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代码]532329 [邮编]651600 [区号]0878 [拼音]Wǔdìng Xiàn [英文]Wuding County
位置面积 武定县是楚雄彝族自治州辖县。位于云南省北部,楚雄彝族自治州东部,邻接四川省。东邻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南与禄丰市、富民县毗邻,西与元谋县接壤,北与四川省会理市隔金沙江相望。全县总面积2947.09平方千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县境地处滇中高原北部,地势东西部高,北部低。境内多山,主要山峰有卧璋山、大黑山、自龙会、万松山。金沙江自西向东流经北境,还有勤果河、黑鲁拉河、菜园河等河流。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3.1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4万人,城镇化率40.57%。全县户籍人口280141人,其中城镇人口118071人。全县少数民族人口159987人,占总人口的57.11%,其中:彝族人口90216人、傈僳族32707人、苗族25863人、傣族8050人、回族1121人、哈尼族1062人。
政区划分 武定县辖7个镇、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高桥镇、猫街镇、狮山镇、插甸镇、白路镇、己衣镇、万德镇、田心乡、发窝乡、环州乡、东坡傣族乡。县政府驻狮山镇。
名胜古迹 狮子山风景名胜区(省级),大理国时期罗婺部长后裔凤家城遗址,末代万德土司古墓群,猫街仙人洞、天生桥等
地名由来 武定县名得自元武定路名,取“武功平定”之意命名。一说“武定”系彝语,意为“彝族居住的坝子”。
历史沿革 先秦属古滇国。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属益州郡;东汉属益州益州郡;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改益州郡为建宁郡。西晋泰始六年(270)属宁州建宁郡;东晋至南朝梁属宁州建都郡;北朝周属南宁州。隋朝为南宁州总管府昆州辖地。唐初属南宁州总管府地;贞观六年(632),属戎州都督府;开元二十九年(741),为剑南道姚州所属求州。唐南诏国时为拓东节度求州,东爨乌蛮三十七部之罗婺部分布于域内。宋大理国为罗部,属威楚府。
元宪宗七年(1257)置罗婺万户,属威楚路;至元八年(1271)改置北路,十一年(1274)更名武定路。辖和曲州、禄劝州,和曲州下辖南甸县、元谋县,禄劝州下辖易笼县、石旧县。其中元宪宗六年(1269)叵簉甸更名为和曲,二十六年(1289)置和曲州;同年置南甸县、元谋县(治五甸)、禄劝州、易笼县、石旧县。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武定府,寻改置武定军民府,属云南布政司;隆庆三年(1569)徙治狮子山;万历年间复改置武定府。辖和曲州(附郭)、元谋县、禄劝州、南甸县、易笼县、石旧县。其中南甸县于洪武十五年(1382)改属和曲州,成化十二年(1476)复直属武定府,正德元年(1506)并入和曲州;易笼县于洪武十七年(1384)省入禄劝州;石旧县于正德元年(1506)省入禄劝州。
清初沿明制,为武定军民府,辖禄劝州、和曲州及元谋县。雍正八年(1730)7月,武定军民府属迤东道(治曲靖府)。乾隆三十年(1765)武定军民府改为武定府。乾隆三十一年(1766)10月,武定府改属云武粮储道(治云南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2月,降武定为直隶州,裁和曲州,其地并入直隶州,并改禄劝州为县,武定直隶州仍属云武粮储道道。至清末,武定直隶州辖元谋县及禄劝县。民国二年(1913)4月,改为武定县,属滇中道;民国18年(1929),废道直属云南省。1950年,属武定专区,为专署驻地。1953年,撤销武定专区,武定县划归楚雄专区。1957年10月18日,国务院批准全体会议第58次会议决定:设置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属楚雄州(楚雄彝族自治州1958年4月15日正式成立)。1958年10月,元谋县并入武定县。1959年11月,元谋由武定县分出,恢复县级建制。
1996年,武定县辖3个镇、10个乡:近城镇、高桥镇、猫街镇、己衣乡、万德乡、东坡傣族乡、环州乡、发窝乡、田心乡、石腊它苗族乡、插甸乡、九厂乡、白路乡。县政府驻近城镇。
2001年末,全县辖3个镇、10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128个村(居)委会,1578个村民小组。
2005年12月12日,云南省政府批准同意武定县撤销九厂乡,其行政区域并入近城镇,并将行政区划调整后的近城镇更名为狮山镇,镇政府驻原近城镇政府驻地;撤销石腊它乡,其行政区域并入高桥镇,镇政府驻地不变。
2006年,武定县辖3个镇、8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狮山镇、高桥镇、猫街镇、插甸乡、田心乡、发窝乡、白路乡、万德乡、己衣乡、环州乡、东坡傣族乡。共有4个居委会、126个行政村。县政府驻狮山镇。
2014年4月18日,省政府批复(云政复〔2014〕12号)同意:撤销插甸乡,设立插甸镇;撤销白路乡,设立白路镇;撤销己衣乡,设立己衣镇;撤销万德乡,设立万德镇。调整后,全县辖7个镇、4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狮山镇、高桥镇、猫街镇、插甸镇、白路镇、己衣镇、万德镇、田心乡、发窝乡、环州乡、东坡傣族乡。县政府驻狮山镇。
历年人口(部分)
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3.17万人,其中:男性11.72万人,女性11.45万人;常住城镇人口9.4万人,城镇化率40.57%,比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全县户籍总人口280141人,比上年减少471人。其中:城镇人口118071人,乡村人口162070人。全县少数民族人口159987人,占总人口的57.11%,其中:彝族人口90216人,占总人口的32.2%,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6.39%;傈僳族32707人、苗族25863人、傣族8050人、回族1121人、哈尼族1062人、白族307人、壮族173人。
2022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3.46万人。全县户籍总人口280612人,比上年减少185人。其中,城镇人口112502人,乡村人口168110人。全县少数民族人口159904人,占总人口的56.98%,其中:彝族人口90197人,占总人口的32.14%,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6.41%;傈僳族32728人、苗族25780人、傣族8062人、回族1121人、哈尼族1052人、白族306人、壮族176人。
2021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3.65万人。全县户籍总人口280797人,比上年减少647人。其中:城镇人口106042人,乡村人口174755人。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计算)为103。全县少数民族人口160288人,占总人口的57.08%,其中:彝族90073人(占总人口的32.08%,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6.19%)、傈僳族32704人、苗族25714人、傣族8062人、回族1123人、哈尼族1028人、白族291人、壮族174人。
2020年末,全县常住人口23.91万人。全县户籍总人口281444人,比上年减少136人。其中:城镇人口100641人,乡村人口180803人。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计算)为103。全县少数民族人口159844人,占总人口的56.79%,其中:彝族90155人(占总人口的32.03%,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6.4%)、傈僳族32720人、苗族25720人、傣族8058人、回族1122人、哈尼族1019人、白族286人、壮族161人。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武定县常住人口239059人。其中:汉族人口112027人,少数民族人口127032人(其中,彝族人口69355人);城镇人口90360人,乡村人口148699人。各乡(镇)常住人口:狮山镇101843人,高桥镇25008人,猫街镇21028人,插甸镇17627人,白路镇10725人,万德镇11085人,己衣镇10362人,田心乡12965人,发窝乡10769人,环州乡8693人,东坡乡8954人。
2019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281580人,比上年增加872人;其中,城镇人口65717人,乡村人口215863人。全县少数民族人口159412人,占总人口的56.61%,其中:彝族人口90008人(占总人口的31.97%,占少数民族人口的56.46%)、傈僳族32692人、苗族25652人、傣族8035人、回族1121人、哈尼族1009人、白族281人、壮族155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武定县常住人口271963人,其中:狮山镇92868人,高桥镇33758人,猫街镇26047人,插甸乡22703人,田心乡17360人,发窝乡13110人,白路乡14156人,万德乡14593人,己衣乡14235人,环州乡10189人,东坡傣族乡12944人。
2001年末,全县总人口26105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957人,占6.88%;少数民族人口133256人,占51.05%。少数民族人口中,彝族75915人,占总人口的29.08%。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武定县常住人口262601人,其中:近城镇52344人,高桥镇24710人,猫街镇25371人,九厂乡22487人,插甸乡21977人,田心乡18110人,发窝乡14604人,白路乡14322人,石腊它苗族乡10320人,万德乡16816人,己衣乡15424人,环州乡11958人,东坡傣族乡1415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