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山彝族自治县

[行政区划代码]530426 [区号]0877 [拼音]éshān Yízú Zìzhìxiàn

[邮政编码]653200 [英文]Eshan Yi Autonomous County

位置面积 峨山彝族自治县是玉溪市辖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1°52′-102°37′、北纬24°01′-24°32′。东连玉溪市红塔区、通海县,南接石屏县,西南毗邻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西北与双柏县隔绿汁江相望,北连易门县和昆明市晋宁区。县境东西长74.6千米,南北宽56.7千米,全县总面积1931.75平方千米(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4.8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9.06%。全县户籍人口155410人,其中:城镇人口66344人,乡村人口89066人。有彝族、汉族、哈尼族、回族、蒙古族、傣族、苗族和白族等民族。汉族人口47799人,占全县户籍人口的30.8%;少数民族人口107611人,占全县户籍人口的69.2%,其中:彝族人口88856人,哈尼族人口11619人,回族人口5669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1467人。

政区划分 峨山彝族自治县辖2个街道、3个镇、3个乡:双江街道、小街街道、甸中镇、化念镇、塔甸镇、岔河乡、大龙潭乡、富良棚乡。共有78个行政村(社区)。县政府驻双江街道桂峰路43号。

名胜古迹 峨山锦屏山风景名胜区(省级)

地名由来 峨山旧名嶍峨,历史上有“临郡岩邑,省会南藩”之称。据明《万历云南通志》记载:“唐时为嶍猊蛮所居,名嶍峨部,阿僰蛮酋逐嶍猊据其地”。《清史稿》载:“东北嶍山,其后峨山,县以此为名”。又据《云南通志馆征集云南各县疆域资料》载:“峨山高耸县治之北,势甚巍峨,峨者大也,是以山为峨名之由来,嶍山在峨山之下,有嶍猊人居焉,以人名山,是为嶍山命名之由来。

元时建县于嶍山之阳,北有峨山为其屏障,嶍峨连用,为嶍峨命名之由来”。民国18年(1929)峨山人徐为光(任省民政厅厅长)认为“嶍峨”与“峨山”与“习恶”谐音,殊不雅训,根据乡绅要求,签呈省政府将“嶍峨”改为“峨山”。省政府于同年10月8日115次会议决议呈经中央核准,于民国19年(1930)1月1日始更名为峨山县。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属古滇国辖地,两汉属益州郡愈元县、胜休县地。三国蜀汉时期属益州建宁郡俞元县地。西晋至南朝梁属宁州建宁郡俞元县地。北朝州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属南宁州绛县地,后属剑南道姚州。唐南诏国为通海都督府嶍峨部。宋大理国嶍峨部属秀山郡。元初置嶍峨千户,属宁部万户;至元十三年(1276)改置嶍峨州,领邛川、平甸二县,隶临安路。至元二十六年(1289)降为嶍峨县,属临安路宁州,原邛川县与平甸县并入嶍峨县为乡。明洪武十五年(1382)直属临安府。

清沿明制,为嶍峨县,属临安府。雍正八年(1730)7月,临安府属迤东道。乾隆三十一年(1766)10月,临安府属迤南道。光绪十三年(1887)10月,临安府属临安开广道。民国2年(1913)裁府设道,为嶍峨县,隶蒙自道。民国18年(1929)废道制,直隶云南省政府。民国19年(1930)1月,更名为峨山县。民国37年(1948),属云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驻新平县)。

1949年10月24日在甸中成立峨山县临时人民政府。1950年2月2日县临时人民政府由甸中迁回县城,峨山县属玉溪专区。1951年1月10日,政务院批准:撤销峨山县,设立峨山县彝族自治区(县级);5月12日正式成立。1956年1月改称峨山彝族自治县。1970年隶玉溪地区。1998年隶地级玉溪市。

1953年10月,昆阳县第四区的夕古牙、法毫两个乡共21平方千米划归峨山。1955年峨山将第二区的上保安、下保安、田心、田房、雷响田及马鞍村共5.5平方千米划入昆阳县。1956年1月17日,峨山彝族自治区更名为峨山彝族自治县,隶玉溪专区。1957年12月26日将昆阳县杨柳河、夕阳、保安3个乡,共89.8平方千米划归峨山县。1961年2月3日,峨山县将保安、夕阳、打黑、白马龙4个管理区共89.8平方千米划回晋宁县。

1996年,峨山彝族自治县辖5个镇、7个乡:双江镇、甸中镇、小街镇、化念镇、塔甸镇、锦屏乡、大龙潭乡、富良棚乡、岔河乡、高平乡、亚尼乡、宝泉乡。县政府驻双江镇。

1998年10月9日,云政复〔1998〕86号:撤销锦屏乡、高平乡,划归双江镇管辖;撤销宝泉乡,划归小街镇管辖;撤销亚尼乡,划归塔甸镇管辖。调整后,全县辖5个镇、3个乡:双江镇、小街镇、甸中镇、化念镇塔甸镇、富良棚乡、大龙潭乡、岔河乡。

2000年末,全县辖双江、小街、甸中、化念、塔甸5镇和岔河、富良棚、大龙潭3乡,下设75个村委会、567个村民小组。

2006年,峨山彝族自治县辖5个镇、3个乡,共有5个居委会、71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双江镇。

2011年,撤销双江镇、小街镇,设立双江街道、小街街道。调整后,峨山县辖2个街道、3个镇、3个乡:双江街道、小街街道、甸中镇、化念镇、塔甸镇、岔河乡、大龙潭乡、富良棚乡。县政府驻双江街道。

历年人口(部分) 

2023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55410人,比上年减少324人,其中:城镇人口66344人,乡村人口89066人。分民族看,汉族人口47799人,占全县户籍人口的30.8%;少数民族人口107611人,占全县户籍人口的69.2%,其中:彝族人口88856人,哈尼族人口11619人,回族人口5669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1467人,分别占全县户籍人口的57.2%、7.5%、3.6%、0.9%。全县常住人口14.88万人,比上年减少0.19万人,其中:男性人口7.69万人,女性人口7.19万人;0-15岁为2.13万人,16-59岁为9.78万人,60岁及以上为2.97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9.06%,比上年提高1.21个百分点。

2022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55734人,比上年减少140人,其中:城镇人口62486人,乡村人口93248人。全县常住人口15.07万人,比上年增加0.82万人,其中:男性人口7.79万人,女性人口7.2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7.95%,比上年提高0.84个百分点。

2021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55874人,比上年减少96人,其中:城镇人口59309人,乡村人口96565人。全县常住人口14.25万人,比上年减少0.15万人,其中:男性人口7.37万人,女性人口6.8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7.11%,比上年提高0.83个百分点。

2020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55970人,常住人口14.40万人。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峨山彝族自治县常住人口143903人。

2019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55946人,全县常住人口17.02万人(根据七普数据修订为14.60万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峨山彝族自治县常住人口162831人,其中:双江镇56532人,小街镇26945人,甸中镇18358人,化念镇11538人,塔甸镇14992人,岔河乡10606人,大龙潭乡13148人,富良棚乡10712人。

2000年末,全县总人口14.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7812人,占总人口的80.3%;非农业人口28952人,占19.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4人。彝族7.89万人,占总人口的53.7%,汉族5.3万人,占36%,哈尼族9467人,占6.45%,回族4824人,占3.28%。其他百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傣族、苗族和白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4%。

2000年末,全县总人口14.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7812人,占总人口的80.3%;非农业人口28952人,占19.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4人。彝族7.89万人,占总人口的53.7%,汉族5.3万人,占36%,哈尼族9467人,占6.45%,回族4824人,占3.28%。其他百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蒙古族、傣族、苗族和白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64%。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峨山彝族自治县常住人口151426人,其中:双江镇48201人,小街镇25078人,甸中镇18277人,化念镇12099人,塔甸镇15703人,岔河乡9246人,大龙潭乡12601人,富良棚乡10221人。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并请保留本站网址:www.xzqh.org

   区划地名网(行政区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