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县

[行政区划代码]530522 [邮编]679100 [区号]0875 [拼音]Téngchōng xiàn [英文]Tengchong County

位置面积 腾冲县是保山市辖县。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东经98°05′~98°46′,北纬24°38′~25°52′。东邻保山市隆阳区,南接龙陵县,西南与梁河县、盈江县相连,东北与泸水县接壤,北、西北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148.075千米。东西最大地理横距69千米,南北最大地理纵距137千米,全县总面积5845平方千米。

政区划分 全县辖11个镇、7个乡:腾越镇、固东镇、滇滩镇、猴桥镇、和顺镇、界头镇、曲石镇、明光镇、中和镇、芒棒镇、荷花镇、马站乡、北海乡、清水乡、五合乡、新华乡、蒲川乡、团田乡。县政府驻腾越镇。

名胜古迹 腾冲地热火山风景名胜区(国家级,1994),国民党将士抗战纪念陵园、艾思奇纪念馆等

地名由来 元置腾冲府。据《徐霞客游记》:“以地多藤,元名藤州。”“冲”,意为滇西户门,是通往印缅交通要冲。

历史沿革 明为腾越州,清改腾越州厅,1913年改腾冲县。2015年撤县设市。(>>腾冲市历史沿革)

腾冲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干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秦时为雟唐部族活动区域。西汉,武帝置益州郡,统不韦等24县,腾冲在不韦西,为滇越国(又称乘象国)。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腾冲地域有乘象国,名滇越。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哀牢地置雟唐、不韦2县。东汉建武二十七年(51)。哀牢王贤栗率种人2270户,17659人诣越雟太守郑鸿降,求“内属”。东汉永平十二年(69),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种人“内属”。明帝显宗以其地置哀牢(含今德宏州、腾冲、龙陵县)、博南2县,划益州郡西部都尉所领6县(不韦、雟唐、叶榆、邪龙、云南、比苏)合为永昌郡。蜀建兴三年(225)三月,诸葛武侯南征益州、永昌、牂牁、越雟四郡,皆平。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分建宁、永昌郡为云南郡,分建宁、牂牁为兴古郡。晋泰始六年(270),武帝分益州之南中四郡置宁州。翌年,分益州之建宁、兴古、云南、交州、永昌郡合为宁州。

隋属益州濮部(又记朴子部族)。唐南诏赞普钟元年(752),阁逻凤改国号南诏,置永昌节度。腾冲为越赕地,属永昌节度。大理段氏前期(938~1093),置(车文)化府;大理段氏后期(1096~1253)设藤充府,治所越赕(藤充城)。元宪宗三年(1253)设腾冲府,隶大理路。至元十一年(1274)改藤越州,置藤越县。至元十四年(1277)改腾冲府,置顺江州和腾越、越甸、古勇3县。至元二十五年(1288)罢顺江州和腾越、越甸、古勇3县,仍设腾冲府,隶大理路。至正十五年(1355)八月,设腾冲平缅宣慰使司(又名腾冲征缅招讨使司)。

明代,地方行政实行军政合一的屯甸制。明洪武十五年(1382)三月,设腾冲府,隶云南布政司。建文二年(1400)改腾冲守御千户所,属金齿卫。永乐元年(1403)九月,仍置腾冲守御千户所,隶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宣德五年(1430)六月,置腾冲土州,仍属金齿司,后又直隶布政司;同年在滇滩设置巡检司。宣德六年(1431)八月,改设腾冲守御千户所,直隶云南都司。正统二年(1437),设腾冲卫。正统三年(1438)五月,腾冲守御千户所复属金齿司。正统十年(1445)三月,升为腾冲军民指挥使司,隶云南都司。正统十三年(1448)春,腾越石城(又称明城)竣工,称“极边第一城”。景泰年间《云南图经》记载:明代腾冲府东至潞江安抚司140里,南至南甸宣抚司70里,西至里麻长官司490里,北至大理府云龙州350里,东北至金齿军民指挥使司275里,东南至南甸宣抚司大蒲窝寨100里,西南至干崖宣抚司180里,西北至茶山长官司500里。弘治二年(1489),设金腾兵备道。嘉靖元年(1522),云南巡抚何孟春疏请革金齿司腾冲司,置腾越州,报可。嘉靖三年(1524),置腾越州,属永昌府。嘉庆十年(1531),腾冲军民指挥使司改腾冲卫。嘉靖十三年(1534),增设永昌府抚彝同知1员,驻腾越。万历二十二年(1594),腾冲边境筑8关,即万仞关、神护关、巨石关、铜壁关、铁壁关、虎踞关、天马关、汉龙关。前4关设蛮哈守备,后4关设陇把守备,保卫边防。

清代地方行政改练田制。顺治十六年(1659),仍置腾越州,以守备领腾冲卫。康熙二十六年(1687),裁腾冲卫,置腾越州。雍正三年(1725)将河西和盏西部分地区划归腾冲,编为18练之一。乾隆十二年(1747)官寨、痴戛、把仰、大塘、明光、派赖、茨竹、习降、古勇(古永)、滇滩各寨划归腾越管辖。乾隆十三年(1748),设明光隘、茨竹寨、大塘隘、滇滩隘土弁。乾隆三十九年(1774)置腾越州判,分防南甸。乾隆四十年(1775),改腾越协为腾越镇。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设腾越州时,除去土司辖区,东西广430里,南北长330里。东至潞江土司界160里,西至滇滩关界200里,南至南甸土司界90里,北至里麻土司界240里,东南至干崖小陇川界100里,西南至干崖土司界180里,东北至保山县上江界250里,西北至茶山长官司界300里。嘉庆二十五(1820),改腾越州为腾越直隶厅,隶迤西道。道光二年(1822),改腾越直隶厅为腾越厅,属永昌府;腾越厅辖18练,领7司地。18练即东练、大董练、绮罗练、和顺练、清水练、明朗练、缅箐练、小西练、大西练、北练、龙江练、蒲窝练、古永练、曲石练、瓦甸冻、界头练、河西练和盏西练,各练设练总、练丁;7司即南甸宣抚司、于崖宣抚司、盏达宣抚司、陇川宣抚司、户撒长官司勐卯安抚司、腊撒长官司。道光三年(1823),改腾越州判为经历,仍分防南甸。道光二十五年(1845)(一说为道光十三年:1833),南甸的老官城、曩宋、马茂、新寨、尖坡等5寨划归腾越清水练、将曩宋、马茂编为直隶甲,关章、弄朽、弄哄、大水平、马茂傣族寨编为腾越沐二甲。光绪二十九年(1903),迤西道由大理移驻腾越。清光绪年间,英侵缅甸,原属腾越厅管辖的茶山、里麻长官司被并入缅甸,腾越厅辖区除本土外,只辖7土司地(含盏西、古永等练地)。宣统二年(1910),腾越厅除辖18练外,同时辖南甸、干崖、盏达、陇川宣抚司,户撒长官司,猛卯安抚司,大塘隘、茨竹寨、古勇隘、明光隘土把总,滇滩关土目,神护关止那溢、猛豹隘、铜壁关、万仞关、巨石关、铁壁关、虎踞关、汉龙关、杉木笼、邦中山、天马关抚夷,坝竹隘、土勇隘夷目。宣统三年(1911)10月27日,同盟会革命党人成功举行腾越起义;28日成立都督府,为云南率先建立的民国地方政权。

民国元年(1912)3月,腾越厅改腾冲府,领5行政区及腾越县。原腾越厅所辖干崖、户撒、盏达、陇川、猛卯、腊撒土司地各改为1行政区,将原龙陵厅所辖芒市、遮放、猛板3土司地合为1行政区,各设弹压委员1人,统属腾冲府。南甸土司地仍隶腾冲县,八撮(河东、大厂、蛮丙、猛蚌、平山、田心、上塘、下塘)县丞移驻大厂。同年11月南甸划入腾冲城保区,改名九保街,户遮巷因全是傣族,仍属南甸司。民国2年(1913)5月,撤销腾冲府,改腾越县为腾冲一等县,设县公署,隶迤西道。同年,改迤西道为滇西道。辖大理、楚雄、永昌、丽江4府及永北、蒙化两直隶厅,驻地腾冲。全县辖18练,将南甸划归城关镇,命名九保。在河东大厂、蛮丙、勐蚌、平山、田心、上塘、下塘设立八撮县丞;在界头设龙川江县佐公署,辖曲石、瓦甸、界头3练。民国3年(1914),改滇西道为腾越道,设道尹。腾冲县和各行政区直隶腾越道。民国5年(1916)10月,改龙川江县佐和八撮县丞为分治员。民国6年(1917)3月,各行政区弹压委员改为行政委员,直隶腾越道尹;改龙川江及八撮分治员为二等县佐。民国11年(1922)夏,英帝国在腾冲明光隘辖地他戛设立伪拖角厅,辖除小江流域以外地域。民国17年(1928)11月(一说为1929年11月),改县公署为县政府。

民国18年(1929)11月,实行省、县两级制,腾冲县下设5区、34乡、5镇、1251个自然村。第一区辖4乡1镇,即城保镇、和顺乡、绮罗乡、小西乡、下北乡,共l08个自然村。第二区辖5乡1镇,即勐连镇、东华乡、大董乡、新华乡、龙江乡、蒲川乡,共342个自然村。第三区辖7乡1镇,即清和镇、曩宋乡、清水乡、鹤麟乡、双合乡、明朗乡、河西乡,共192个自然村。第四区辖14乡2镇,即凤仪镇、江龙镇、中单乡、天宝乡、双龙乡、新民乡、古水乡、云岩乡、顺江乡、,忠孝乡、云华乡、亚北乡、永幸乡、瑞云乡、兴起乡、罗平乡,共275个自然村。第五区辖4乡,即上北乡、曲石乡、宝华乡、凤瑞乡,共333个自然村。民国19年(1930)12月,裁腾越道,设云南第一殖边督办署,驻腾冲。民国20年(1931)1月,成立筹备自治委员会;9月,撤销筹备自治委员会,在各区设区公所。民国28年(1939),实行区、乡、保、甲制,腾冲设5区、25个乡、5镇;253保、2715甲。第一区有城保镇和和顺、绮罗、小西、下北4个乡。第二区(大洞)的勐连镇和东三、大董、龙江、蒲川、新华5个乡。第三区(荷花池)有清河镇和明朗、双合、曩宋、中和、、河西、清水、鹤麟7个乡。第四区(固东街)有三益、江龙2个镇和兴华、亚平、瑞滇、明光、古永5个乡。第五区(界头街)有凤瑞、曲石、宝华、上北4乡。

民国29年(1940),改第一殖边督办署为腾龙边区行政监督署。民国30年(1941)撤销区制,由县直辖乡、镇,全县有25乡、5镇。民国31年(1942)5月10日,腾冲被日军侵占,6月5日在曲石江苴成立腾冲临时县务委员会。同年7月10日,在界头成立腾冲县抗日政府,隶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在保山)。同年9月中旬抗日县政府迁往保山腾越会馆;10月29日,抗日县政府由保山迁回界头。民国32年(1943)2月腾冲抗日县政府迁往沪水县漕涧;2月下旬,抗日政府由漕涧迁回界头三元宫;3月中旬抗日县政府迁往平田;10月抗日县政府先转移到保山,后到大理。民国33年(1944)9月14月,腾冲光复。10月,恢复腾冲县政府,仍隶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全县辖4镇、22乡即城保、勐连、明龙、三益镇、和顺、绮罗、小西、上北、团结、河山、龙江、蒲川、新华、清水、河西、明朗、中和、鹤麟、古永、瑞滇、东坪、云华、下北、曲石、宝华、风瑞乡。民国36年(1947)12月30日,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改第十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从保山移至腾冲,腾冲县隶第十二区行政监察专员公署。

1949年12月15日腾冲和平解放,12月23日成立腾冲县临时人民解放委员会。以原26个小区、2个直属村。26个小区即城保、小西、和顺、下北、上北、绮罗、洞山、东华、龙江、勐连、蒲川、新华、清水、明朗、河西、中和、古永、明光、东坪、三益、兴华、兴龙、曲石、凤瑞、宝华、瑞滇区,2个直属村即四维(打苴双海)、三合(中和区三岔河)村。

1950年2月21日,成立腾冲县人民政府,隶保山人民行政专员公署。同年10月,全县设10个区,区下设1个镇、2个乡、106个行政村。1952年7月,龙陵县第二区的后库村划归腾冲县第二区,腾冲县第九区的曼弄村划归龙陵县第二区光锋乡。1952年3月至12月,调整行政区划,全县共设10个区、184个乡(镇)。1953年7月,第十区(盏西)划出,设盏西工委,直属保山地委;从第一区中划出城保镇及和顺、绮罗、东营乡,增设城关区;一区治所由城保迁至洞山镇;全县仍为10个区。

1954年6月,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1955年底,对乡级进行调整,将城关区改为城关镇(区级),将所属绮罗、和顺、东营3乡和城关镇的七街(满邑)划归一区管辖,满邑改为乡,将部分小乡进行合并,全县共有9区1镇,下辖94个乡(镇)、6个街办事处。1956年4月,保山专区合并入德宏自治州,腾冲县隶德宏州。

1956年11月18日,第三区所辖九保镇和猛来、猛宋、猛武、芒东、邦读、曩宋乡7个乡(镇)划归梁河县。1958年3月20日,第二区弄岗、邦焕、勋柳划归龙陵县。1958年10月18日,德宏州撤销梁河县,并入腾冲县;梁河县原辖遮岛镇和大厂、河西、河东3个区,大厂区辖大厂、友义、杞木寨、勐龙4个乡,河西区辖九保镇和邦读、芒法、芒东3个乡,河东区辖下河东、上河东、曩宋、上瑞、勐蚌5个乡;腾冲县在原梁河县辖区成立边疆工作委员会。1958年11月10日,德宏州将盈江县盏西区的猛蚌、猛新2乡划归腾冲县的金星(肖庄)公社。

1958年11月,全县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年底共有16个公社。1959年1月,调整了公社、大队体制,改为以管理区核算。全县由16个公社163个大队调整为33个公社、197个管理区(一说为191个管理区)。1961年4月15日,恢复梁河县建制,原梁河县辖区的遮岛、平山、大厂、曩宋、河西、芒东6个公社划出,腾冲县还有27个公社、183个管理区,2080个生产队。1962年3月,全县调整为40个公社、410个大队、2358个生产队。1963年1月,全县调整为14个区、3个直属公社、149个小公社、2370个生产队。

1963年8月,恢复保山专区专员公署建制,腾冲县隶属保山专区专员公署。1964年,全县调整为21个区(大公社)、192个小公社(大队)、6个街道办事处。同年,将16个公社改为21个区(或二级公社),下辖166个小公社(大队)。1967年3月至1968年11月“文化大革命”初期,实行军管,设立腾冲县军事管制委员会。

1968年11月,成立腾冲县革命委员会,隶保山专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全县调整为20个公社、1个镇、188个大队、6个街居委会,实行公社、大队、生产队体制。1971手1月1日,保山专区改保山地区,腾冲县隶保山地区革命委员会。1979年,大队进行调整,全县新增42个大队,撤销3个大队,改称3个大队,全县实有227个大队。1980年9月,恢复腾冲县人民政府,隶保山地区行政公署。1980年,新增大队15个,改称1个,全县计有242个大队。

1984年11月15日,公社改区,大队改乡,实行区乡制;同时将原荷花公社分为荷花区和清水区,将原勐连公社并入洞山区,将原云华公社及原固东公社的三联、保家、兴龙3个大队合并成立马站区。全县设19区、1镇、1乡(区级),下辖206个乡(其中民族乡14个)、7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5个农村办事处。1985年末,全县辖城关镇、和顺乡(区级)及界头、明光、瑞滇、古永、固东、马站、中和、小西、曲石、打直、洞山、荷花、清水、上营、芒棒、五合、团田、蒲川、新画区等19个区,区(镇)下辖224乡(镇、街道办事处),其中:有民族乡14个,有自然村2383个。

1996年,腾冲县辖2个镇、20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城关镇、固东镇、界头乡、曲石乡、明光乡、瑞滇乡、马站乡、古永傈僳族乡、小西乡、打苴乡、洞山乡、勐连乡、和顺乡、中和乡、荷花傣族佤族乡、清水乡、上营乡、芒棒乡、五合乡、蒲川乡、新华乡、团田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6月26日,省政府批复同意撤销古永傈僳族乡,设立猴桥镇。2001年2月7日,省政府批复同意瑞滇乡撤乡设镇;2月27日,省政府批复同意小西乡撤乡设镇,镇政府驻田心村凉亭;3月12日,省政府批复同意城关镇更名为腾越镇;3月15日,省政府批复同意洞山乡撤乡设镇,镇政府驻中琦罗村;10月24日,省政府批复同意和顺乡撤乡设镇;12月3日,省政府(云政复〔2001〕204号)批复同意撤销洞山镇,并入腾越镇,镇政府驻中绮罗村。至此,全县辖6个镇、1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腾越镇、固东镇、瑞滇镇、猴桥镇、小西镇、和顺镇、界头乡、曲石乡、明光乡、马站乡、勐连乡、中和乡、清水乡、上营乡、芒棒乡、五合乡、蒲川乡、新华乡、团田乡、荷花傣族佤族乡、打苴乡。县政府驻腾越镇。

2003年3月20日,省政府批复同意打苴乡更名为北海乡。2003年11月5日,省政府以云政复〔2003〕65号文件批复同意瑞滇镇更名为滇滩镇,并将镇政府驻地由腊辛村腊辛街迁往联族村滇滩。至此,全县辖6个镇、1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腾越镇、固东镇、滇滩镇、猴桥镇、小西镇、和顺镇、界头乡、曲石乡、明光乡、马站乡、勐连乡、中和乡、清水乡、上营乡、芒棒乡、五合乡、蒲川乡、新华乡、团田乡、北海乡、荷花傣族佤族乡。共计213个行政村、8个社区,2727个村民小组。

2004年,全县辖6个镇、14个乡、1个民族乡,213个行政村、8个社区,2727个村民小组。

2005年,腾冲县撤销小西镇和勐连乡,其行政区域并入腾越镇,镇政府驻原腾越镇政府驻地;撤销上营乡,其行政区域并入芒棒乡,乡政府驻原芒棒乡政府驻地(省政府2005年3月30日批准)。至此,全县辖5个镇、13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腾越镇、固东镇、滇滩镇、猴桥镇、和顺镇、界头乡、曲石乡、明光乡、马站乡、北海乡、中和乡、清水乡、芒棒乡、五合乡、新华乡、蒲川乡、团田乡、荷花傣族佤族乡。县政府驻腾越镇。

2011年,撤销芒棒乡、界头乡、明光乡、曲石乡、中和乡、荷花傣族佤族乡,设立芒棒镇、界头镇、明光镇、曲石镇、中和镇、荷花镇。调整后,全县辖11个镇、7个乡:腾越镇、固东镇、滇滩镇、猴桥镇、和顺镇、界头镇、曲石镇、明光镇、中和镇、芒棒镇、荷花镇、马站乡、北海乡、清水乡、五合乡、新华乡、蒲川乡、团田乡。县政府驻腾越镇。

2015年,《民政部关于同意云南省撤销腾冲县设立腾冲市的批复》(民函〔2015〕248号):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腾冲县,设立县级腾冲市,以原腾冲县的行政区域为腾冲市的行政区域,腾冲市人民政府驻腾越镇山源社区官厅小区81号。腾冲市由云南省直辖,保山市代管。(>>腾冲市历史沿革)

历年人口(部分)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腾冲县常住人口644765人,其中:腾越镇127133人,固东镇45528人,滇滩镇28612人,猴桥镇27965人,和顺镇6560人,界头乡65843人,曲石乡42380人,明光乡40221人,马站乡27373人,北海乡22668人,中和乡37682人,清水乡14986人,芒棒乡39273人,五合乡32858人,新华乡16336人,蒲川乡27049人,团田乡17484人,荷花傣族佤族乡24814人。

2004年,全县总人口616132人,其中城镇人口198198人,占总人口的32.17%;乡村人口417934人,占67.83%;少数民族人口42686人,占6.9%。

2003年末,全县总户数14.3万户,总人口60.9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55万人,占总人口的32.06%;乡村人口41.43万人,占67.94%,少数民族12.15万人,占20%。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腾冲县常住人口593925人,其中:城关镇44155人,固东镇41568人,界头乡63778人,曲石乡40971人,明光乡36026人,小西乡24502人,瑞滇乡27368人,马站乡25309人,打苴乡20415人,洞山乡28447人,勐连乡7568人,和顺乡5794人,中和乡34433人,清水乡14392人,上营乡20058人,芒棒乡19229人,五合乡31502人,新华乡15610人,蒲川乡25318人,团田乡17001人,荷花傣族佤族乡25172人,古永傈僳族乡25309人。

1985年末,全县有92643户、495181人。

1964年7月1日零时,全县进行第二次人日普查。普查结果,总户数65658户、总人口329617人。

1954年4月,全县进行第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结果,全县173个乡、2个镇、7条街,总户数63255户,总人口299159人。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并请保留本站网址:www.xzqh.org

   区划地名网(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