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代码]530829 [区号]0879 [拼音]Xīméng Wǎzú Zìzhìxiàn
[邮政编码]665700 [英文]Ximeng Wazu Autonomous County
位置面积 西盟佤族自治县是普洱市辖县。位于云南省和普洱市西南部。地处东经99°18′-99°43′、北纬22°25′-22°57′之间。东、东北、东南环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南与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接壤,西、西北与缅甸毗邻。全县总面积1258.95平方千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8.56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47万人,女性人口4.09万人;城镇人口3.48万人,城镇化率为40.65%。有佤族、拉祜族、傣族等少数民族。
政区划分 全县辖5个镇、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勐梭镇、勐卡镇、翁嘎科镇、中课镇、新厂镇、力所拉祜族乡、岳宋乡。县政府驻勐梭镇。
名胜古迹 清代三佛祖佛教建筑遗址,南规傣族小乘佛教缅寺
地名由来 县因区得名。—说县在西盟山区,故名。
历史沿革 西盟佤族自治县辖境原属澜沧县,1965年以澜沧的西盟区设今县。秦朝属西南夷地。西汉为哀牢地;东汉、三国蜀汉属益州永昌郡;两晋南北朝属宁州永昌郡。隋属濮部。唐南诏时为银生节度地。宋大理国时为永昌府倮黑部地。元至元十三年(1276)属镇康路,泰定三年(1326)改属木连路,天历元年(1328)改属顺宁路。明永乐四年(1406),设孟琏长官司,隶云南都司。清顺治十七年(1660),猛琏长官司改属永昌军民府,康熙四十八年(1709)改置猛连宣抚司,属迤西道永昌府;乾隆二十九年(1764)改属迤西道顺宁府,光绪二十年(1894)改属镇边直隶厅(今澜沧),隶迤南道。
民国二年(1913)4月,镇边直隶厅改为镇边县,隶滇南道。民国3年(1914)1月,因与贵州省镇边同名,乃以其地滨于澜沧江而易名为澜沧县;同年6月,滇南道更名为普洱道,澜沧县属普洱道。民国18年(1929)11月,废普洱道,设立云南省第二殖边督办公署,澜沧县属之。民国21年(1932)4月,澜沧县属第12政务视察区;民国23年(1934)4月,属第16政务视察区;民国24年(1935)8月,属第6政务视察区;民国27年(1938),今西盟地属澜沧县治内西盟乡,同年9月,澜沧县属第9政务视察区;民国28年(1939)第二殖办督办公署裁撤;民国30年(1941)6月15日,澜沧县属云南省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1年(1942)7月,属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5年(1946)10月,属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2月1日,澜沧县全境解放。西盟区属于澜沧县管辖,为澜沧县第七区。1950年,西盟属宁洱专区澜沧县。1951年4月2日,政务院批准:将宁洱专区更名为普洱专区,西盟属属普洱专区澜沧县。1953年3月28日,政务院批准:普洱专区更名为思茅专区,澜沧县属之。1953年4月7日,撤销澜沧县,设立澜沧拉祜族自治区(县级),隶属思茅专区。1955年1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思茅专区澜沧县的建制,将其原辖的西盟山区暂时委托澜沧拉祜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
1956年6月,从澜沧县划出,成立自治县筹备委员会。1956年10月:云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设立西盟县,以澜沧县西盟区为其行政区域。在西盟县未成立前,西盟山区由思茅专区直接领导。1963年9月14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35次会议决定:设立西盟佤族自治县。以西盟地区为西盟佤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原西盟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所辖各区委、区政府为西盟佤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派出结构。1965年3月3日-5日,正式成立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属思茅专区。
1967年3月,西盟佤族自治县实行军事管制,西盟佤族自治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履行县委县政府和各级党、政领导职能。1968年9月1日,经中共第十三军党委批准,西盟佤族自治县革命委员会(简称“县革委会”)成立。1970年,思茅专区改为思茅地区,西盟县属思茅地区。1971年5月3日-8日,恢复中共西盟县委,县委会和县革委会合署办公。1980年12日19日-23日,恢复县人民政府。1995年1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函53号)批复: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由西盟镇迁至勐梭乡。2003年10月30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13号):撤销思茅地区,设立地级思茅市,西盟县属地级思茅市。2007年,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澜沧县属地级普洱市。
1949年4月,中共西盟区人民政府在今澜沧县拉巴乡芒东村小拉巴成立。管辖芒东、音同、大平掌、西盟4个村寨和佤族部落。1952年7月,经中共澜沧县工委批准,成立中共西盟区委,区址设在今澜沧县芒东村小拉巴。辖西盟、大平掌、芒东、营盘、音同、勐梭六个村。1953年3月,经澜沧边工委批准,成立中共西盟佤族区域自治县(相当于县)临时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共西盟临时工委)。隶属于澜沧边工委,负责领导西盟工作。
1956年8月,中共西盟工委和县筹委把勐梭区的里拉乡划分为里拉、秧洛两个乡。翁嘎科区多龙乡与该区英腊乡合并。1956年11月,增设新厂区,即:西盟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辖马散、力所、岳宋、中课、勐梭、翁嘎科、新厂七个区。
1957年10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所辖的里拉、勐梭、扒嘎等26个村寨划归西盟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管辖区域。10月,西盟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设立7个区委会,即:莫窝区委会、力所区委会、翁嘎科区委会、勐梭区委会、中课区委会、新厂区委会、岳宋区委会。区委会为西盟工委派出机构。与此同时,相应划分成7个区,设立区人民政府,为自治县筹委派出机构。
1959年10月,经云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西盟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设立34个乡级政权机构。1960年,根据1941年中英(缅)两国政府签署换文的“一九四一年线”,将中缅未定界地区的永别列、山通、岩城三个地区划为缅甸国土,中缅边界西盟段正式划定。1964年7月1日,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西盟佤族自治县总人口41298人。
1965年8月,云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西盟佤族自治县设立西盟镇(区级)。辖西盟上、下寨和4个居民委员会。1969年3月-4月,西盟县革命委员会把全县各区改称公社,乡改称大队。以此同时,成立公社、大队革委会。原区级西盟镇降格为乡级大队。
1972年7月-10月,报经中共思茅地委批准,西盟佤族自治县相继恢复7个党的公社委员会,即:莫窝公社党委、力所公社党委、翁嘎科公社党委、勐梭公社党委、中课公社党委、新厂公社党委、岳宋公社党委。1978年,调整生产队规模,全县231个生产队扩编成361个生产队。
1980年12月初,原各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称公社管理委员会,同时恢复原地址名称,即:东方红、忠东、卫东、红旗、前哨、庆九大、向阳恢复为原来的中课、勐梭、翁嘎科、岳宋、新厂、莫窝、力所;1969年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后冠称的生产大队、生产队名称皆恢复了原来的名称。
1982年7月,西盟佤族自治县开展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64784人,其中男32439人,女32345人。1983年12月-1984年初,西盟佤族自治县农村机构改革。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区公所,生产大队改称乡(办事处)。全县7个公社33个生产大队改为7区1镇,35个乡和1个乡级办事处。
1984年2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1982年12月批准,西盟佤族自治县县城所在地正式设立西盟镇党委、镇政府(区级镇)。原西盟大队改称西盟村办事处。2月10日-3月31日,西盟佤族自治县进行农村体制改革。实行政社分开,设区建乡。把全县7个公社,33个大队改为7个区,35个乡(新建3个乡),1个镇。恢复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设立乡(镇)人民政府。
1995年1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函[1995]53号文件批准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由西盟镇迁移至勐梭乡(新县城建设于1996年10月动工,2000年3月5日完成搬迁)。1996年,西盟佤族自治县辖1个镇、7个乡:西盟镇、新厂乡、中课乡、岳宋乡、力所拉祜族乡、勐梭乡、翁嘎科乡、莫窝乡。县政府驻西盟镇。
1999年12月,勐梭乡撤乡设镇。至此,西盟佤族自治县辖2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勐梭镇、西盟镇、莫窝乡、新厂乡、中课乡、翁嘎科乡、岳宋乡、力所拉祜族乡。
2006年,撤销西盟镇和莫窝乡,设立勐卡镇,新设立的勐卡镇管辖原西盟镇和莫窝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镇政府驻原西盟镇政府驻地。调整后,全县辖2个镇、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勐梭镇、勐卡镇、翁嘎科乡、力所拉祜族乡、岳宋乡、新厂乡、中课乡。共有2个居委会、36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勐梭镇。
2012年12月21日,云南省政府(云政复〔2012〕82号)批复同意西盟县撤销中课乡、新厂乡、翁嘎科乡,设立中课镇、新厂镇、翁嘎科镇(2013年12月18-19日分别挂牌成立)。调整后,全县辖5个镇、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勐梭镇、勐卡镇、翁嘎科镇、中课镇、新厂镇、力所拉祜族乡、岳宋乡。
历年人口(部分)
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8.56万人,比上年减少0.14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47万人,女性人口4.09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2.22%、47.78%。城镇人口3.48万人,城镇化率为40.65%。
2022年末,全县常住人口8.70万人,比上年减少0.23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70万人,女性人口4.00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4.02%、45.98%。城镇人口3.46万人,城镇化率为39.81%。
2021年末,全县常住人口8.93万人,比上年增加0.20万人,增长2.3%。其中,男性人口4.73万人,女性人口4.2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2.97%、47.03%。城镇人口3.47万人,乡村人口5.46万人,城镇化率为38.82%。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西盟佤族自治县常住人口8729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79280人,占总人口的90.82%;城镇人口33490人,占总人口的38.36%。人口分布:勐梭镇23995人,勐卡镇14096人,中课镇10187人,新厂镇11664人,翁嘎科镇9947人,力所拉祜族乡10390人,岳宋乡7012人。
2019年末,全县常住人口96602人。其中:男性52008人,占总人口的53.84%;女性人口44594人,占总人口的46.16%。全县农业人口77690人,占总人口的80.42%;非农业人口18912人,占总人口的19.58%。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西盟佤族自治县常住人口91335人,其中:勐梭镇21307人,勐卡镇17054人,翁嘎科乡10994人,力所拉祜族乡11899人,岳宋乡7351人,中课乡10941人,新厂乡11789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西盟佤族自治县常住人口86598人,其中:勐梭镇18594人,西盟镇5533人,翁嘎科乡9840人,力所拉祜族乡11092人,岳宋乡6773人,莫窝乡12493人,新厂乡11567人,中课乡1070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