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栗坡县

[行政区划代码]532624 [邮编]663600 [区号]0876 [拼音]Málìpō Xiàn [英文]Malipo County

位置面积 麻栗坡县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辖县。位于州境东南部,东经104°32′~105°18′、北纬22°48′~23°33′之间。县境东北部与富宁、广南两县接壤,北与西畴县相邻,西南与马关县毗连,东南与越南接壤,边境线长272千米。县境狭长,呈东北西南走向,东西宽100千米,南北长为40千米,总面积2357.59平方千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3.3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3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61万人,乡村人口17.6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4.08%,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有汉、壮、苗、瑶、彝、傣、蒙古、仡佬8个世居民族。

政区划分 麻栗坡县辖4个镇、7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麻栗镇、大坪镇、董干镇、天保镇、猛硐瑶族乡、下金厂乡、八布乡、六河乡、杨万乡、铁厂乡、马街乡。县政府驻麻栗镇向阳路29号。

名胜古迹 麻栗坡老山风景名胜区(省级),大王岩岩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名由来 麻栗坡,以附近生产麻栗树,而街市适建于山坡得名。

历史沿革 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属牂牁郡都梦县,东汉属益州牂牁郡。三国蜀汉属益州兴古郡。西晋至南朝梁为都唐县地,隶宁州兴古郡。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属岭南道僚子部,唐南诏国属通海都督辖地。宋大理国属最宁府矣尼迦部。元为临安路之矣尼迦部。

明为八寨长官司地:古木称古木土司、八寨称那更土司、开化称教化土司、安南里称安南土司、江那称江那土司、江外称弄旺土司、东安里称牛羊土司、乐龙称乐龙土司,隶临安府阿迷州。崇祯十七年(1644),八寨那更土司龙上登进京受职,封为三长官司,管辖教化、古木、牛羊三土司。

清康熙五年(1666)8月,设开化府,将牛羊改为东安里,古木司改为逢春里,那更司改为水平里,教化司改为开化本城里,江那司改为江那里,安南司改为安南里,旺弄司改为旺弄里,乐龙司改为乐龙里,八里均归开化通判治理。雍正七年(1730)12月,置文山县。嘉庆二十四年(1819)6月,置安平厅。道光二年(1822)3月,析文山县属东安、逢春、永平三地入安平厅,今麻栗坡属东安里。

明末清初,越南黎氏王朝乘中国内乱之机,强占了都龙、南丹地区,康熙二十年(1683),又占领了芹菜塘、南狼(今南温河、瓦渣)等地区,并在这些地区建立土司制。为应对以上形势,清政府于雍正年间,在沿边一线的者斌、普梅、牛羊等地设讯;乾隆年间,又在东安、马达、磨山设讯。光绪十二年(1886)在麻栗坡街头设司衙门。

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法勘界结束,原被越南强占的茅坪、都龙、猛硐、南温河、田蓬等地重新划入中国版图。光绪二十四年(1897)2月12日,设立麻栗坡副督办,辖茅坪、天保、攀枝花、董干、田蓬5个对汛,副督办公署建址在岜亮寨,直隶于省。光绪三十二年(1906),督办公署由岜亮寨迁至麻栗坡街头原都司驻地。宣统元年(1909),添设玉皇阁对讯归麻栗坡副督办节制;5对汛增为6对汛。

民国3年(1914),改交涉副督办为对汛正督办,又将各汛分等而治,田蓬、董干为一等,玉皇阁、天保为二等,茅坪、攀枝花为三等。民国四年(1915),云南省批复:中央命规定河口、麻栗坡两督办所属各汛地一律改为特别区域,兼理司法职权;9月1日宣布实行特别区域兼理司法;麻栗坡为省辖特别区。民国6年(1917)6月,督办署改称为云南省麻栗坡特别行政区对汛督办公署,督办及所属六对汛划编为特别七区,督办公署所属东安里的南油、磨山、马达三个半甲为特别第一区;茅坪对汛所属马关的归仁里聚义甲为特别第二区;玉皇阁对汛所属的聚隆甲为第三区;天保对汛所属的奋武甲为第四区(以上玉、茅、天三汛地归马关地面);攀枝花对汛所属的东油半甲及胡迭半甲为特别第五区;董干对汛所属的马桑甲、普元甲为特别第六区(以上攀、董两汛及督署原系东安里地面);田蓬对汛所属的普梅营、郎恒营及木央营为特别第七区(以上田蓬所属原在广南县地面)。

1949年3月,麻栗坡县解放,废除对汛督办特别行政区建置,成立麻栗坡县人民民主政府筹办处,6月成立马列坡县人民政府。1950年5月31日,政务院批准:撤销麻粟坡对讯督办区,设立麻粟坡市(1950年6月1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属文山专区。1955年1月3日,国务院批准:麻粟坡市改为麻粟坡县,县等列为丙等,由文山专区领导监督。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撤销麻栗坡县,将原麻栗坡县的行政区域并归西畴县(1958年11月撤并)。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5次会议决定:恢复麻粟坡县,以合并于西畴县的原麻粟坡县行政区域为麻粟坡县的行政区域(1961年10月分置)。

2001年,全县辖3个镇、9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麻栗镇、大坪镇、董干镇、南温河乡、下金厂乡、八布乡、六河乡、杨万乡、铁厂乡、马街乡、新寨乡、猛硐瑶族乡。

2004年8月15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麻栗坡县南温河乡政府驻地迁移有关问题的批复》(云政复〔2004〕83号):①同意麻栗坡县南温河乡政府驻地迁移至麻栗镇天保村红光;②南温河乡高笕梁、瓦渣、戈令3个行政村划归大坪镇管辖,麻栗镇天保行政村划归南温河乡管辖;③南温河乡更名为天保乡,天保乡辖南温河、小寨、分水岭、城子上、八宋和天保6个行政村。

2006年3月16日,省政府批准同意撤销新寨乡,其行政区域并入董干镇,镇政府驻地不变。2006年末,麻栗坡县辖3个镇、8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麻栗镇、大坪镇、董干镇、天保乡、猛硐瑶族乡、下金厂乡、八布乡、六河乡、杨万乡、铁厂乡、马街乡;天保农场、八布农场。共有3个居委会、93个行政村。

2007年7月20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撤销麻栗坡县天保乡设立天保镇的批复》(云政复〔2007〕39号):撤销天保乡,设立天保镇。9月28日,天保镇正式挂牌成立。全县辖4个镇、7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麻栗镇、大坪镇、董干镇、天保镇、猛硐瑶族乡、下金厂乡、八布乡、六河乡、杨万乡、铁厂乡、马街乡,以及天保农场、八布农场。

历年人口(部分) 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3.3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3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61万人,乡村人口17.6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4.08%,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

2022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3.6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34万人,乡村人口18.3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2.54%,比上年提高1.43个百分点。

2021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3.5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96万人,乡村人口18.5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1.11%,比上年提高0.78个百分点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麻栗坡县常住人口243587人,其中:麻栗镇57320人,大坪镇18108人,董干镇40985人,天保镇15368人,猛硐瑶族乡13125人,下金厂乡7853人,八布乡17833人,六河乡13586人,杨万乡15292人,铁厂乡22057人,马街乡22060人。全县少数民族106609人,占总人口的43.77%。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麻栗坡县常住人口277960人,其中:麻栗镇54511人,大坪镇24568人,董干镇46544人,天保镇20109人,猛硐瑶族乡15303人,下金厂乡10748人,八布乡20387人,六河乡16121人,杨万乡16406人,铁厂乡27914人,马街乡25349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麻栗坡县常住人口267986人,其中:麻栗镇53010人,大坪镇17182人,董干镇33321人,南温河乡19657人,猛硐瑶族乡14158人,下金厂乡10842人,八布乡20888人,六河乡20666人,杨万乡12825人,铁厂乡27222人,马街乡26730人,新寨乡11485人。

1996年,全县人口259569人,其中男性135303人,占总人口52%;少数民族人口103233人,占总人口的39%。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并请保留本站网址:www.xzqh.org

   区划地名网(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