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代码]530927 [区号]0883 [拼音]Cāngyuán Wǎzú Zìzhìxiàn
[邮政编码]677400 [英文]Cangyuan Wa Autonomous County
位置面积 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临沧市辖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北邻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东接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东南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相连,西、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7.08千米。全县总面积2446.95平方千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5.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33万人,乡村人口10.0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4.72%,比上年末提高0.42个百分点。全县户籍人口59951户173375人,其中,城镇15734户41123人,乡村44127户132252人。有佤族、汉族、傣族、拉祜族、彝族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63256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4.16%。其中,佤族人口148260人,占总人口比重为85.51%。
政区划分 沧源佤族自治县辖4个镇、6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勐董镇、岩帅镇、勐省镇、芒卡镇、单甲乡、糯良乡、勐来乡、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班洪乡、班老乡。县政府驻勐董镇广场路143号。
名胜古迹 沧源佤山风景名胜区(省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允缅寺、沧源崖画等),翁丁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地名由来 沧源古时俗称佧佤山区或阿佤山区,部份地区称“葫芦王地”。1937年设沧源设治局。因在澜沧江支流之源而得名。
历史沿革 西汉属古哀牢国地。东汉属永昌郡哀牢县。三国蜀汉属益州哀牢县。西晋至南朝梁属宁州永昌郡。北朝州至隋属濮部。唐南诏国属永昌节度望部。宋大理国属永昌府。元朝时南部及东北部属木连路军民总管府,西部及中部属孟定路军民总管府。明初属孟连长官司,万历十三年(1585)属耿马土司,上隶孟定府。清光绪十四年(1888)属镇边直隶厅,上隶顺宁府。
民国初年在勐角董土司地设沧源行政委员会,归迤南道管辖(1914年迤南道改为普洱道)。民国4年(1915)镇边县改名澜沧县,沧源地仍归其管辖,划为澜沧县第11区。民国23年(1934)4月,澜沧县勐角、勐董、大蛮海、岩帅四土司改流。民国26年(1937)9月改沧源设治局。民国29年(1940)5月,沧源设治局属云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区(驻宁洱县)。民国31年(1942),属云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宁洱县)。民国37年(1948),属云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驻缅宁县)。
1949年4月,成立了沧源临时人民政府,属宁洱专区。1951年3月7日,沧源县成立民族民主联合政府。1951年4月2日,政务院批准洱:将宁洱专区更名为普洱专区,沧源设治局属普洱专区。1952年11月21日,政务院批准:撤销沧源设治局,设立沧源县,属普洱专区(1951年3月成立沧源县人民政府,驻地岩帅)。1952年11月25日内务部【内民字第634号】批复:设立缅宁专区,原普洱专区的沧源县划归缅宁专区;年末县政府迁驻勐董。1954年6月30日,政务院批准:缅宁专区更名为临沧专区,沧源县隶属临沧专区。
1958年9月24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80次会议决定:撤销沧源县。设立沧源佧佤族自治县,自治县的行政区域为原沧源县的行政区域。1963年9月13日,国务院批准:沧源佧佤族自治县改名为沧源佤族自治县。1964年2月28日正式成立沧源佤族自治县。1970年,临沧专区改为临沧地区,沧源佤族自治县隶属临沧地区。2003年12月,临沧撤地设市,沧源县属地级临沧市。
1996年,沧源佤族自治县辖3个镇、8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勐董镇、岩帅镇、勐省镇、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班洪乡、南腊乡、糯良乡、单甲乡、班老乡、勐来乡、团结乡。县政府驻勐董镇。
2002年,撤销南腊乡设立芒卡镇(省政府2002年7月1日批准)。2004年8月26日,《关于沧源县单甲乡政府驻地迁移的批复》(云政复〔2004〕85号)同意沧源佤族自治县单甲乡政府驻地由单甲村委会单甲村迁至永武村委会永董村。2005年,沧源佤族自治县撤销团结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岩帅镇,岩帅镇政府驻地不变。
2006年末,全县辖勐董、勐省、岩帅、芒卡4个镇,单甲、糯良、勐来、勐角、班洪、班老6个乡,共有93个村(居)委会,596个自然村,806个村民小组。
2007年12月12日,《关于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镇人民政府驻地迁址的批复》(云政复(2007)68号)同意岩帅镇人民政府驻地由岩帅大寨迁移至团结村。
历年人口(部分)
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5.3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33万人,乡村人口10.0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4.72%,比上年末提高0.42个百分点。全县户籍人口59951户173375人,其中,城镇15734户41123人,乡村44127户132252人。少数民族人口163256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4.16%。其中,佤族人口148260人,占总人口比重为85.51%。
2022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5.8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45万人,乡村人口10.4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4.30%。全县户籍人口60535户173012人,其中,城镇15797户41140人,乡村44738户131872人。少数民族人口162861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4.13%,其中,佤族人口147883人,占总人口比重为85.48%。
2021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5.85万人,其中,男性人口8.3万人,女性人口7.55万人;城镇人口5.37万人,乡村人口10.48万人(一说,城镇人口5.4万人,乡村人口10.4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33.87%。全县户籍人口172495人,其中,城镇人口41125人,乡村人口131370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3.84%。少数民族人口162299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4.09%,其中,佤族人口147334人,占总人口比重为85.41%。
2020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6.02万人。全县户籍人口172061人,其中:城镇人口41214人,乡村人口130847人。少数民族人口161783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4.03%。其中,佤族人口146809人,占总人口比重为85.32%。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沧源佤族自治县常住人口160262人。其中:汉族人口20753人,占12.95%;佤族人口124015人,占77.38%。城镇人口52827人,占32.96%;乡村人口107435人,占67.04%。各乡(镇、场)人口:勐董镇42654人,岩帅镇26095人,勐省镇14886人,芒卡镇11832人,单甲乡9466人,糯良乡11631人,勐来乡11061人,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11560人,班洪乡8050人,班老乡7588人,勐省农场5439人。(注: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2015-2019年全县常住人口数据分别修订为:2015年末16.99万人,2016年末16.81万人,2017年末16.64万人,2018年末16.44万人,2019年末16.23万人。)
2019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89900人,其中:城镇人口73985人,乡村人口115915人,城镇化率38.96%。全县户籍人口171701人,其中:城镇人口41410人,乡村人口130291人。少数民族人口161326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93.96%。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沧源佤族自治县常住人口179098人,其中:勐董镇35741人,岩帅镇32486人,勐省镇23530人,芒卡镇13689人,单甲乡11080人,糯良乡14665人,勐来乡14443人,勐角乡13990人,班洪乡10587人,班老乡8887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沧源佤族自治县常住人口202579人,其中:勐董镇45443人,岩帅镇16242人,勐省镇22667人,团结乡14755人,单甲乡10347人,糯良乡13247人,勐来乡14080人,勐角乡13615人,班洪乡9633人,南腊乡34666人,班老乡7884人。
(以下为本站旧资料,有待更新)
勐董镇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南部,东接糯良乡,西邻班洪乡,北连勐角乡,南与缅甸接壤。为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信息中心。面积260.07平方千米,人口28148人(2007年),其中少数民族占85%,以佤族为主体。辖勐懂、白塔、永和3个社区,拢耐、芒摆、永冷、怕良、坝卡、刀董、芒回7个行政村,69个自然村,59个居民小组、80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城南农贸市场对面。
属国家二级口岸。中缅边界线长41.484千米,共有13个号17个桩(161号~173号)。全镇集山区、半山区、郊区、坝区四位一体,最高海拔(芒告大山)2499米,最低海拔1200米。主要河流有勐董河、刀董河、南滚河。名胜古迹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允缅寺,永和中缅界碑、芒法典型傣家白塔和勐董水库公园、安东山古森林等。
【沿革】1945年设勐董镇,1955年设乡,1965年复置镇,1969年设庆九公社,1971年改勐董公社,1981年改镇,1985年改永和区,1988年置勐董镇。1997年,面积260平方千米,人口1.4万人,辖勐董、怕良、坝卡、芒法、永冷、芒摆、龙乃、永和、刀董、芒回10个行政村。
【邮编】677400【2008年代码】530927101:~001勐董社区 ~002白塔社区 ~003永和社区 ~201龙乃村 ~202芒摆村 ~203永冷村 ~204怕良村 ~205坝卡村 ~206刀董村 ~207芒回村【2006年代码】530927101:~001勐懂社区 ~002白塔社区 ~003永和社区 ~201拢耐村 ~202芒摆村 ~203永冷村 ~204怕良村 ~205坝卡村 ~206刀董村 ~207芒回村
【芒回村】地处勐董镇西部,距县城36千米。东与刀董村相连,南与缅甸佤邦接壤,西与班洪乡芒外相望,北与勐角乡芒公村毗邻。面积74.7855平方千米,海拔1300米。辖大寨、上寨、新寨、老寨、拉祜寨、弯岗老寨、格老寨、弯岗公路寨、弯岗新寨、永搞寨、瓦厂寨等11 个村民小组。2007年末,有农户429户、农业人口1883人,民族以佤族为主。
【龙乃村】地处勐董镇南部,距县城1.5千米。东与芒摆村相连,南与缅甸接壤,西与永和社区毗邻,北与勐董社区相望。面积10.165平方千米,海拔1500米至2000米之间。辖羊得董、永丁、永路、永弄、永绍、永舍等11 个村民小组。2007年末,有农户280户、农业人口1196人,民族以佤族为主。
【白塔社区】位于县城北郊,居委会距县城中心2千米。东与帕良村接壤,南与永冷村相望,西与勐董社区相连,北与坝卡村毗邻。面积6.71平方千米,属坝区。原为芒法办事处,2003年1月建白塔社区居委会。因辖区内有一座佛塔,故冠名为白塔社区。2007年,辖14个居民小组,有1110户、4452人;其中有8个农业居民小组,共321户、1257人。
【刀董村】位于勐董镇西部,距县城12千米,中缅边境线长3.5千米。面积36.1865平方千米,海拔1500米。2007年末,辖8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331户、1349人。
岩帅镇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东部,距县城120千米。北和东北与耿马县、双江县隔江相望,东和南与澜沧县的安康、雪林乡接壤,西与勐省镇、单甲乡相连。面积455平方千米,人口3.20万人(2006年)。辖岩帅、东勐、黄果、联合、岩丙、新华、建设、贺勐、中贺勐、贺南、新寨、团结、东米、班驮、班奈、公曼、贺科、赛弄、安海、安拐、昔勒、坝邻22个行政村,159个自然村,218个村民小组,6个镇办茶场。镇政府驻团结村。镇内地处山区,最低海拔800米,最高海拔2320米。纪念地有岩帅烈士陵园。
【沿革】1945年设岩帅镇,1953年设区,1969年设红九公社,1971年更名岩帅公社,1984年改为岩帅区、团结区,1988年改岩帅镇、团结乡。1997年,岩帅镇面积220.9平方千米,人口1.6万人,辖岩帅、新寨、东勐、黄果、联合、贺勐、中贺勐、贺南、岩丙、建设、新华11个行政村;团结乡面积234.1平方千米,人口1.5万人,辖团结、班驮、昔勒、东米、安拐、安海、贺科、赛弄、公曼、班奈、坝岭11个行政村。2005年(2006年3月实施),撤销团结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岩帅镇,岩帅镇政府驻地不变。2007年,镇政府驻地由岩帅大寨迁移至团结村。
【邮编】677411【2008年代码】530927102:~201岩帅村 ~202东勐村 ~203黄果村 ~204联合村 ~205岩丙村 ~206新华村 ~207建设村 ~208贺勐村 ~209中贺勐村 ~210贺南村 ~211新寨村 ~212团结村 ~213东米村 ~214班驮村 ~215班奈村 ~216公曼村 ~217贺科村 ~218赛弄村 ~219安海村 ~220安拐村 ~221昔勒村 ~222坝岭村【2006年代码】530927102:~201岩帅村 ~202东勐村 ~203黄果村 ~204联合村 ~205岩丙村 ~206新华村 ~207建设村 ~208贺勐村 ~209中贺勐村 ~210贺南村 ~211新寨村 ~212团结村 ~213东米村 ~214班驮村 ~215班奈村 ~216公曼村 ~217贺科村 ~218赛弄村 ~219安海村 ~220安拐村 ~221昔勒村 ~222坝邻村
【说明:以下为2005年乡镇合并前原岩帅镇各村资料】
【岩帅村】岩帅镇政府所在地,西连贺南村,北接岩丙村、镇龙潭茶厂,东与联合村,东勐县接壤。面积49902.3亩,海拔1642米至1780米。1978年辖8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36人,有365户。2005年共有9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其中有2个拉祜族村民小组,有421户1445人。
【黄果村】位于岩帅镇东北部,西与东勐村接壤,北与团结乡公曼村相连,东与双江县隔江相望。面积16.06平方千米,海拔1300至1800米。1978年辖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60人,有176户。2005年共有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有219户778人。
【东勐村】位于岩帅镇北部,东与黄果村接壤,南与联合村、岩帅村相连,西与新寨村相接,北与团结乡为邻。面积12.8平方千米,海拔高度1500—1800米。1978年辖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02人,有186户。2005年共有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农户218户、人口845人。
【新寨村】位于岩帅镇西北部,周边与岩帅村、东米村、团结村、中贺勐村、贺南村、班奈村、大贺勐村接壤,距镇政府驻地29千米。面积21935.1亩,海拔1100至1600米。1978年辖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60人,有213户。2005年共有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有266户1030人。
【新华村】位于岩帅镇东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25千米,东连岩丙村、西接建设村,南与澜沧县相邻。面积15.87平方千米,海拔高度1100米至1700米。1978年辖3个自然村,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30人,有126户。2005年全村辖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1个茶场,农户158户、684人。
【贺勐村】地处岩帅镇西部,距镇政府40千米,东与中贺勐村接壤,南与建设村相连,西与单甲乡拉勐村和勐省镇班奈村毗邻。最高海拔1540米,最低海拔830米。1978年辖6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960人,有587户。2005年辖17个村民生产小组和一个茶叶专业组及一个甘蔗基地,总人口2780人,616户。
【岩丙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南部11千米处,东与澜沧县安康乡小邦坝村接壤,南与澜沧县雪林乡永光村接壤。平均海拔1700米。1978年辖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70人,有193户。2005年辖有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有农户221户1063人。
【联合村】位于镇政府驻地东7千米处,东与澜沧县安康乡班坝村接壤,南与岩丙村相连,西与岩帅村毗邻,北与黄果村相邻。是典型的山区佤族聚居村。面积12.7平方千米,平均海拔为1600米。1978年辖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60人,有187户。2005年辖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人口247户1040人。
【贺南村】位于岩帅镇政府西部,西连新寨村、中贺勐村以及贺勐村,北接岩帅村,东南有建设村、新华村和岩丙村。海拔1343至1580米。1978年辖3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08人,有210户。2005年全村共有5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有407户农户、人口1639人。
【建设村】距镇政府所在地18千米,西连中贺勐村,北接贺南村,东有新华村,西南与澜沧县接壤。1978年辖7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88人,有378户。2005年全村共有9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有372户1374人。
【中贺勐村】与贺南村,北新寨村,贺勐村、建设村相连。面积11.8平方千米,海拔900米至1480米。1978年辖4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75人,有175户。2005年共有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其中有1个拉祜族村民小组,256户1082人。
勐省镇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东北部。东与岩帅镇接壤,南与单甲乡相连,西与糯良乡、勐来乡相邻,北与耿马县隔河相望,是沧源、耿马、双江三县交界中心地带。面积200平方千米。2008年末,共4064户、16774人(含机关单位271户2138人,不含国营勐省农场),其中农业人口14636人、3793户;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3%以上。辖勐省、回珠、满坎、芒阳、永壤、下班奈、和平、农克8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68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勐省村,距沧源县城60千米,距耿马县城28千米,距双江县城59千米。镇内属湖相沉积中切中山宽谷盆地地貌,平均海拨970米。主要河流有南碧河、拉勐河。属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类型,是沧源县的热区之一。沧(源)临(沧)公路过境。境内有保存三千年的古迹崖画8处。
【沿革】1945年设勐省镇,1954年建区,1969年属糯良公社,1971年析设勐省公社,1984年复置区,1988年置镇。1997年,面积184.2平方千米,人口1.5万,辖勐省、下班奈、和平、农克、回珠、满坎、芒阳、永让8个行政村。
【邮编】677408【2008年代码】530927103:~201勐省村 ~202回珠村 ~203满坎村 ~204芒阳村 ~205永壤村 ~206下班奈村 ~207和平村 ~208农克村【2006年代码】530927103:~201勐省村 ~202回珠村 ~203满坎村 ~204芒阳村 ~205永壤村 ~206下班奈村 ~207和平村 ~208农克村
【和平村】地处勐省镇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5千米,海拔980米。辖5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007年有农户664户、乡村人口2518人,其中农业人口2498人。
【永让村】地处勐省镇东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20千米。面积26000亩,海拔1750米。辖9个村民小组。2007年有农户429户、乡村人口1741人,其中农业人口1723人。
【芒阳村】地处勐省镇南边,距镇政府所在地10千米。东邻班奈村,南邻永让村,西邻糯良乡,北邻勐省镇。面积3万亩,海拔1250米。辖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2007年有农户562户、共2283人,其中农业人口2206人。
【农克村】距镇政府所在地10千米。面积29000亩,海拔1200-1500米。辖永大布办、永帅、永农克、永伟贡等4个村民小组。2007年有农户222户、共乡村874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为872人。
【回珠村】地处镇西面,距镇政府所在地17千米。东面邻满坎村,南面邻勐来乡,西面邻勐来乡,北面邻耿马县。面积37018亩,海拔1200-1600米。辖7个村民小组。2007年有农户335户、共乡村1368人,其中农业人口总数为1308人。
【下班奈村】距镇政府所在地15千米。面积17.33平方千米,海拔1300米。辖7个村民小组。2007年有农户370户、乡村人口1446人,其中农业人口1433人。
【勐省村】距镇政府驻地约1.5千米,平均海拔980米。辖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2007年有农户573户、人口1298人。
芒卡镇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西北部,地处东经99°02′37″至99°02′43″,北纬23°25′21″至23°25′34″。东与班洪乡相望,南与班老乡相连,北邻耿马县孟定镇,西与缅甸南邓特区接壤。面积275.268平方千米。2007年,总户数2557户、总人口13528人(含农场777人),其中农业人口12034人;少数民族人口12027人。辖芒岗、海牙、扣勐、南腊、莱片、白岩、湖广、焦山、南景9个行政村,80个自然村,81个村民小组。镇政府驻芒卡,海拔760米,距县城110千米。沧(源)勐(定)公路过境。中缅边界线长42.33千米。
【沿革】1945年属蛮库乡,1957年属班洪区,1969年属红五一公社,1971年设南腊公社,1984年改区,1988年设乡。1997年,面积275.8平方千米,人口1.2万,辖南腊、南景、海牙、湖广、焦山、白岩、莱片、芒岗、扣勐9个行政村。2002年,南腊乡撤乡设镇,并更名为芒卡镇。
【邮编】677403【2008年代码】530927104:~201芒岗村 ~202海牙村 ~203扣勐村 ~204南腊村 ~205莱片村 ~206白岩村 ~207湖广村 ~208焦山村 ~209南景村【2006年代码】530927104:~201芒岗村 ~202海牙村 ~203扣勐村 ~204南腊村 ~205莱片村 ~206白岩村 ~207湖广村 ~208焦山村 ~209南景村
【芒岗村】芒卡镇政府所在地。面积41.96平方千米,最低海拔(南汀河出口处)460米,最高海拔1500米。2007年,辖14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村,总户数442户、总人口2238人;少数民族人口1320人,占总人口的58.98%。
【莱片村】位于芒卡镇北部,面积19.37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000米。村委会驻地海拔800米,距镇政府驻地2.5千米。2007年,辖9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总户数287户、总人口1321人,全部为佤族。
【白岩村】位于芒卡镇中部,距镇政府驻地23千米,面积31.84平方千米,最高海拔2300米,最低海拔1300米。2007年,辖7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总户数171户、总人口811人;少数民族人口646人,占总人口的80%。
【焦山村】位于芒卡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31千米,面积16.11平方千米,最高海拔2345米,最低海拔1300米,平均海拔2000米。2007年,辖5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总户数152户、总人口706人;少数民族人口670人,占总人口的95%。
【湖广村】位于芒卡镇西南部,面积25.31平方千米,最高海拔湖广大山2302米,最低海拔1200米。村委会驻地海拔1670米,距镇政府驻地46千米。2007年,辖7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总户数181户、总人口908人;少数民族人口530人,占总人口的58%。
【南腊村】位于芒卡镇南部,面积33.5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600米。村委会驻地海拔1500米,距镇政府驻地35千米。2007年,辖9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总户数336户、总人口1607人;少数民族人口1540人,占总人口的95.8%。
【海牙村】位于芒卡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40千米。面积15.75平方千米,最高海拔1300米,最低海拔700米。2007年,辖10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总户数234户、总人口1050人;少数民族人口1042人,占总人口的99.2%。
【南景村】位于芒卡镇东部,东与耿马福荣乡隔河相望,南邻南腊村,西邻海牙村,北与扣勐村隔河相望。距镇政府驻地20千米。面积42.98平方千米,最高海拔1400米,最低海拔800米。2007年,辖9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总户数376户、总人口1736人;少数民族人口1730人,占总人口的99.8%。
【扣勐村】位于芒卡镇东北部,东邻耿马县,南与南景村、海牙村隔河相望。距镇政府驻地20千米。面积35.37平方千米,最高海拔1660米,最低海拔520米,平均海拔1200米。2007年,辖10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总户数378户、总人口1657人;少数民族人口1588人,占总人口的95%。
单甲乡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东南部,东经99°24′27″-99°3′18″、北纬23°05′06″-23°14′27″。西与糯良乡、北与勐省镇接壤,东北与岩帅镇相连,东南与澜沧县隔河相望,南与缅甸的昆马区达干落乡、大忙海乡接壤。面积203.7平方千米,人口2443户、10659人(2007年末),其中农业人口2302户、9729人。有佤、汉、拉祜三种民族,主体民族佤族占总人口98%,汉族占0.8%,拉祜族占1.2%。辖单甲、帕结、永改、安也、嘎多、永武6个行政村,36个自然村(含永董、海登茶山两个乡办企业),64个经济联合社(组)。乡政府驻永武村委会永董村,海拔1880米,距县城47千米。境内为山地,海拔1460-2469米之间。主要河流有拉勐河(主要经过永改、帕结、永武)、东丁河(主要经过嘎多、安也)等,属澜沧江三级支流。中缅边界线长26.6千米,有6条边境便民通道。
【沿革】单甲原属佤语dianjax一词的译音,与传说故事有关,具有“贫困之处,诅咒之源”之意,又据说因为很久以前那儿曾有好多好多的古茶树,所以又被译为“茶叶生长的地方”“茶叶的故乡”等。1956年成立单甲区工作委员会,1969年设向阳公社。1972年更名单甲公社,辖单甲、永武、怕结、永改、安也、嘎多6个大队。1984年改区,下辖各大队改名为乡。1988年改乡,原6个乡政府改为村公所。1997年,面积203.7平方千米,人口1万人,辖怕结、嘎多、单甲、永武、永改、安也6个行政村。1999年,6个村公所改为村委会。2004年,单甲乡政府驻地由单甲村委会单甲村迁至永武村委会永董村。
【邮编】677407【2008年代码】530927202:~201单甲村 ~202怕结村 ~203永改村 ~204安也村 ~205嘎多村 ~206永武村【2006年代码】530927202:~201单甲村 ~202帕结村 ~203永改村 ~204安也村 ~205嘎多村 ~206永武村
【单甲村】东与怕结村,东南与安也村,西南与嘎多村接壤,正西与糯良乡贺岭村和帕秋村相连,正北与永武村毗邻。地势较为陡峭,面积36.88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830米。村委会驻地海拔1860米,位于乡政府驻地附近。辖上寨、大寨、小寨、永星温、撒瓦、永色6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2007年末,总人口350户、1290人。
【嘎多村】北与单甲村、东与安也村、南与缅甸的昆马区达干落、在忙海秀接壤,西与勐懂镇芒摆村、糯良乡贺岭村相连。地势相对陡峭,面积4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640米。东丁河过境。村委会驻地海拔1580米,东北距乡政府31千米。辖刀里、东丁、上寨、下寨、九组、农播6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2007年末,总人口342户、1652人。
【安也村】东与澜沧县血林忙而村,南与缅甸下护俄接壤,北与单甲村、怕结村,西与嘎多村相连。面积36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620米。东丁河下游过境。东西有51.42千米的边防巡逻道横过。村委会驻地海拔1580米,西北距乡政府41千米。辖安也大寨、大护俄、小护俄、永别让、永西蚌、永免、永梅7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2007年末,总人口393户1665人。
【永改村】位于单甲乡东部,西南有安也村,西北有怕结村,东与雪林、北与岩帅新华隔河相望。就全乡而言,地势较为平缓,面积31.3847千米,平均海拔1800米。拉勐河上游、东丁河下游过境。村委会驻地海拔1580米,距乡政府42千米。辖永改大寨、永改下寨、永改新寨、永叠布龙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2007年末,总人口293户、1218人。
【怕结村】位于单甲乡北部,西与单甲村接壤,南与安也村、东南与永改村相连,东北与岩帅镇建设村隔河相望。地势陡峭,面积27.0296千米,平均海拔1800米。拉勐河上游过境。村委会驻地海拔1480米,距乡政府40千米。辖帕结大寨、帕结一组、帕结六组、海别4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2007年末总人口215户、845人。
【永武村】东与岩帅镇大贺勐村隔河相望,东南与帕结村接壤,西与单甲村、糯良乡怕秋村相连,北与勐省镇永让村毗邻。地势较为平缓,面积31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490米。拉勐河过境。村委会驻地海拔1480米,南距乡政府9千米。辖永武大寨、拉勐上寨、拉勐下寨、刀埂、上公岩、下公岩、永缅7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2007年末,总人口583户、2565人。有佤、汉、拉祜三种民族,其中汉族12户70人,拉祜族25户112人。
糯良乡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中部,东经99°9′、北纬23°4′。东北与勐省镇接壤,东南与单甲乡相连,南邻勐董镇,西接勐角乡,西南与缅甸大芒海接壤,国境线长(173—174界桩)3.5千米。面积140.352平方千米。2007年末,全乡实有3316户、13415人,其中农村3149户、12973人,机关167户、442人。以佤族为主,占96.8%。辖糯良、贺岭、南撒、帕秋、翁不老、班考、帕迫、坝尾8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65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永得坡,距县城28千米(直线13千米)。沧(源)临(沧)公路过境。
【沿革】1945年属勐省镇,1954年属勐省区,1969年设糯良公社,1984年建区,1988年改乡。1997年,面积140.4平方千米,人口1.3万,辖糯良、怕拍、班考、翁不老、怕秋、南撤、贺邻、坝尾8个行政村。
【邮编】677406【2008年代码】530927203:~201糯良村 ~202贺岭村 ~203南撒村 ~204怕秋村 ~205翁不老村 ~206班考村 ~207怕拍村 ~208坝尾村【2006年代码】530927203:~201糯良村 ~202贺岭村 ~203南撒村 ~204帕秋村 ~205翁不老村 ~206班考村 ~207帕迫村 ~208坝尾村
【贺岭村】北距乡政府所在地12千米,东南与缅甸接壤,边境线(173——174界桩)长3.5千米,东南与单甲乡、勐董镇接壤,北与糯良村相连,西面与坝尾、勐角立新寨交界。总面积35913.7亩。地形略属喀斯地貌。境内最高海拔2400米,平均海拔高度1720米。2007年末全村有254户1062人。
【怕秋村】西距乡政府驻地13千米,距国道公路214线5千米,东南与单甲乡接壤,东北角与勐省镇接壤,西南面连接南撒、翁不老两村。总面积23001亩。境内高山与河谷相间,山坡面积比重大,最高海拔1750米,平均高度1480米。2007年末,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407户、1716人口。
【糯良村】位于乡政府所在地以南1千米,东南与贺岭村接壤,东北与南撒村接壤,西面与坝尾村相连。总面积8258.5亩。平均海拔1700米之间。2007年末,有农户468户、人口1869人。
【南撒村】位于糯良乡中部,距乡政府所在地5千米,国道公路214线横穿村民居住区,东与翁不老村、怕秋村接壤,北连接班考村,南连接糯良村,西与勐来乡交界。总面积19550.2亩。最高海拔1850米,平均海拔高度1760米。2007年末,全村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361户1623人。
【班考村】南距乡政府12千米(国道路214线),东北与怕迫村和勐省镇交界,西北与勐来乡接壤,南面与翁不老、南撒两村相连。总面积36815.5亩。境内为喀斯特地貌,最高海拔2000米,平均海拔高度1960米。2007年末,全村有17个村民小组,646户2565人。
【怕迫村】南距乡政府驻地17千米,东北与勐省镇接壤,南与班考村相连。总面积23397.8亩。境内为喀斯特地貌,最高海拔1960米,平均海拔高度1860米。2007年末,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284户1082人。
【翁不老村】位于糯良乡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9千米左右,距国道214线3.7千米,东北与勐省镇接壤,东南与怕秋村和南撒村相连,西北连接班考村。总面积12.29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600米之间。2007年末,全村3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有360户、人口1554人。
【坝尾村】东距乡政府9千米,东连接糯良村,西南与勐角乡交界,北面与勐来接壤。总面积17897.6亩。境内最高海拔1720米(忙育寨),最低海拔1220米(村委会驻地)。2007年末全村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有307户1269人口。
勐来乡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中部。面积188平方千米,人口1.41万人(2006年)。是一个以佤族为主体,傣、彝、拉祜等民族杂居的乡,其中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辖民良、永安、丁来、拱弄、英格、班列、勐来、公撒、曼来9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74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勐来,距县城17千米。
沧(源)勐(省)、临沧公路由此经过。境内有发育较好的岩溶地貌,溶洞与峰林较多,植被丰茂,景色秀丽。有保存三千年的古迹崖画,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沿革】1973年从糯良公社析设勐来公社,1984年设区,1988年改乡。1997年,面积188.1平方千米,人口1.3万,辖勐来、班列、英格、民良、曼来、公撤、永安、拱弄、丁来9个行政村。
【邮编】677405【2008年代码】530927204:~201民良村 ~202永安村 ~203丁来村 ~204拱弄村 ~205英格村 ~206班列村 ~207勐来村 ~208公撒村 ~209曼来村【2006年代码】530927204:~201民良村 ~202永安村 ~203丁来村 ~204拱弄村 ~205英格村 ~206班列村 ~207勐来村 ~208公撒村 ~209曼来村
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中部,跨东经99°05′至99°18′,北纬23°10′至23°19′之间,东接糯良乡,西与班洪乡接壤,南邻勐董镇,北连勐来乡。面积216.75平方千米,3267户、13450人(2007年),其中农村人口2876户、12416人。有傣、彝、拉祜、佤等12个少数民族,其中傣族3224人,彝族1093人,拉祜族915人,佤族7883人,汉族486人。辖勐角、莲花塘、控角、翁丁、勐卡、芒公、糯掌、控井、勐甘9个行政村,51个自然村,60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勐角街,距县城15千米。
地势南北高,东西低,有翁黑山、控角山、芒告大山、科弄山、勐卡山等山脉。最高海拔2600米,最低海拔680米。全乡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气候受印度洋暖湿气候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具有气候温和,光热条件略显不足的特点。年均降雨量1763.5毫米,常年日照数为1900.5小时。沧(源)孟(定)公路过境。景点有立新溶洞。翁丁佤族村保留着古老民族传统。
【沿革】勐角是傣语地名,意即人类最先开创家业的地方(坝子)。元、明属耿马土司辖地;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勐角土司罕荣高受封“世袭土千总”,隶属镇边厅。1945年设勐角镇,隶属沧源设治局。1950年成立勐角区政府。1953年建立中共勐角区委员会。1968年成立革委会;1969年改名为红忠公社;1984年改为勐角区公所;1988年2月设立勐角傣族彝族拉祜族乡。1997年,面积216.7平方千米,人口1.3万,辖勐角、勐甘、控井、翁丁、糯掌、芒公、勐卡、莲花塘、控角9个行政村。
【邮编】677401【2008年代码】530927205:~201勐角村 ~202莲花塘村 ~203控角村 ~204翁丁村 ~205勐卡村 ~206芒公村 ~207糯掌村 ~208控井村 ~209勐甘村【2006年代码】530927205:~201勐角村 ~202莲花塘村 ~203控角村 ~204翁丁村 ~205勐卡村 ~206芒公村 ~207糯掌村 ~208控井村 ~209勐甘村
【糯掌村】地处勐角乡西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9千米。东邻勐角乡,南邻控井村,西邻芒公村,北邻控角村。面积4.3平方千米,海拔1636米。辖班开、科弄等7个村民小组。2007年有农户245户、乡村人口975人,其中农业人口975人。
【控井村】地处勐角乡东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2千米。东邻糯良乡,南邻勐懂镇,西邻班洪乡,北邻勐来乡。面积6.97平方千米,海拔1227米。辖控井一社、控井二社等7个村民小组。2007年有农户319户、乡村人口1238人,其中农业人口1238人。
【莲花塘村】地处勐角乡东边,距乡政府所在地3千米。东邻糯良乡,南邻勐甘村,西邻勐角村,北邻勐来。面积7平方千米,海拔1225米。辖糯恩、允纳、贺允等9个村民小组。2006年有农户486户、乡村人口2074人,其中农业人口2074人。
【勐角村】地处勐角乡中心。东邻莲花塘,南邻控井村,西邻糯掌村,北邻控角村。面积9平方千米,海拔1250米。辖贺苦、老街等9个村民小组。2007年有农户535户、乡村人口2095人,其中农业人口2095人。
【控角村】地处勐角乡西北边,距乡政府所在地2.5千米。东邻莲花塘,南邻勐来,西邻翁丁,北邻勐角村。面积3平方千米,海拔1450米。辖洞康、老寨、等4个村民小组。2007年有农户185户、乡村人口774人,其中农业人口7714人。
【勐卡村】东南距乡政府驻地34千米。最高海拔1530米,最低海拔1150米,面积28.86平方千米,境内大多为高山峡谷。辖5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2003年,有200户、1190人。勐卡新寨(一、二、三组)共有94户、634人。
【翁丁村】翁丁是佤语地名,翁为水,丁为接。翁丁,意为连接之水。该地有几条小河相互连接,而以此得名。位于沧源县城西北面,距县城32千米。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地势东高西低,最高海拔2124米,最低海拔800米,境内大多数为高山峡谷。辖有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2003年有238户、1094人。翁丁大寨(一、二、三、四组)共有113户、543人。
【芒公村】东南距乡政府驻地40千米。境内大多为高山峡谷,地势西高东低,最高海拔2211米,最低海拔1584米,村内绝大多数面积属山地荒坡。面积33.8平方千米。辖6个自然村寨,7个村民小组。2003年全村317户、1603人。芒公大寨(一、二组)共有74户、407人。
【勐甘村】地处勐角乡东南部,距县城7千米,距乡政府所在地8千米。面积19237.5亩,最高海拔1420米,最低海拔1140米。辖4个自然村,5个村民小组。2008年有371户、农户1414人,以佤族和拉祜族为主体。
班洪乡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西部,西南与缅甸佤邦接壤。面积332.74平方千米,总户数2119户、总人口9414人(2007年),其中农业人口2023户、9034人。佤族人口9057人,占总人口的91%,汉族人口占4%,傣族人口占4%,其它民族占1%。辖班洪、芒库、公坎、富公、班莫、南板6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61个村民小组。乡政府驻班洪,距县城50千米。境内最高海拔2605米,最低海拔560米,属切山中河谷地貌,立体气候明显。沧(源)孟(定)公路过境,中缅边界线长6.48千米。
【沿革】1957年设班洪区,1969年设红五一公社,1971年改班洪公社,1984年复置班洪区,1988年改乡。1997年,面积332.8平方千米,人口1万,辖班洪、班莫、南板、芒库、公坎、富公6个行政村。
【邮编】677402【2008年代码】530927206:~201班洪村 ~202芒库村 ~203公坎村 ~204富公村 ~205班莫村 ~206南板村【2006年代码】530927206:~201班洪村 ~202芒库村 ~203公坎村 ~204富公村 ~205班莫村 ~206南板村
班老乡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西部。面积172平方千米,人口0.82万人(2006年)。辖上班老、班搞、怕浪、营盘、新寨、下班老6个行政村。乡政府驻上班老,距县城33千米。
【沿革】1941年英国当局胁迫国民党政府用“外交换文”方式制定了所谓“1941年线”,把班老地区划在境外,1960年中国政府和缅甸政府鉴定了《中缅边界协议书》,班老地区又回归中国。1961年成立班老区工作委员会,1969年设五一六公社,1974年改名班老公社,1984年复置区,1988年改乡。1997年,面积172.3平方千米,人口0.7万人,辖上班老、下班老、班老新寨、营盘、怕壤、班高6个行政村。
【邮编】677404【2008年代码】530927207:~201上班老村 ~202下班老村 ~203新寨村 ~204营盘村 ~205班搞村 ~206帕浪村【2006年代码】530927207:~201上班老村 ~202班搞村 ~203怕浪村 ~204营盘村 ~205新寨村 ~206下班老村
勐省农场地处勐省镇。农场现有土地面积2.8万亩,总人口5850人,从业人员1673人。【沿革】1958年3月16日建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四军512名转业军官所创建。【邮编】677408【2006年代码】530927401:~301勐省农场场部 ~302农业公司 ~303茶叶公司 ~304水泥厂
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沧源片区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东经98°57′32″至99°26′00″,北纬23°06′45″至23°40′08″。保护区总面积27649.5公顷。涉及勐董镇、勐来乡、勐角乡、班洪乡、班老乡5个乡(镇),25个行政村,6.5万多人口。其中居住着佤族、傣族、拉祜、布朗、景颇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32649人。目前沧源片区有宜林荒山面积大约2000多亩,面积最大的在700亩左右,最小的在50亩左右。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沧源管理局下设班洪、芒库、法宝、南板、营盘、班老、班莫、翁丁、勐角、勐来、刀懂、芒公12个基层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