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代码]532501 [邮编]661000 [区号]0873 [拼音]Gèjiù Shì [英文]Gejiu City [车牌]云G
位置面积 个旧市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市。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地处红河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02°54′~103°25′、北纬23°01′~23°36′。北回归线横贯市郊北部。东与蒙自市接壤,南隔红河与元阳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相望,西与建水县交界,北与开远市毗连。全市总面积1557.38平方千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1.4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6.45%。全市户籍人口36.88万人。世居汉、彝、回、苗、傣等民族。
政区划分 个旧市辖5个街道、4个镇、2个乡:大屯街道、沙甸街道、锡城街道、金湖街道、宝华街道、鸡街镇、老厂镇、卡房镇、蔓耗镇、贾沙乡、保和乡。市政府驻金湖街道个金路19号。
名胜古迹 个旧蔓耗风景名胜区(省级),鸡街火车站、宝丰隆商号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名由来 个旧曾称古臼,传说从前蒙自有一村,古时安装着大石臼。人们称此村为古臼村。一说“个旧”系彝语地名,原称“个纠”,意为“矿石众多”。一说“个旧”系“果觉”或“果作”的谐音,系个旧土著姆机族和倮族(均为彝族支系)语,“荞”为“果”,荞做成的食物为“作”或“觉”,荞饭连称“果作”或“果觉”,意思是种荞子、吃荞饭的地方。
历史沿革 西汉属益州郡贲古县。东汉属益州益州郡贲古县。三国蜀汉属益州兴古郡贲古县。西晋属宁州兴古郡贲古县。东晋至南朝梁属宁州梁水郡贲古县。北朝周属南宁州。隋隶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属剑南道黎州,唐南昭国属通海都督,宋大理国隶秀山郡。元至元十三年(1276),设蒙自县,属临安路,个旧是蒙自县属五乡中的一乡,同时也是蒙自十二里中的上六里之一,称个旧里。明朝为一林庄,归临安府蒙自县所辖。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在个旧设厂称“个旧厂”,专收锡、银课税。光绪十一年(1885),设个旧厅,建立衙署,专管矿务。民国二年(1913)4月,个旧厅改为个旧县,隶蒙自道。民国18年(1929),废道后直属云南省。民国31年(1942)属第三行政督察区(驻建水县)。民国37年(1948)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建水县)。民国38年(1949)第五区驻地迁个旧县。
1950年属蒙自专区。1950年1月27日,个旧县在红河两岸的和邻乡划归新设立的新民县(1951年3月24日政务院批准时改为元阳县)。1951年1月10日,政务院批准:撤销个旧县,设立个旧市,属云南省辖。其辖区以矿区为主,并将原个旧县的宝华区、天锡区及上方区之一部划归矿区,蒙自县属的大屯区之一部划入,个旧县旧属的云河区并入蒙自县。1958年9月16日,国务院批准:个旧市原属省直辖,现划归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地由蒙自县迁至个旧市。
1958年10月20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81次会议决定:撤销蒙自县,将原蒙自县全部地区划归个旧市。撤销开远县,将原开远县的六区全部和七区的4个乡、五区的1个乡划归文山县,其余地区划归个旧市。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恢复原并入个旧市并撤销的开远、蒙自2县建制,其行政区域仍照原撤并前不变,开远、蒙自2县由个旧市领导。1961年2月14日,国务院批复:将原由个旧领导的开远、蒙自2县划归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直接领导。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个旧为云南省计划单列市,行使地州级经济管理权。2003年1月29日,国务院(国函〔2003〕12号)批复同意将红河州政府驻地由个旧市迁移至蒙自县。
1996年,个旧市辖1个街道、8个镇、4个乡:城区街道、沙甸镇、锡城镇、鸡街镇、大屯镇、乍甸镇、老厂镇、卡房镇、蔓耗镇、贾沙乡、保和乡、倘甸乡、黄草坝乡。市政府驻五一路。
2003年4月25日,省政府(云政复〔2003〕34号)批准同意个旧市撤销黄草坝乡、蔓耗镇,合并设立蔓耗镇,镇政府驻原蔓耗镇政府驻地。
2005年10月13日,省政府批准同意个旧市撤销鸡街镇、倘甸乡和乍甸镇,合并设立鸡街镇,镇政府驻原鸡街镇政府驻地。
2006年,个旧市辖1个街道、7个镇、2个乡:城区街道、锡城镇、沙甸镇、鸡街镇、大屯镇、老厂镇、卡房镇、蔓耗镇、贾沙乡、保和乡。共有34个社区、78个行政村。市政府驻城区街道。
2019年,撤销大屯镇、沙甸镇,设立大屯街道、沙甸街道(云政复〔2019〕19号);个旧市人民政府从金湖西路45号迁址至城北阳山大道(原州财校)。
2021年,撤销锡城镇,设立锡城街道(云政复〔2021〕9号)。
2022年,州政府批复同意个旧市街道管辖范围调整及城区街道析置(红政复〔2022〕16号):将隶属城区街道的绿海社区整建制调整到锡城街道管辖,将隶属锡城街道的鄢棚社区整建制调整到城区街道管辖;将管辖范围调整后的城区街道析置为金湖、宝华两个街道。
历年人口(部分)
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1.45万人,按性别分:男性21.23万人,女性20.2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6.45%,比2022年末提高0.85个百分点。全市户籍人口36.88万人。按性别分:男性18.36万人,女性18.53万人。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1.98万人,按性别分:男性21.27万人,女性20.7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5.6%。全市户籍人口为37.14万人,按性别分:男性18.49万人,女性18.65万人。
202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1.9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5.05%。全市户籍人口374053人,其中城镇人口262841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70.27%。
2020年末,全市户籍人口376428人,其中城镇人口265107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70.43%。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个旧市常住人口419314人。其中:汉族人口233867人,占55.77%;少数民族人口185447人,占44.23%。城镇人口310521人,占74.05%;乡村人口108793人,占25.95%。各乡镇(街道)常住人口:城区街道174369人,大屯街道74921人,沙甸街道17931人,锡城镇24189人,鸡街镇50326人,老厂镇12886人,卡房镇33587人,蔓耗镇6017人,贾沙乡16049人,保和乡9039人。
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7.1万人,城镇化率74.2%。全市户籍人口384363人,其中:男性191415人,女性192948人。少数民族人口162892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2.4%。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个旧市常住总人口459781人,其中:城区街道174329人,锡城镇29744人,沙甸镇18952人,鸡街镇56789人,大屯镇77901人,老厂镇21508人,卡房镇44202人,蔓耗镇8527人,贾沙乡17661人,保和乡10168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个旧市常住总人口453311人,其中:城区街道158996人,锡城镇20165人,鸡街镇25631人,大屯镇81680人,乍甸镇18796人,老厂镇38055人,卡房镇43084人,沙甸镇17104人,蔓耗镇3464人,倘甸乡12745人,贾沙乡19063人,保和乡10900人,黄草坝乡3628人。
【以下为本站旧资料,有待更新】
城区街道位于个旧市中部。市政府驻地。面积12平方千米,人口14.23万人(2006年)。辖青杉里、宝华、胜利、文锡、民权、上河、永胜、和平、绿海、青年、州政府、五一、紫竹园、金湖南、新街、新冠、建设、个旧供电局、云锡建安、云锡炼厂、云锡机厂、明珠、金湖西、云锡供水厂、金湖东、云锡机关、三〇八队、云锡储运、茶桑果站、个旧选厂30个社区。办事处驻胜利路。主要街巷有金湖东路、金湖西路、建设路、五一路、中山路、人民路、永胜街等。昆(明)那(发)公路穿境。名胜古迹、游览地有云庙、宝华寺、凌云阁、宝华公园、工人文化宫、金湖公园。其中云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革命烈士陵园位于城区东南隅。
【沿革】1950年为宝华区,1958年建锡都公社,1960年改为个旧市中心区,1970年更名锡城公社,1984年置城区街道。1996年,面积10.1平方千米,人口13.3万人,办事处驻中山路,辖五一路南段、五一路中段、五一路北段、人民路南段、人民路中段、人民路北段、中山路南段、中山路北段、建设路、胜利路、宝华路、宝华路北段、文庙街、永胜街、上河路、和平路、吉安街、民权路、锡行街、金湖东路、金湖西路南段、金湖西路中段、金湖西路北段23个居委会。
【邮编】661000【2008年代码】同2006年代码【2006年代码】532501001:~001青杉里社区 ~002宝华社区 ~003胜利社区 ~004文锡社区 ~005民权社区 ~006上河社区 ~007永胜社区 ~008和平社区 ~009绿海社区 ~010青年社区 ~011州政府社区 ~012五一社区 ~013紫竹园社区 ~014金湖南社区 ~015新街社区 ~016新冠社区 ~017建设社区 ~018个旧供电局社区 ~019云锡建安社区 ~020云锡炼厂社区 ~021云锡机厂社区 ~022明珠社区 ~023金湖西社区 ~024云锡供水厂社区 ~025金湖东社区 ~026云锡机关社区 ~027三0八队社区 ~028云锡储运社区 ~029茶桑果站社区 ~030个旧选厂社区
锡城镇位于个旧市中部,东经103°05′至103°11′,北纬23°17′至23°24′之间。面积103.6平方千米,人口1.48万人(2006年),有彝、汉、壮等民族。辖戈贾、芹菜塘、杨家田、新冠、新寨、鄢棚、跃进、五一、水塘寨9个行政村。镇政府驻中山路。地处市区外围,为山区和山谷地。地势四周高、中间低。最高海拔2010米(龙克),最低海拔1690米(鄢棚)。境南有杨家田水库。矿藏有锡、铅、长石、白沙等。鸡(街)个(旧)铁路(寸轨),昆(明)那(发)公路过境。
【沿革】1950年为个旧市第一区,1958年属锡都公社,1970年属锡城公社,1980年分设宝华镇和锡城公社,1984年改为城区街道和锡城区,1987年锡城区改为锡城街道,1994年置镇。1996年,面积103.6平方千米,人口1.4万人,其中彝族占51.4%,汉族占48%,镇政府驻市区中山路,辖鄢棚、杨家田、跃进、五一、新寨、新冠、水塘寨、戈贾、芹菜塘9个行政村。(2004年前后),面积128.8平方千米,辖9个行政村,53个村小组,总人口15620人,其中农业人口13300人。
【邮编】661000【2008年代码】同2006年代码【2006年代码】532501101:~201戈贾村 ~202芹菜塘村 ~203杨家田村 ~204新冠村 ~205新寨村 ~206鄢棚村 ~207跃进村 ~208五一村 ~209水塘寨村
沙甸镇位于个旧市北部,东经103°13′、北纬23°31′。是个旧市最大的回族聚居区。东南与大屯镇接壤,西南与鸡街镇相邻;西接鸡街镇倘甸,北与开远市的羊街乡龙谷村连接。面积15.4平方千米。人口1.29万人(2006年)。辖沙甸、新沙甸、金川、冲坡哨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金鸡寨,距市区24千米。地处坝区,海拔1200米—1400米之间。沙甸河、墨水河流经境内。境东南有北坡水库。蒙(自)宝(秀)铁路、323国道经区境南缘,昆(明)河(口)公路穿境。
【沿革】1950年属蒙自县,1958年属钢铁公社,1975年划归个旧市,设沙甸公社,1984年改镇。1996年,面积15.1平方千米,人口1.2万人,其中回族占89%,辖沙甸、新沙甸、金川、冲坡哨4个行政村。2002年,面积15.1平方千米,总人口13793人,其中农业人口12427人,辖沙甸回族、新沙甸回族、金川回族、冲坡哨彝族4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31个合作社。
【邮编】661013【2008年代码】同2006年代码【2006年代码】532501102:~201沙甸村 ~202新沙甸村 ~203金川村 ~204冲坡哨村
2005年,撤销鸡街镇、倘甸乡和乍甸镇,设立新的鸡街镇。鸡街镇位于个旧市北郊,面积275.92平方千米,人口5.39万人(2006年),有汉、壮、彝、苗、回等民族。辖鸡街、乍甸2个社区,鸡街、兴业、龙潭、棚旧、小芭蕉、下乍甸、上乍甸、包家庄、莫舍白、他秃、毕业红、水龙井、邦干、倘甸、石榴坝、甸尾16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鸡街。
地处个旧、开远、蒙自三县(市)的结合部,俗称“个旧北大门”。乍甸河、绿冲河、临安河流经镇境。境内有州属石岩寨林场,市属白云山林场、乍甸农场。蒙(自)宝(秀)铁路(米轨)、鸡(街)个(旧)铁路(寸轨),昆(明)河(口)、昆(明)那(发)公路及323国道过境。名胜古迹有石榴坝古墓葬、飞霞洞等。
【邮编】661011【2008年代码】同2006年代码【2006年代码】532501103:~001鸡街社区 ~002乍甸社区 ~201鸡街村 ~202兴业村 ~203龙潭村 ~204棚旧村 ~205小芭蕉村 ~206下乍甸村 ~207上乍甸村 ~208包家庄村 ~209莫舍白村 ~210他秃村 ~211毕业红村 ~212水龙井村 ~213邦干村 ~214倘甸村 ~215石榴坝村 ~216甸尾村
【原乍甸镇】位于个旧市北郊,东经103°06′-103°12′、北纬23°24′-23°35′19′之间,距市区12千米。镇境四周为山区,中部为平坝。最高海拨2522米,最低海拔1250米(绿冲河),镇政府所在地1375米。东接大屯镇,南连锡城镇,西与建水县接壤,北与倘甸毗邻。辖1个居委会、3个行政村,41个村民小组。全镇3617户18793人,其中农业人口14544人。1950年属个旧市云河区,1958年属锡都公社,1961年析置乍甸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置镇。1996年,面积85.9平方千米,人口1.7万人,其中汉族占60%,彝族占31%,镇政府驻下乍甸村,辖乍甸镇居委会和下乍甸、上乍甸、包家庄、莫舍白、他秃、毕业红、水龙井、邦干新寨8个行政村。
【原倘甸乡】位于个旧市北郊,东经103°37′-103°45′、北纬23°01′-23°06′之间。东与开远市乐百道办事处和个旧市鸡街镇接壤,南接个旧市乍甸镇,西与建水县普雄乡、面甸镇相连,北与开远市乐百道办事处毗邻。面积81.4平方千米,辖3个行政村,22个村民小组。地形南高北低,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坝区,海拔1132米—1781米。1950年属蒙自县,1958年属钢铁公社,1960年属鸡街公社,1975年由蒙自县划归个旧市,设倘甸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置乡。1996年,面积74.2平方千米,人口1.1万人,其中汉族占27.5%,傣族占25.2%,壮族占21.6%,乡政府驻倘甸村,辖倘甸、石榴坝、甸尾3个行政村。
【原鸡街镇】位于个旧市北部,东经103°12′-103°16′、北纬23°29′-23°33′之间,距市区18千米。东与蒙自县相连,北与开远市接壤,面积72.44平方千米。镇境大部分地方处于坝区,仅东北部为半山区。1950年属蒙自县,1958年设钢铁公社,1975年划归个旧市更名鸡街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置镇。1996年,面积72.1平方千米,人口2.6万人,其中汉族占58.5%,壮族占22%,镇政府驻鸡街,辖鸡街居委会和鸡街、兴业、小芭蕉、龙潭、棚旧5个行政村。
大屯镇位于个旧市东北部,东经130°11′-103°20′、北纬23°24′-23°29′。西南与老厂镇、锡城镇、乍甸镇相靠,东北与蒙自县毗连。面积132.81平方千米,人口6.80万人(2006年),有汉、彝、壮、苗等民族。辖大屯1个社区,大屯、团结、红土坡、杨家寨、戴家庄、龙井、楼坊寨、小寨、新瓦房9个行政村,46个村民小组,5个居民小组。镇政府驻大屯,距市区14千米。
地处坝区,海拔1300米至2740米左右,最高海拔为莲花山2740米。大屯海位于境东部。镇境南部锡矿资源丰富。大屯农场在境内。风景名胜有龙王阁、魁星阁。草(坝)官(家山)铁路、昆(明)河(口)公路过境。
【沿革】民国时属蒙自县,1958年划归个旧市属古松区,1958年建火箭公社,1962年改名大屯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置镇。1996年,面积99.2平方千米,人口6.8万人,其中汉族占57.6%,彝族占18.5%,镇政府驻大屯,辖大屯街居委会和大屯、团结、杨家寨、新瓦房、红土坡、小寨、龙井、戴家庄、楼坊寨9个行政村。
【邮编】661017【2008年代码】同2006年代码【2006年代码】:~001大屯社区 ~201大屯村 ~202团结村 ~203红土坡村 ~204杨家寨村 ~205戴家庄村 ~206龙井村 ~207楼坊寨村 ~208小寨村 ~209新瓦房村
老厂镇位于个旧市东南部,东经103°10′至103°19′、北纬23°15′至23°20′之间。东与蒙自县冷泉乡接壤,南和卡房镇相连,西与锡城镇为界,北与大屯麒麟山共岭。面积106.27平方千米,人口1.89万人(2006年),有彝、汉、苗等民族。辖老厂1个社区,羊坝底、木登硐、对门山3个行政村,15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老厂街,距市区23千米。地处山区,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2750米,最低海拔1490米。锡、铅矿藏资源丰富,为个旧市锡、铅矿的主要生产矿区。有矿山公路连接昆(明)那(发)公路。
【沿革】1950年为个旧市湾子区,1952年为第三区,1958年改老厂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设镇。1996年,面积106.3平方千米,人口2.4万人,其中彝族占68%,汉族占29%,镇政府驻老厂街,辖老厂街居委会和羊坝底、对门山、木登洞3个行政村。
【邮编】661007【2008年代码】同2006年代码【2006年代码】532501106:~001老厂社区 ~201羊坝底村 ~202木登硐村 ~203对门山村
卡房镇位于个旧市南部。面积300.2平方千米,人口3.72万人(2006年),有彝、汉、苗等民族。辖卡房1个社区,卡房、头道水、田坝子、苟街、斗姆阁、咪的期、田心、打靶期、大黑山、龙头寨、龙树脚、火把冲、路赶藤、扯土白、维西湾15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卡房,距市区12千米。地处山区,地势北高南低。火把冲河、田心河流经境内。矿藏有锡、铅、铜、钨、锌、锰等。昆(明)那(发)公路纵贯镇境。纪念地有斗姆阁烈士陵园。
【沿革】1950年为个旧市上方区,1952年改称第四区,1958年改卡房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置镇。1996年,面积342.4平方千米,人口3.8万人,其中彝族占45%,汉族占41%,镇政府驻卡房,辖卡房镇居委会和卡房、头道水、火把冲、维西湾、大黑山、咪的期、苟街、打靶期、田心、斗姆阁、田坝子、龙头寨、龙树脚、路赶藤、扯土白15个行政村。(2004年前后),总面积342.6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5个行政村(头道水、卡房、田坝子、田心、斗姆阁、龙头寨、龙树脚、路赶藤、打靶期、大黑山、火把冲、维西湾、扯土白、咪的期、苟街),10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087人,其中农业人口29249人;其中彝族人口12578人,苗族人口3926人,彝苗人口占农业人口的61%。
【邮编】661005【2008年代码】同2006年代码【2006年代码】532501107:~001卡房社区 ~201卡房村 ~202头道水村 ~203田坝子村 ~204苟街村 ~205斗姆阁村 ~206咪的期村 ~207田心村 ~208打靶期村 ~209大黑山村 ~210龙头寨村 ~211龙树脚村 ~212火把冲村 ~213路赶藤村 ~214扯土白村 ~215维西湾村
蔓耗镇位于个旧市东南部,红河北岸,面积61.17平方千米,人口0.27万人(2006年),有彝、汉、苗、傣等民族。辖黄草坝、黄木树、阿龙古、蔓耗、马堵山、牛棚6个行政村。镇政府驻蔓耗,距市区43千米。地属山区和半山区河谷,南、北高差大,山高、坡陡、谷深。红河、绿水河流经境内。昆(明)那(发)、阿(土)河(口)公路穿境。
【沿革】1951年属蒙自县,1958年属冷泉公社,1977年划入个旧市属卡房公社,1981年设立黄草坝公社,1984年改为黄草坝区,1989年改为蔓耗镇、黄草坝乡。1996年,蔓耗镇面积33.3平方千米,人口2401人,其中彝族占52.7%,镇政府驻蔓耗村,辖蔓耗、一道沟、牛棚、坡头、马堵山、蔓耗黑冲、乍马孔、西都底8个村委会(未设行政村);黄草坝乡面积42.1平方千米,人口0.27万人,其中彝族59.1%,苗族占18.1%,乡政府驻黄草坝村,辖黄草坝、黄木树、阿龙古3个行政村。2003年8月底,撤销黄草坝乡、蔓耗镇,合并设立新的蔓耗镇。面积103.27平方千米,辖4个村委会,2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563人,其中农业人口4606人。
【邮编】661015【2008年代码】同2006年代码【2006年代码】532501108:~201黄草坝村 ~202黄木树村 ~203阿龙古村 ~204蔓耗村 ~205马堵山村 ~206牛棚村
贾沙乡位于个旧市西部,面积316.5平方千米,人口2.06万人(2006年),有彝、汉、苗等民族。辖贾沙、围墙、普洒河、他白、丫洒底、水塘、陡岩、克勒、松云、民云、白云11个行政村。乡政府驻贾沙街,距市区24千米。
地处山区,山大、坡陡、谷深。红河流经乡境南缘,其支流普洒河、贾沙河、龙岔河流经境内。有市乡公路连接昆(明)那(发)公路。景点有贾沙温泉。
【沿革】1950年为个旧市民新区,1952年改称第五区,1958年改贾沙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改乡。1996年,面积313.6平方千米,人口2万人,其中彝族占53.3%,汉族占36%,乡政府驻贾沙街,辖贾沙、普洒河、丫洒底、陡岩、松云、白云、围墙、他白、水塘、克勒、民云11个行政村。
【邮编】661008【2008年代码】同2006年代码【2006年代码】532501202:~201贾沙村 ~202围墙村 ~203普洒河村 ~204他白村 ~205丫洒底村 ~206水塘村 ~207陡岩村 ~208克勒村 ~209松云村 ~210民云村 ~211白云村
保和乡位于个旧市西南部,东经102°50′至103°06′,北纬23°09′至23°17′之间。东南部与卡房镇相连,西与元阳县隔河相望,北与贾沙乡、锡城镇相毗邻。面积146平方千米,人口1.09万人(2006年),有彝、汉、傣等民族。辖保和、莫贾、核桃寨、木花果、斐贾、白巫山6个行政村,36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保和,距市区17千米。
地处山区,地势东北高而西南低,最高海拔2389米,最低170米。红河流经乡境南缘,其支流火把冲河、普洒河流经境内。矿藏有铜、锌等。有市乡公路连接昆(明)那(发)、阿(土)河(口)公路。
【沿革】1950年分属个旧市上方区和民新区,1958年分属卡房公社和贾沙公社,1971年由贾沙公社划出保和、莫贾、核桃寨、木花果4个大队和卡房公社划出斐贾、白巫山2个大队组建保和公社。1984年改区,1987年改乡。1996年,面积143.7平方千米,人口1.1万人,其中彝族占72.4%,汉族占23%,乡政府驻保和村,辖保和、莫贾、核桃寨、木花果、斐贾、白巫山6个行政村。
【邮编】661006【2008年代码】同2006年代码【2006年代码】532501203:~201保和村 ~202莫贾村 ~203核桃寨村 ~204木花果村 ~205斐贾村 ~206白巫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