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代码]532623 [邮编]663500 [区号]0876 [拼音]Xīchóu Xiàn [英文]Xichou County
位置面积 西畴县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辖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中部,东经104°22′~104°58′、北纬23°06′~23°37′之间。北回归线横贯县境。东南接麻栗坡县,西南隔盘龙河与马关县相望,西靠文山市、砚山县,东北与广南县隔达马河相望。全县总面积1491.1723平方千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9.08万人,较上年末减少0.32万人。城镇化率为27.20%,较上年提升1.68个百分点。有汉族、壮族、苗族、彝族、瑶等民族。
政区划分 西畴县辖2个镇、7个乡:西洒镇、兴街镇、蚌谷乡、莲花塘乡、新马街乡、柏林乡、法斗乡、董马乡、鸡街乡。县政府驻西洒镇人民路31号。
名胜古迹 西洒仙人洞、蚌谷狮子山崖画、牛羊太平桥、龙老仙人洞、莲花塘鸡冠山森林公园等
地名由来 据《西畴县地志》:“县属全境,分西洒、畴阳两区,取各区之首字,故命名曰:西畴县。”
历史沿革 西汉时为牂牁郡都孟县地。东汉属益州牂柯郡。三国蜀汉属益州兴古郡。西晋至南朝梁属宁州兴古郡。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属剑南道戎州,唐南诏国隶属通海都督。宋大理国属最宁府。元属临安路。明为八寨长官司牛羊土司地,隶临安府。
清康熙五年(1666)8月,临安府析置开化府,今西畴属开化府地。雍正七年(1730)12月,开化府置文山县,今西畴属文山县地。雍正八年(1730)7月,置迤东道,开化府属之。嘉庆二十四年(1819)6月,置安平厅;道光二年(1822)3月,析文山县属东安、逢春、永平三地入安平厅,今西畴为安平厅之东安里。光绪十三年(1887)10月,置临安开广道,开化府改属临安开广道。
民国二年(1913)4月,安平厅改为安平县,属蒙自道。民国三年(1914)1月,因与直隶、贵州省辖县重名,安平县改名马关县;同年于西洒设普兰行政委员。民国九年(1920),普兰行政区改设西畴县,县治设于西洒街(1929年11月批准)。民国十八年(1929),废蒙自道直属于省。民国卅一年(1942)属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驻文山县)。民国卅三年(1944)6月,西畴县为二等县,总面积1703平方千米,总户数11582户,总人口68250人,其中男性33187人、女性35063人。全县辖4镇、9乡;110保、839甲。民国卅七年(1948)属云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驻砚山县)。
1950年3月,西畴县属文山专区。1957年5月24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49次会议决定设置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1965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复: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改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属文山州。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撤销麻栗坡县,将原麻栗坡县的行政区域并归西畴县(1958年11月撤并)。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5次会议决定:恢复麻粟坡县,以合并于西畴县的原麻粟坡县行政区域为麻粟坡县的行政区域(1961年10月分置)。
1996年,全县辖2个镇、8个乡:西洒镇、兴街镇、鸡街乡、蚌谷乡、坪寨乡、柏林乡、莲花塘乡、新马街乡、法斗乡、董马乡。
2006年3月16日,省政府批准撤销坪寨乡,其行政区域并入法斗乡,法斗乡政府驻地不变。调整后,全县辖2个镇、7个乡:西洒镇、兴街镇、蚌谷乡、莲花塘乡、新马街乡、柏林乡、法斗乡、董马乡、鸡街乡。共有3个居委会、69个行政村。
历年人口(部分) 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9.08万人,较上年末减少0.32万人。城镇化率为27.20%,较上年提升1.68个百分点。
2022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9.40万人,与2021年持平。其中:男性10.2万人,女性9.2万人;城镇人口4.95万人,农村人口14.4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25.52%,与上年持平。
2021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9.40万人,较2020年减少0.9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5.52%,较上年提升1.25个百分点。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西畴县常住人口203630人,其中:西洒镇39648人,兴街镇45462人,蚌谷乡15015人,莲花塘乡17956人,新马街乡13239人,柏林乡8673人,法斗乡19419人,董马乡14916人,鸡街乡29302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西畴县常住人口255286人,其中:西洒镇45518人,兴街镇51005人,蚌谷乡20946人,莲花塘乡23050人,新马街乡16844人,柏林乡11711人,法斗乡29293人,董马乡20001人,鸡街乡36918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西畴县常住人口236120人,其中:西洒镇40650人,兴街镇45915人,蚌谷乡19430人,莲花塘乡22020人,新马街乡16252人,柏林乡10609人,坪寨乡12541人,法斗乡15461人,董马乡18563人,鸡街乡34679人。
【下述乡镇介绍为本站早年整理的资料】
西洒镇位于西畴县北部,县政府驻地。面积175.78平方千米,人口4.43万人(2006年)。辖3个居委会、8个行政村:北回、北塔、东安;龙泉、瓦厂、英代、布摆、老塘地、骆家塘、坝尾、么洒。镇政府驻西洒。境内有西(洒)兴(街)、平(船)职阿(木)公路。
[沿革]1952年设西洒区,1958年建公社,1981年改镇。1997年,面积169平方千米,人口3.9万,辖西洒、瓦厂、龙泉、英代、摩洒、骆家塘、布摆、坝尾、老塘地9个行政村。
[邮编]663500[2008年代码]532623101:~001北回社区 ~002北塔社区 ~003东安社区 ~201龙泉村 ~202瓦厂村 ~203英代村 ~204布摆村 ~205老塘地村 ~206骆家塘村 ~207坝尾村 ~208么洒村
兴街镇位于西畴县西南部,距县城24千米。面积254.7平方千米,人口4.73万人(2006年)。辖13个行政村:兴街、老街、磨合、甘塘子、戈木、清河、龙坪、牛塘子、兴隆、江六、安乐、三光、拉孩。镇政府驻兴街。平(船)阿(木)公路与西(洒)兴(街)公路在此交汇。
[沿革]1942年置兴义镇,1958年建先锋公社,1969年更名东升公社,1983年改兴街区,1987年改镇。1997年,面积254.7平方千米,人口4.5万,辖兴街、龙坪、拉孩、老街、磨合、清河、牛塘子、兴隆、戈木、江六、甘塘子、安乐、三光13个行政村。
[邮编]663501[2008年代码]532623102:~201兴街村 ~202老街村 ~203磨合村 ~204甘塘子村 ~205戈木村 ~206清河村 ~207龙坪村 ~208牛塘子村 ~209兴隆村 ~210江六村 ~211安乐村 ~212三光村 ~213拉孩村
蚌谷乡位于西畴县西部,北纬23°18′-23°26′20″、东经104°29′40″-104°42′25″,距县城15千米。东邻法斗乡,东北接西洒镇,西南与莲花塘乡相连,南与兴街镇毗邻,西北与砚山县八嘎乡接壤。面积132.8平方千米,人口2.08万人(2006年)。辖7个行政村:龙正、木者、长箐、蚌谷、程家坡、大吉厂、法古。乡政府驻蚌谷。
有汉、壮、苗、彝、回、蒙古、瑶、傣八种民族,大寨片区的大寨、上寨、河湾、白瓦房为壮族村寨。全乡喀斯特地貌占92%,石漠化程度深。最高海拔1520米,最低海拔1320米。兴(街)西(洒)、蚌谷至西畴、八嘎至蚌谷等公路过境。驻地南有天然湖泊—蚌谷海子,西有古崖画。
[沿革]1942年设嘉谷镇,1958年建设蚌谷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改乡。1997年,面积132.8平方千米,人口2万,辖蚌谷、长箐、大吉厂、龙正、程家坡、木者、法吉7个行政村。2005年末,面积133.16平方千米,人口20812人,辖7个行政村,197个村民小组。
[邮编]663503[2008年代码]532623201:~201龙正村 ~202木者村 ~203长箐村 ~204蚌谷村 ~205程家坡村 ~206大吉厂村 ~207法古村
莲花塘乡位于西畴县西部,距县城45千米。面积165.52平方千米,人口2.26万人(2006年)。辖10个行政村:莲花塘、小锡板、大锡板、和平、香坪山、革岔、界牌、戛机、芦差冲、红石岩。乡政府驻莲花塘。平船公路过境。境内有鸡冠山森林公园、香坪山林场。有铝、锑、钨、锌等矿藏。
[沿革]1942年置锡瑞乡,1958年建莲花塘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改乡。1997年,面积171平方千米,人口2.1万,辖莲花塘、和平、大锡板、香坪山、小锡板、革岔、界牌、红石岩、芦差冲、嘎机10个行政村。
[邮编]663502[2008年代码]532623202:~201莲花塘村 ~202小锡板村 ~203大锡板村 ~204和平村 ~205香坪山村 ~206革岔村 ~207界牌村 ~208戛机村 ~209芦差冲村 ~210红石岩村
新马街乡位于西畴县西南部。距县城49千米。面积106.1平方千米,人口1.71万人(2006年)。辖3个行政村:马街、坪坝、坡脚。乡政府驻马街。阿木公路过境。有铅、锌、铜、镍矿藏。农产稻谷、玉米、甘蔗、花生。特产草果。工业以采矿、酿酒为主。
[沿革]1941年设威远乡,1971年建马街公社,1983年因与麻栗坡马街重名,更名新马街区,1987年改乡。1997年,面积116.57平方千米,人口1.6万,辖马街、坪坝、坡脚3个行政村。
[邮编]663508[2008年代码]532623203:~201马街村 ~202坪坝村 ~203坡脚村
柏林乡位于西畴县南部,距县城57千米。西与兴街镇毗邻,北与坪寨相望,东南与麻栗坡县的八布乡、金厂乡、麻栗镇接壤。面积70.9平方千米,人口1.14万人(2006年),有汉、壮、苗等五种民族。辖3个行政村:柏林、三板桥、马蹄寨。乡政府驻弯刀寨。
地处云贵高原南缘斜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最高海拔1769米,最低海拔645米,平均海拔1140米。距越南边境40千米,曾是老山战区驻地。有公路西接兴(街)麻(栗坡)公路。高寒山区,常年多雾。
[沿革]1971年建柏林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设乡。1997年,面积71.6平方千米,人口1.6万,辖三板桥、柏林、马蹄寨3个行政村。2005年末,面积69.01平方千米,人口11382人,其中农业人口10937人,少数民族人口2167人,辖3个行政村,86个村民小组。
[邮编]663509[2008年代码]532623204:~201柏林村 ~202三板桥村 ~203马蹄寨村
法斗乡位于西畴县东南部,距县城26千米。东邻董马乡,东南与麻栗坡六河乡、八布乡接壤,西南接柏林乡、兴街镇,西靠蚌谷乡,北与鸡街乡、西洒镇毗邻。面积223.79平方千米,人口2.95万人(2006年),有汉、壮、苗、彝、蒙古5种民族。辖9个行政村:法斗、脱皮树、新箐、董有、三元井、坪寨、石鹅、小湾、老寨。乡政府驻法斗。
境内除坪寨、小湾、老寨、石鹅、脱皮树、法斗6村以及董有村部分地区为土山区外,绝大部分为喀斯特地形,岩溶山区面积占43.05%。全乡最高点为法斗村水晶石梁子,海拔1785米,最低点为老寨村岔河,海拔670米。属红河流域卢江水系,以地下水系为主,地表河为林安冲小河,自北向南流出境外汇入八布河。有公路西接兴(街)西(洒)公路。生物资源丰富,有3万余亩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沿革]据传:法是天,斗是顶,此地山高雾大,有山天相连之感,似仙家圣地,故称“法斗”。民国时期设董冇乡(乡公所在今董有)。董冇(读Maǒ,群众误读为Bǐ)是壮语地名,“冇”是没有的意思,群众认为含贬意,于民国三十年将“冇”改为 “有”,名董有乡。1950-1951年设行政村,1952年设董有乡,乡政府驻董有,属蚌谷区。1953年属董马区。1958年改为南昌公社(后更名为美丽公社等),公社机关驻地法斗。1962年以机关驻地法斗更名为法斗公社,1983年废公社改设法斗区。1988年改区为乡。1997年,面积112.8平方千米,人口1.6万,辖法斗、三元井、新箐、董有、脱皮树5个行政村。2006年3月,撤销坪寨乡,并入法斗乡,辖法斗、新箐、董有、三元井、脱皮树、坪寨、老寨、小湾、石鹅9个行政村,234个村民小组;面积222.1平方千米,人口29539人(2005年末数据,下同),其中农业人口28352人,少数民族2320人。
[邮编]663506[2008年代码]532623205:~201法斗村 ~202脱皮树村 ~203新箐村 ~204董有村 ~205三元井村 ~206坪寨村 ~207石鹅村 ~208小湾村 ~209老寨村
附:坪寨乡位于西畴县东部,距县城38千米。1958年建坪寨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改乡。1997年,面积110.88平方千米,人口1.2万,辖坪寨、老寨、石鹅、小弯4个行政村。境内设有坪寨林场,小桥沟林区为省自然保护区。
董马乡位于西畴县东北部,距县城32千米。面积127.85平方千米,人口1.99万人(2006年)。辖7个行政村:通心坡、锅地塘、新寨、芹菜塘、董马、么铺子、龙里。乡政府驻董马。有公路通县城。
[沿革]1953年为董马区。1958年建董马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改乡。1997年,面积127.85平方千米,人口1.9万,辖董马、通心坡、锅地塘、新寨、芹菜塘、么铺子、龙里7个行政村。
[邮编]663505[2008年代码]532623206:~201通心坡村 ~202锅地塘村 ~203新寨村 ~204芹菜塘村 ~205董马村 ~206么铺子村 ~207龙里村
鸡街乡位于西畴县东北部,距县城28千米。面积248.51平方千米,人口3.68万人(2006年)。辖9个行政村:鸡街、牛厂坝、龙老、王家塘、大寨、太坪、海子、那马、中寨。乡政府驻鸡街。有锰、锑、汞矿藏。农产玉米、稻谷。盛产甘蔗。东南1千米有龙老仙人洞,为县内最大溶洞群。
[沿革]1952年设鸡街乡,1958年建公社,1983年改区,1987年复设乡。1997年,面积248.51平方千米,人口3.5万,辖鸡街、太平、大寨、海子、那马、牛场坝、王家塘、龙老、中寨9个行政村。
[邮编]663504[2008年代码]532623207:~201鸡街村 ~202牛厂坝村 ~203龙老村 ~204王家塘村 ~205大寨村 ~206太坪村 ~207海子村 ~208那马村 ~209中寨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