万,辖挖色、光邑、大成、康廊、高兴、海印6个行政村。2001年撤乡设镇。

[邮编]671007 [2007年代码]532901106:~201挖色村 ~202高兴村 ~203大成村 ~204光邑村 ~205康廊村 ~206海印村

 

湾桥镇位于大理市北部,洱海西岸。面积64平方千米,人口2.6万人(2006年)。辖湾桥、中庄、云峰、石岭、甸中、上阳波、向阳溪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上湾桥,距市区27千米。214国道过境。

[沿革]1962年设湾桥区,1964年改公社,1983年复设区,1987年改乡。1996年,面积85平方千米,人口2.2万,辖湾桥、上阳溪、向阳溪、中庄、石岭、甸中、云峰7个行政村。2001年撤乡设镇。

[邮编]671008 [2007年代码]532901107:~201湾桥村 ~202中庄村 ~203云峰村 ~204石岭村 ~205甸中村 ~206上阳波村 ~207向阳溪村

 

银桥镇位于大理市中部,洱海西岸。面积70(一说67.91)平方千米,人口6824户、30154人(2006年)。辖鹤阳、五里桥、银桥、磻溪、新邑、阳波、马久邑、双阳8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94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镇政府驻鹤阳,距市区.520千米。

214国道及大丽公路过境。境内苍山兰峰、雪人峰、三阳峰蕴藏有丰富的优质天然大理石。风景名胜有白王洞、无为寺、灵山寺、黑龙潭、黄龙潭和双龙潭等。

[沿革]1953年设银桥乡,1962年置区,1964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区,1987年置乡。1996年,面积88平方千米,人口2.7万,辖银桥、鹤阳、耑溪、新邑、阳波、阳波、双阳、马久邑、五里桥8个行政村。2001年撤乡设镇。

[邮编]671003 [2007年代码]532901108:~201鹤阳村 ~202五里桥村 ~203银桥村 ~204磻溪村 ~205新邑村 ~206阳波村 ~207马久邑村 ~208双阳村

 

双廊镇地处洱海东北岸。面积218平方千米,人口1.8万人(2006年)。辖青山、长育、大建盘、双廊、伙山、五星、石块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双廊。环海公路过境,水路通大理、下关。

[沿革]1961年设双廊公社,1984年为双廊区,1987年设双廊乡。位于洱源县东南部。1996年,面积218平方千米,人口1.6万,辖双廊、长育、青山、大建、旁、伙山、五星、石块7个行政村。2000年撤乡设镇。2003年1月,原洱源县双廊镇划归大理市管辖。

[邮编]671009 [2007年代码]532901110:~201青山村 ~202长育村 ~203大建盘村 ~204双廊村 ~205伙山村 ~206五星村 ~207石块村

 

上关镇地处洱海北岸。面积129平方千米,人口4.1万人(2006年)。辖马甲邑、青索、大把关、兆邑、漏邑、沙坪、东沙坪、大排、河尾、大营、江尾、马厂、海潮河13个行政村。镇政府驻江尾。环洱海公路、214国道过境。

[沿革]1958年前属邓川县,后随邓川县并人洱源县。1961年为江尾公社,1984年置区,1987年设乡。1996年,位于洱源县东南部,面积133平方千米,人口3.7万,辖沙平、兆邑、漏邑、东沙坪、大排、河尾、大营、马厂、海潮河、马甲邑、青萦、大把关、江尾13个行政村。2000年撤乡设镇。2003年1月,原洱源县江尾镇划归大理市管辖,并更名为上关镇。

[邮编]671011 [2007年代码]532901111:~201马甲邑村 ~202青索村 ~203大把关村 ~204兆邑村 ~205漏邑村 ~206沙坪村 ~207东沙坪村 ~208大排村 ~209河尾村 ~210大营村 ~211江尾村 ~212马厂村 ~213海潮河村

 

太邑彝族乡位于大理市西部。面积106平方千米,人口0.9万人(2006年)。辖太邑、者么、桃树、乌栖、己早5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太邑,距市区13千米。320国道过境。

[沿革]1966年为团结公社,1983年改太邑区,1987年置乡。1996年,面积109平方千米,人口0.8万,辖太邑、者摩、桃树、乌栖、已早5个行政村。

[邮编]671001 [2007年代码]532901201:~201太邑村 ~202者么村 ~203桃树村 ~204乌栖村 ~205己早村

 

【凤仪镇以及天井办事处、满江办事处由大理创新工业园区管理】

大理创新工业园区(国家级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大理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概况】大理创新工业园区实行大理创新工业园区、大理省级经济开发区(已改为国家级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大理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三区合一,辖凤仪镇和天井、满江两个办事处。辖区面积399平方千米,片区规划面积116.1平方千米,其中工业规划用地98平方公里,按“一园三区”规划布局:凤仪片区51平方千米、天井片区2平方千米、杨梅坪片区45平方千米。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烟草烟辅、生物制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建材、电力能源、轻工纺织、物流和新兴产业等产业。

【沿革】1992年,云南省政府批准成立大理省级经济开发区。开发区位于大理市满江片区,是配合大理飞机场、杭瑞高速公路、广大铁路的建设和国家对澜沧江流域的开发而建立的开发区。按功能规划为天井商贸片区、凤仪仓储区和上登工业区三部分。2000年11月,云南省政府批准大理省级经济开发区同时为省级大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规划建设生物制药、绿色食品加工和新材料生产三个高新技术产业园。近期规划面积7平方千米(已建成),远期规划控制面积22.5平方千米。2006年末,全区总人口37075人;其中,农业人口17077人,占总人口的比重46.06%;非农业人口19998人,占总人口的53.94%。2010年末,大理省级经济开发区辖天井办事处、满江办事处和海东镇,共有12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总人口91037人,其中农业人口44770人。

2003年,大理市启动大理创新工业园建设。2010年末,大理创新工业园辖凤仪镇,共有14个行政村,总人口63079人,其中农业人口56833人。

2012年4月,大理州委、州政府决定将大理省级经济开发区、大理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原大理创新工业园区“三区合一”,新组建大理创新工业园区管委会,实行州属州管。

2014年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云南大理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复函》(国办函〔2014〕25号)同意云南大理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定名为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现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政策。大理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仍为5.93平方千米【本站注:辖区内有5个居委会、3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区域范围为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的开发区审核公告确定的四至范围。

 

【大理镇由大理旅游度假区管理】

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

1993年,云南省政府批准成立大理省级旅游度假区。度假区位于大理苍山洱海风景区内,为正县级行政机构,享受地、州一级经济管理权限。规划区总面积9.86平方公里。2002年,根据州委、州政府“两区”工作会议精神,将度假区的规划区域向南、北拓展,总面积达28.86平方千米,同时确定了“上山、下海、拓城、出区”的发展思路。

为理顺大理古城、喜洲古镇、双廊古渔村管理体制机制,2008年11月,州、市党委、政府将大理镇整建制划归度假区管辖,并授权度假区全权负责喜洲古镇、双廊古渔村的项目开发、建设和管理。2010年,度假区辖大理镇,共有18个村委会、5个居委会,总人口94313人,其中农业人口72067人。

目前,有两镇(喜洲镇、双廊镇)、六村(喜洲、金河、寺里、沙村、双廊、大建旁)由度假区单一保护、开发、建设管理。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并请保留本站网址:www.xzqh.org

   区划地名网(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