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区划代码]530523 [邮编]678300 [区号]0875 [拼音]Lónglíng xiàn [英文]Longling County
位置面积 龙陵县是保山市辖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四周分别与施甸县、永德县、镇康县、缅甸联邦共和国、芒市、梁河县、腾冲市、保山市隆阳区相接壤。全县总面积2793平方千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
人口民族 全县户籍人口30.58万人,常住人口26.72万人(2023年末)。有汉、彝、傣、回、白、傈僳、阿昌、景颇、布依等民族。
政区划分 龙陵县辖5个镇、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镇安镇、勐糯镇、龙山镇、腊勐镇、象达镇、龙江乡、碧寨乡、龙新乡、平达乡、木城彝族傈僳族乡。县政府驻龙山镇龙山路133号。
名胜古迹 松山战役旧址、滇缅公路惠通桥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名由来 龙陵古称“勐弄”、“黑水陇”(土著民族语)。勐弄系傣语,意为陵墓区。民国《龙陵县志》记载,改勐弄为龙陵约在清朝初年,以山脉水势为据,龙陵“自雪山(高黎贡山北面)起,至高黎贡山,高峰插天,直出云表。左怒江,右龙江,由磨盘山(古城山)、五峰山……达摩山,左旋黄草坝,横结为龙陵”。据此,取龙川江之“龙”和高黎贡山南脉山峦陵岗绵亘之“陵”,故称龙陵。一说为龙陵为傣语意译,并引申为皇帝墓或龙脉大地。
历史沿革 明嘉靖九年(1522)为保山县地。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龙陵厅,1913年改龙陵县。
龙陵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息繁衍(烧炭田坡、豆地坪、三江口、船口坝、大花石、马鞍山等遗址证明)。先秦时期,龙陵属“濮”部(即哀牢族)。汉初(公元前206)至元始四年(公元4年),“越”人西移境内,以龙川江一带为“百越”部落,境内属哀牢国地。东汉永平十二年(69),置哀牢县,境内属永昌郡。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诸葛亮平定南中,析益州郡置建宁郡和永昌郡,境内隶属永昌郡。隋、唐时期,哀牢族东移,在古城寺设诸葛亮城,龙陵属南诏国永昌节度。宋代,大理国在怒江以西设(车文)化府,龙陵属(车文)化府管辖。元代,龙陵属云南省柔远路,设勤弄司,属大理金齿宣抚司管辖。
明洪武十五年(1382),明军克复金齿,在潞江坝设长官司(在边境设“土慰”,龙陵属金齿慰)。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在龙陵的勐淋(今镇安)设守御所。明万历十三年(1585),改镇安守御所为守御千户所,辖18土舍,龙陵境域四至为:东至由旺250里与保山交界,南至街坡160里与芒市长官司交界,西至蛮连270里与腾越(今腾冲)交界,北至荡习河180里与上江十五喧交界。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勐弄为龙陵,置龙陵、镇安、龙江、归顺4乡约。雍正元年(1723),将勤糯杨土舍划归施甸长官司管辖,区域为大寨、田坡、沟心寨、杞木林、大田坝。乾隆三十五年(1770)元月,始建龙陵厅,厅除辖原设4乡约外,把潞江、芒市、遮放3土司划归龙陵厅管辖,新设11伙头,并设龙陵营。嘉庆二十一年(1816)将施甸长官司管辖的勐糯划归龙陵厅,龙陵厅在勐糯设伙头。光绪二十四年(1898),中央勘界,将木邦宣抚司所辖勐板土千总划归龙陵厅管辖。光绪二十五年(1899),勐板土千总划归龙陵厅管辖,龙陵厅下设4乡约、11伙头、3土司、1千总。
民国初期,废乡约(伙头)制,实行村、甲制。民国2年(1913)改厅建龙陵县。7月,改设县知事。设警察区长1员,巡检改为县佐。设潞江县佐1员。原芒市、遮放、动板设弹压委员改为行政委员,分驻勐戛、芒市、遮放。土司及土千总仍世袭其职。民国19年(1930)改村、甲制为区、乡(镇),龙陵下设8区、59乡(镇)。民国21年(1932)龙陵县管辖的芒市、遮放、勐板3土司划出置设治局,龙陵县总面积为3540平方千米,境域四至为:东至莽林寨、长安街250里处与保山县分界,南至等谷、怒江250里处与镇康、缅甸分界,西至遮冒、后库250里与梁河、腾冲分界,北至高黎贡山分水岭与保山、腾冲分界。民国25年(1936),龙陵县废区改乡(镇)、保、甲制,龙陵县设3镇5乡、82保、890甲,龙山镇辖14保、镇安镇辖10保、象达镇辖6保、平达乡辖15保、龙江乡辖6保、潞江乡辖15保、自强乡辖7保(民国35前叫归顺乡),凤岭乡(今邦迈)辖8保。民国31年,龙陵县归属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民国37年(1948)改由第十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
1949年11月11日,龙陵解放,在镇安(一说为象达)成立龙陵县临时人民政府,同年12月27日临时人民政府迁往龙陵。1950年3月龙陵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废除原乡(镇)、保、甲制,实行区、乡制,属保山专员公署管辖,下设四个区。第一区驻镇安、第二区驻龙山、第三区驻象达、第四区驻潞江坝,四个区共置27个乡镇人民政府。1952年划为67个乡镇。1952年12月,龙陵县的后库乡划归腾冲县,面积5平方千米,腾冲县的汉弄村划归龙陵县,面积5平方千米,龙陵县的龙洞乡、思腊乡、等子乡划归保山县,面积110平方千米。
1956年4月龙陵县改由德宏州管辖,同年12月改龙陵县人民政府为龙陵县人民委员会。1958年1月将龙陵所辖的潞江坝(第四区)13个乡划归保山县,面积630平方千米。1952~1958年龙陵县所辖区、乡和保山县、腾冲县作了大量的调整。划出给两县的总面积为745平方千米,划入本县的总面积为85平方千米。调整后龙陵县东西最大横距为64千米,南北最大纵距为78千米,境域四至以东、南、西、北为序,分别与施甸、永德、镇康、缅甸、潞西、梁河、腾冲、保山相接,总面积为2884平方千米。
1958年9月,龙陵县将区改设8个公社(龙山、先锋、勐冒、镇安、龙江、碧寨、象达、平达)。1959年10月,将8个公社调整为12个公社(龙山、勐冒、天宁、先锋、镇安、碧寨、腊勐、回欢、象达、平达、安定、龙江),公社下辖85个管理区。1961年3月,将12个公社调整为28个公社(镇安、八〇八、回欢、户帕、勐柳、龙江、勐外坝、腊勐、白泥塘、碧寨、龙山、那乃、先锋、勐冒、蚌渺、绕廊、天宁、大厂、象达、赧洒、朝阳、勐蚌、平达、勐兴、安乐、安庆、安平、安定),公社下辖229个大队,并设了主管边疆工作的象达区。1962年12月,龙陵县将28个公社调整为8个区(龙山、镇安、腊勐、龙江、勐冒、象达、平达、安定),区下设90个公社。
1963年8月,龙陵县复归保山专员公署管辖。1966年5月,龙山首先改为红旗公社,划出河头成立河头区。1968年10月,龙陵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各区相继成立区革命委员会。1969年5月,撤区改公社和城关镇,共9个公社和1个城关镇,即:前哨公社(安定)、前进公社(平达)、向阳公社(象达)、红卫公社(勐冒)、东升公社(腊勐)、东方红公社(镇安)、立新公社(龙江)、先锋公社(河头)、红旗公社(龙山)。城关镇未改名,公社下设101个大队。1969年6月将平达公社调整为勐兴、平达两公社。1972年6月将镇安公社革命委员会调整为邦迈、镇安两公社革命委员会。1976年受地震影响,勐冒公社革命委员会由廖家寨迁往龙新。
1980年9月撤销县革命委员会,恢复县人民政府。1983年2月勐兴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勐糯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3月,将邦迈、镇安合并为镇安区。1984年4月龙山公社,城关镇合置为龙山镇。1984年4月,龙陵县将14个公社改为10个区和1个镇,区镇下设121个乡(镇、办事处)。1987年撤区建乡,1987年12月碧寨从腊勐分出成立碧寨乡。1988年4月龙陵县将镇安乡改为镇安镇。
1990年,全县辖2个镇、10个乡:龙山镇、镇安镇、河头乡、腊勐乡、龙江乡、龙新乡、象达乡、平达乡、勐糯乡、天宁乡、碧寨乡、木城彝族傈僳族乡。乡镇下辖121个村(办事处)。
2001年10月1日,勐糯乡撤乡设镇。2001年末,全县辖3个镇、9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龙山镇、镇安镇、勐糯镇、河头乡、龙江乡、腊勐乡、碧寨乡、天宁乡、龙新乡、象达乡、平达乡、木城彝族傈僳族乡。共有117个行政村、4个社区(龙山社区、龙华社区、白塔社区、赧场社区),1642个农业生产合作社。
2003年末,全县辖3个镇、9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龙山镇、镇安镇、勐糯镇、河头乡、龙江乡、腊勐乡、碧寨乡、天宁乡、龙新乡、象达乡、平达乡、木城彝族傈僳族乡。共计121个村(含4个居民委员会),1637个村民小组、8个居民小组。
2005年3月30日,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销河头乡,并入龙山镇,镇政府驻原龙山镇政府驻地;撤销天宁乡,将原天宁乡管辖的天宁、坡头和半坡3个行政村划归龙新乡管辖,将三家村和新林2个行政村划归碧寨乡管辖。
2006年2月20日,省政府批复同意将龙新乡的天宁、坡头、半坡3个行政村划归碧寨乡管辖。至此,全县辖3个镇、7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龙山镇、镇安镇、勐糯镇、腊勐乡、龙新乡、象达乡、平达乡、龙江乡、碧寨乡、木城彝族傈僳族乡。共有116个行政村、5个社区,1637个村(居)民小组。
2015年12月24日,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销腊勐乡、象达乡,设立腊勐镇、象达镇。
历年人口(部分)
2023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305826人,比上年减少21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0333人,比上年增加120人。在总人口中,男性162216人,女性143610人。全县常住总人口26.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2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9.48万人,城镇人口7.2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27.1%。
2022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306037人,比上年增加5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0213人,比上年增加156人。在总人口中,男性162333人,女性143704人。全县常住总人口26.6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4万人。其中,乡村人口19.7万人,城镇人口6.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25.94%。
2021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305986人,比上年增加21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0057人,比上年增加207人。在总人口中,男性162259人,女性143727人。全县常住总人口27.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2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0.16万人,城镇人口6.84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25.32%。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龙陵县常住人口272769人,其中:龙山镇65192人,镇安镇37729人,勐糯镇18168人,腊勐镇17482人,象达镇31598人,龙江乡24685人,碧寨乡18904人,龙新乡27836人,平达乡23465人,木城彝族傈僳族乡7710人。
2019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305244人,其中,城镇人口137502人,乡村人口167742人。少数民族人口19641人。各乡镇户籍人口:镇安镇44728人,勐糯镇19360人,龙山镇53740人,腊勐镇22002人,象达镇38590人,龙江乡31560人,碧寨乡22615人,龙新乡33764人,平达乡29420人,木城彝族傈僳族乡9465人。
2018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304662人,其中,城镇人口119793人,乡村人口184869人。少数民族人口19389人。
2015年末,全县总人口297522人。2016年末,全县总人口300159人。2017年末,全县总人口302780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龙陵县常住人口277319人,其中:龙山镇54140人,镇安镇40162人,勐糯镇18627人,龙江乡28116人,腊勐乡20201人,碧寨乡20289人,龙新乡29764人,象达乡33829人,平达乡23983人,木城彝族傈僳族乡8208人。
2005年,全县人口总人口27.3万。其中:农业人口24.9万人,占总人口的91.1%;非农业人口2.4万人,占总人口的8.6%;少数民族人口1.4万人,占总人口的5%。
2003年末,全县共有64096户269097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1.26%,少数民族人口占5.04%。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龙陵县常住人口260097人,其中:龙山镇28833人,镇安镇39569人,河头乡14205人,龙江乡27099人,腊勐乡19875人,碧寨乡11382人,天宁乡8818人,龙新乡28287人,象达乡32697人,平达乡24943人,勐糯乡16355人,木城彝族傈僳族乡80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