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山县

[行政区划代码]532622 [邮编]663100[区号]0876 [拼音]Yànshān xiàn [英文]Yanshan County

位置面积 砚山县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辖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东经103°35’-104°45’、北纬23°18’-23°59’之间。东南北三面分别与广南县、西畴县、文山市、丘北县相连,西与蒙自市和开远市接壤。全县总面积3869平方千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46.7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91万人,乡村人口23.88万人。城镇化率为48.96%。有汉族、壮族、彝族、苗族、回族、瑶族等民族。

政区划分 砚山县辖4个镇、7个乡(其中4个民族乡):江那镇、平远镇、稼依镇、阿猛镇、阿舍彝族乡、维摩彝族乡、盘龙彝族乡、八嘎乡、者腊乡、蚌峨乡、干河彝族乡。县政府驻江那镇龙头街24号。

名胜古迹 砚山浴仙湖风景名胜区(省级)

地名由来 砚山以维摩山顶水池之特殊地貌形状“山势颇秀,其形如砚”而得名。

历史沿革 西汉时期,县境东部属牂牁郡句町、镡封、进桑、宛温县,西部属益州郡毋棳县。东汉属益州牂柯郡。三国蜀汉为益州兴古郡。西晋至南朝梁属宁州兴古郡。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昆州。唐初属岭南道僚子部,唐南诏国属通海都督府辖地。宋大理国属最宁府维摩部、教合三部。元属广南西路和哈迷万户府。明分属临安府阿迷州教化长官司,广南府和广西府维摩州。清为开化府文山县、广西直隶丘北县、广南府宝宁县、临安府阿迷州辖地。清道光三年(1823),设江那县丞。

民国元年(1912)设江那县佐,隶属文山县;小维摩县佐,属广南县。民国22年(1933)6月,由文山县江那县佐、广南县的小维摩县佐析置合并砚山设治局。民国24年(1935)7月1日设置砚山县。民国31年(1942)属云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驻文山县)。民国33年(1944)6月,砚山县为三等县,总面积3263平方千米,总户数17767户,总人口814000人,其中男性39465人、女性41935人。全县辖5镇、5乡;141保、1595甲。民国37年(1948)砚山县属云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驻砚山县)。

1949年4月8日在者腊建立了县人民民主政府,除县城外,各区乡普遍建立了人民民主政府。1949年11月30日,砚山全境解放;12月1日,县委、政府领导机关迁驻县城江那。1950年砚山县属文山专区。1957年5月24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49次会议决定设置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1965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复:文山僮族苗族自治州改为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属文山州。

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撤销砚山县,将原砚山县的行政区域并归文山县(1958年10月已撤并)。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5次会议决定:恢复砚山县,以合并于文山县的原砚山县行政区域为砚山县的行政区域(1961年8月已分置)。

1996年,全县辖4个镇、8个乡:江那镇、平远镇、稼依镇、阿猛镇、阿舍彝族乡、维摩彝族乡、干河彝族乡、盘龙彝族乡、阿基乡、者腊乡、蚌峨乡、八嘎乡。

2003年,砚山县辖4个镇、8个乡,以及平远、稼依2个华侨农场,93个行政村、6个社区,995个自然村,1289个村民小组。

2006年3月16日,省政府批准同意撤销阿基乡,其行政区域并入阿猛镇,镇政府驻地不变。2006年末,砚山县辖4个镇、7个乡(其中4个民族乡):江那镇、平远镇、稼依镇、阿猛镇、阿舍彝族乡、维末彝族乡、盘龙彝族乡、八嘎乡、者腊乡、蚌峨乡、干河彝族乡;回龙农场。共有7个居委会、93个行政村。

历年人口(部分) 

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46.79万人,城镇化率为48.96%。

2022年末,全县常住人口47.58万人,城镇化率为48.13%。

2021年末,全县常住人口47.30万人,城镇化率为48.08%。

2020年末,全县常住人口47.66万人,城镇化率为47.68%。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砚山县常住人口476587人,其中:江那镇119665人,平远镇94291人,稼依镇37255人,阿猛镇47165人,阿舍彝族乡22386人,维摩彝族乡46636人,盘龙彝族乡27831人,八嘎乡23660人,者腊乡24402人,蚌峨乡11323人,干河彝族乡21973人。

2019年末,全县常住人口47.65万人,城镇化率为47.55%。

2018年末,全县常住人口47.65万人,城镇化率为46.62%。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砚山县常住人口463261人,其中:江那镇79448人,平远镇88103人,稼依镇41917人,阿猛镇53291人,阿舍彝族乡24356人,维末彝族乡51101人,盘龙彝族乡30076人,八嘎乡31697人,者腊乡28874人,蚌峨乡12797人,干河彝族乡21601人。

2005年,全县总人口4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28.79万人,占总人口的64.3%。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砚山县常住人口437508人,其中:江那镇66527人,平远镇79703人,稼依镇39460人,阿猛镇23583人,阿舍彝族乡23723人,维末彝族乡49713人,盘龙彝族乡29815人,八嘎乡31917人,者腊乡28716人,蚌峨乡13422人,阿基乡29406人,干河彝族乡21523人。

【下述乡镇介绍为本站早年整理的资料】

 

江那镇位于砚山县中部偏南,东经104°20′-29′、北纬23°36′-50′之间,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东至者腊乡,南至盘龙乡,北至干河乡,西至文山县秉烈乡。面积266.1平方千米,其中坝区面积为80平方千米,城市面积7.5平方千米。人口60970人(2006年),其中居民16533人;以汉、壮、苗、彝为主。辖4个居委会、8个行政村:锦山、嘉禾、书院、秀源;子马、效址、羊街、路德、舍木那、铳卡、听湖、芦柴冲,63个自然村,107个村(居)民小组。镇政府驻锦山。海拔在1400-1630米之间。属北亚热带气候类型,年平均降雨量990毫米,年平均气温在15℃—16℃之间,无霜期303天。特产三七。矿藏有铅、锌、银、玛瑙、水晶、沸石等。323国道,砚文、砚平高速公路以及砚文、砚邱、砚西公路穿境而过,城区距普者黑机场5千米。境内有新民农场、稼依华侨农场三队。[沿革]“江那”系壮语,意为“田中间”。1961年建江那公社,1962年改镇,1970年改公社,1979年复改镇。1996年,面积266平方千米,人口5.3万人,辖街头、团街、大外革、路德、羊街、子马、郊址、芦柴冲、铳卡、舍木那、听湖11个行政村。

[邮编]663100[2008年代码]532622101: ~001锦山社区 ~002嘉禾社区 ~003书院社区 ~004秀源社区 ~201子马村 ~202郊址村 ~203羊街村 ~204路德村 ~205舍木那村 ~206铳卡村 ~207听湖村 ~208芦柴冲村

 

平远镇位于文山州西部,砚山县西北部。东界稼依镇、南抵阿舍乡和文山县德厚镇,西至开远市中和营乡,北达丘北县腻脚乡。面积591.3平方千米,人口76917人(2006年底),壮、苗、彝、回等少数民族占73.7%,为文山州回族主要聚居区。辖2个居委会、15个行政村:新平、丰湖;田心、尧房、大新、回龙、拉白冲、拖嘎、差黑、洪福、蒲草、永和、大白户、木瓜辅、连花塘、车白泥、阿三龙,117个自然村,138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地新平,海拔1483米,距省城昆明275千米、文山州府65千米、砚山县城76千米。

地处平远坝子腹地,坝子面积400余平方千米。多丘陵,地势较为平坦。锁砚高速、323国道、210省道过境。名胜古迹有建于清乾隆年间的田心清真寺,丰收水库、差黑海等。

[沿革]平远因其地平坦、开阔而得名,西汉时的镡封县所在平远街。清代为临安府阿迷州旁甸乡。康熙六年(1667)置土巡检,治所在打渔寨(今平远)。1953年为开远县田心区平远街乡,1958年从开远县并入文山县,称丰收公社。1964年并入砚山县,置为平远区。1970年改公社,1984年改区,1988称为平远镇。1996年,面积599平方千米,人口6.3万人,辖平远、田心、大新、洪福、尧房、蒲草、永和、大白户、木瓜铺、莲花塘、车白泥、阿三龙、回龙、差黑、拉白冲、拖嘎16个行政村。

[邮编]663101[2008年代码]532622102: ~001新平社区 ~002丰湖社区 ~201田心村 ~202尧房村 ~203大新村 ~204回龙村 ~205拉白冲村 ~206拖嘎村 ~207差黑村 ~208洪福村 ~209蒲草村 ~210永和村 ~211大白户村 ~212木瓜辅村 ~213连花塘村 ~214车白泥村 ~215阿三龙村

附:回龙农场成立于1979年5月,位于平远镇。总面积3202亩,人口605人。[邮编]663101,代码532622401

附:平远华侨农场下辖四个管区,12个农业生产队,场内居住着汉、壮、苗、彝、回、京等11种民族。全场共有1427户,3449人。始建于1955年,原系军垦农场,1960年接收安置印尼、缅甸归侨后,改为平远华侨农场。

 

稼依镇位于砚山县西北部,距县城58千米。面积227.3平方千米,人口3.91万人(2006年)。辖8个行政村:大稼依、小稼依、小石桥、新寨、店房、补佐、落太邑、大尼尼,61个自然村,87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大稼依。

地势平坦,平均海拔1440米,其中坝子28平方千米。属县境内粮食主产区之一。矿产有煤、铁。土特产有稼依豆腐和稼依黄烟。323国道及衡昆高速公路自西向东穿坝子而过。境内有稼依华侨农场。

[沿革]稼依建镇于民国晚期。1950年属开远县稼依乡,1958年划归文山县设光明公社,1961年划归砚山县为平远区稼依乡,1970年成立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镇。1996年,面积227平方千米,人口3.4万人,辖大稼依、小石桥、落太邑、店房、补左、新寨、小稼依、大尼尼8个行政村。

[邮编]663107[2008年代码]532622103: ~201大稼依村 ~202小稼依村 ~203小石桥村 ~204新寨村 ~205店房村 ~206补佐村 ~207落太邑村 ~208大尼尼村

 

阿猛镇位于砚山县东北部,距县城37千米。南接蚌蛾乡,西与者腊乡、干河乡、维摩乡接壤,东邻广南县伍珠乡、珠琳镇、那洒乡,北与丘北县天星乡毗邻。面积529.4平方千米,人口55951人(2006年末),其中农业人口53868人;有汉、壮、苗、彝、回、瑶、白、讫佬等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34871人。辖13个行政村:阿猛、上拱、千庄、顶丘、迷法、阿基、租那、石板房、阿绞、水塘、伍家寨、小各大、倮居黑,189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阿猛。

多为丘陵地,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480米—1580米之间,最高海拔1850米。属红河流域泸江水系。阿猛河、323国道过境。古迹有清初造建的阿猛魁阁和锁龙桥。

[沿革]1958年为火箭公社,1984年改阿猛区,1988年改阿猛镇。原阿基乡1948年为阿基乡,1958年为县火箭公社阿基大队,1970年成立公社,1988年为阿基乡。1996年,阿猛镇面积207平方千米,人口2.9万人,辖阿猛、上拱、迷法、顶丘、千庄5个行政村;阿基乡面积323平方千米,人口2.8万人,辖阿基、小各大、倮基黑、石板房、水塘、阿绞、五家寨、租那8个行政村。2006年,撤销阿基乡,并入阿猛镇。

[邮编]663103[2008年代码]532622104: ~201阿猛村 ~202上拱村 ~203千庄村 ~204顶丘村 ~205迷法村 ~206阿基村 ~207租那村 ~208石板房村 ~209阿绞村 ~210水塘村 ~211伍家寨村 ~212小各大村 ~213倮居黑村

 

阿舍彝族乡位于砚山县西南部,距县城93千米。南与蒙自县鸣鹫镇接壤,西和开远市碑格乡毗邻,东南接文山县德厚镇,北连平远镇。面积264.1(一说273.2)平方千米,人口22992人(2006年底),有彝、苗、壮、汉、傣、蒙古等6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424人(彝族6977人,苗族7372人,壮族3987人,傣族78人)。辖6个行政村:阿舍、阿吉、巨美、坝心、地者恩、鲁都克,72个自然村,93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阿舍。

地势东北低西南高,属中山地形、峰丛和沟谷地貌,石山区占70%。最高海拔2236.3米,最低海拔1468米,乡政府所在地海拔1476米。矿藏有锰矿、煤、铅、锌,建有斗南锰矿、老鹰山煤矿等,形成了以采矿和矿冶业为主的工业体系。旅游景点有法国人于1908年修建的鲁都克天主教堂遗址、地者恩孤峰群、黑巴草场牧业。

[沿革]1961年建为县平远区阿舍公社,1988年改阿舍彝族乡。1996年,面积200平方千米,人口2.0万人,辖阿舍、世美、阿吉、坝心、地者恩、鲁都克6个行政村。

[邮编]663105[2008年代码]532622201: ~201阿舍村 ~202阿吉村 ~203巨美村 ~204坝心村 ~205地者恩村 ~206鲁都克村

 

维摩彝族乡位于砚山县中部偏北,东经104°2′-104°24′、北纬23°36′-23°54′之间,距县城39千米,距文山州府74千米。西北与稼依镇和丘北县树皮乡接壤,西南与江那镇和文山县秉烈乡毗邻,东北与阿猛镇和丘北县天星乡接壤,东南同干河乡连接。东西贯长43千米,南北纵宽22千米,面积580.56平方千米。人口51388人(2006年底),有汉、壮、苗、彝、回、傣、瑶7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34328人。辖1个社区、9个行政村:碳房;维摩、阿伍、倮可者、倮可腻、普底、斗果、海子边、幕菲勒、长岭街,120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碳房。属典型喀斯特地形地貌,地势以石山丘陵为主,主要为山区和半山区,最高海拔1862米,最底海拔1350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9-16.4℃,无霜期303天,年降雨量为960-1100毫米,年日照时数1935小时。全乡森林覆盖率25.5%。衡昆高速、323国道、206省道文(山)兴(义)公路过境。省级风景名胜区浴仙湖风景名胜区坐落于海子边村。[沿革]据考维摩建村落至今约有2000余年,治所设置据《云南郡县两千年》载,宋大理国后期为维摩部,原代设置维摩千户,明成宗大德四年(1300)设置维摩州,隶广西府,明弘治六年(1493)迁曲部(今砚山县维摩乡),后因土官资高,资贤作乱,州官不能立足,后资氏灭绝,又为各夷窃据一百余年,至明代万历28年(1600),始复州治。民国四年(1915)设小维摩县佐,辖地有弥勒湾等28个乡。民国21年(1932)从文山县和广南县的小维摩分县分别划出另设砚山政治局。1935年为砚山县第四区,1944年废区设十大乡(镇),维摩系其中一镇。1949年4月8日在砚山者腊成立县人民民主政府,下辖四区,维摩为第三区。1961年恢复砚山县建制时,为维摩区。1988年区乡体制改革后为维摩彝族乡。1996年,面积300平方千米,人口4.6万人,辖维摩、斗果、阿伍、倮可者、倮可腻、海子、长岭街、幕菲勒9个行政村。

[邮编]663102[2008年代码]532622202: ~001碳房社区 ~201维摩村 ~202阿伍村 ~203倮可者村 ~204倮可腻村 ~205普底村 ~206斗果村 ~207海子边村 ~208幕菲勒村 ~209长岭街村

 

盘龙彝族乡位于砚山县中部偏南,西南与文山县东山坡接壤,西北与江那镇连接,东南与八嘎乡毗邻,东北与干河乡相望。面积249.3(一说237.7)平方千米,人口3.12万人(2006年),有汉、彝、壮、苗等十二个民族。辖盘龙、三合、翁达、腻姐、明德5个行政村,67个自然村,113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盘龙。

新老砚(山)文(山)公路及砚西公路穿境而过,文山民用机场座落于境内新老砚文路之间。特产三七,盘龙、三合、翁达、腻姐等村均为“开化三七”的原产地。

[沿革]乡名以驻盘龙的彝族集居较集中而得名。盘龙一名根据村旁一条小河,弯曲盘旋形似长龙,以此故名盘龙。1958年属文山县上游公社,1961年恢复砚山县为盘龙区,1970年改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盘龙彝族乡。1996年,面积249平方千米,人口2.9万人,辖盘龙、腻姐、翁达、明德、三合5个行政村。

[邮编]663108[2008年代码]532622203: ~201盘龙村 ~202三合村 ~203翁达村 ~204腻姐村 ~205明德村

 

八嘎乡位于砚山县东南部,距县城33千米。面积377.6平方千米,人口3.50万人(2006年)。辖12个行政村:八嘎、凹嘎、半夜寨、胡广箐、龙所、牛落洞、蚌岔、梅子箐、三星、六主、平寨、保地。乡政府驻八嘎。以云南松、水杉、杉松为主,还有油桐、油茶、柑桔、八角等。农产稻谷、玉米、小麦、大豆、三七、花生、烤烟、辣椒等。

[沿革]“八嘎”,壮语,“八”指口,“嘎”汇流处,意即小河交汇口。1959年为八嘎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乡。1996年,面积377.6平方千米,人口3.4万人,辖八嘎、平寨、保地、半夜寨、蚌岔、三星、六主、湖广箐、龙所、凹嘎、牛落洞、梅子箐12个行政村。

[邮编]663109[2008年代码]532622204: ~201八嘎村 ~202凹嘎村 ~203半夜寨村 ~204胡广箐村 ~205龙所村 ~206牛落洞村 ~207蚌岔村 ~208梅子箐村 ~209三星村 ~210六主村 ~211平寨村 ~212保地村

 

者腊乡位于砚山县东部,距县城22千米。乡境东南西北分别与阿猛镇、盘龙乡、江那镇、干河乡接壤。面积261.4平方千米,人口31204人(2006年末),其中农业人口30435人,有汉、壮、苗、彝四种民族。辖7个行政村:者腊、克丘、老龙、六诏、垮溪、羊革、布那,75个自然村,85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者腊。

地势东南和东北高,西部地势较平,为低山和丘陵坝子,海拔在1450米~1966.8米之间。土壤以黄红壤为主,主产稻谷、包谷、小麦、荞子、豆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辣椒、三七、花生等。

[沿革]“者腊”,壮语,“者”指中间,“腊”指山之脊梁,意为山脊梁中之地,1958年为前进公社,1961年为阿猛区者腊公社,1965年改区,1988年改乡。1996年,面积261平方千米,人口2.9万人,辖者腊、六诏、羊革、夸溪、克丘、老龙、布那7个行政村。

[邮编]663104[2008年代码]532622205: ~201者腊村 ~202克丘村 ~203老龙村 ~204六诏村 ~205垮溪村 ~206羊革村 ~207布那村

 

蚌峨乡位于砚山县东南部,东经104°30′-104°4′、北纬23°30′-23°40′,距县城48千米。东与广南县那洒镇和西畴县鸡街乡相邻,南接八嘎乡,西接者腊乡,北邻阿猛镇。东西最大横距16.5千米,南北纵距17.6千米,面积237.9平方千米。人口14550人(2006年底),有汉、壮、苗、彝、瑶5种民族,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76%。辖6个行政村:蚌蛾、南屏、科麻、板榔、六掌、凹掌,72个村民小组,85个自然村。乡政府驻蚌峨。

六诏山脉由西北向南呈条状分布纵横全乡,属中山河谷地形,地势主要以山冲为主,海拔为1220—1400米之间。属红河流域沪江水系,大小河流基本同山脉去向,呈树枝状流入八嘎河。蚌(峨)西(畴)公路穿境而过。森林覆盖率46.7%。矿产资源主要有辉绿岩石(即花岗石)。

[沿革]“蚌峨”,壮语,“蚌”指泉井,“峨”指山脚,意为“山脚的泉井”。1958年为战斗公社,1970年改蚌峨区,1988年改乡。1996年,面积238平方千米,人口1.4万人,辖蚌峨、六掌、凹掌、南屏、科麻、板榔6个行政村。

[邮编]663111[2008年代码]532622206: ~201蚌蛾村 ~202南屏村 ~203科麻村 ~204板榔村 ~205六掌村 ~206凹掌村

 

干河彝族乡位于砚山县中部偏北,东经104°15′-104°18′、北纬23°39′-23°51′,距县城15千米。东南与者腊乡相连,西南邻江那镇,东北部接阿基乡,西接维摩乡。东西最大横距10.375千米,南北最大纵距23.25千米,面积237.1平方千米。人口22824万人(2006年末),有彝、壮、汉、苗、瑶5种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887人,彝族占全乡总人口的34.9%。辖4个行政村:干河、卡吉、碧云、红舍克。乡政府驻碧云。东部、东北部干河和卡吉两个行政村为低山区,以土山为主,属河谷槽子区;西南部的碧云、红舍克两个行政村以石灰岩为主,为丘陵坝子,属半山区,以红黑泡土为主。海拨在1440米—1540米之间,最高点为乡境南部碧云大山,海拨1776米;最低点为乡境北部与维摩交界处的公革河出境处,海拨1440米。主要河流为公革河,由干河村民委龙脉村民小组入境,流经干河、卡吉坝子等地,由卡吉村松棵村民小组出境,进入维摩乡斗果村委,境内全长20千米。砚平高速、323国道穿境而过。[沿革]1971年成立干河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改干河彝族乡。1996年,面积227平方千米,人口2.1万人,辖干河、碧云、红舍克、卡结4个行政村。[邮编]663113[2008年代码]532622207: ~201干河村 ~202卡吉村 ~203碧云村 ~204红舍克村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并请保留本站网址:www.xzqh.org

   区划地名网(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