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面积
人口民族 2023年末,全区常住人口32.2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3.25万人,乡村人口9.0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2.09%,比上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全区户籍人口31.60万人。
政区划分 漯河市源汇区辖干河陈、马路街、老街街道、顺河街4个街道,大刘、阴阳赵、空冢郭3个镇和问十1个乡(其中,阴阳赵镇由西城区现代服务业开发区管理)。区政府驻干河陈街道长江路99号。
名胜古迹
(本页内容制作/更新中,敬请期待)
区名由来
历史沿革 1986年1月18日,国务院以国函〔1986〕14号文件批准同意漯河市升为地级市。同年5月9日,国务院以国函〔1986〕60号文件批准同意漯河市设立源汇区。
2004年9月7日,国务院以国函〔2004〕69号文件批准同意:将源汇区的孙庄乡划归郾城区管辖,将源汇区的天桥街街道、翟庄乡、后谢乡划归召陵区管辖,将原郾城县的大刘镇、阴阳赵乡、问十乡、空冢郭乡划归源汇区管辖,源汇区人民政府驻老街。
2013年,源汇区阴阳赵镇移交西城区现代服务业开发区管理。
2018年,漯河市政府以漯政文〔2018〕152号文件批复同意源汇区恢复设立干河陈街道、马路街街道、老街街道和顺河街街道。2021年1月12日,省民政厅发布公告:经研究,同意漯河市源汇区恢复设立干河陈街道和马路街街道,并予以备案。同年9月13日,省民政厅发布公告:经研究,同意漯河市源汇区恢复设立老街街道和顺河街街道,并予以备案。
老街街道 因域内老街得名。老街1908年建设,是漯河建成最早的主要街道之一。1948年前属郾城县,1948年设市后属三区。1953年直属漯河市。1956年设老街街道。1959年改为卫星公社。1960年并入马路街分社。1961年设老街公社。1963年复为老街街道。1986年属源汇区。2007年为全国社区体制改革试点,改为老街社区(乡级)。2018年重设老街街道,2021年省民政厅同意备案。
马路街街道 因街道办事处位于马路街而得名。马路街是域内最早形成的道路,清末建成,后铺设石头路面,称马路街。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曾更名中山街。后复原名。清属郾城县漯河镇。1937年属于五权镇。1939年复属漯河镇。1948年属漯河市二区。1956年改设街道。1959年易名马路街上游公社。1960年市郊公社的姬崔大队划归入,改为马路街管理区。1961年改为马路街公社。1963年复马路街街道。1978年办事处迁至马路街东段居民委员会南马路。1986年属源汇区。1998年办事处迁至马路街西段居民委员会友爱街3号。2007年为全国社区体制改革试点街道,改为马路街社区(乡级)。2018年重设马路街街道,2021年省民政厅同意备案。
顺河街街道 因办事处原位于顺河街而得名。顺河街北滨沙河,与沙河平行,故名。2005年道路东西向延长,更名滨河中路。街道因原路名得名。明嘉靖十九年(1541)属郾城县螺湾镇。清咸丰二年(1852)筑寨,属郾城县新店保。20世纪20年代末称漯河镇,属郾城县。1948年属漯河市,属市一区。1956年设立顺河街街道,1959年更名红旗公社。1960年4月更名钢铁分社,6月更名顺河街管理区。1961年复为顺河街办事处。1978年复街道。1986年属源汇区。2007年为全国社区体制改革试点街道,改为顺河街社区(乡级)。2018年重设顺河街街道,2021年省民政厅同意备案。
干河陈街道 因街道办事处位于干河陈得名。干河流经。明洪武年间,陈姓兄弟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在干河南岸建村,故称干河陈。清末属郾城县新店保、孝义保。1931年属西南区。1943年分属指挥寨、周坡乡。1949年属郾城县八区。1951年划属漯河市。1958年设干河陈管理区,属漯河市郊乡公社。1960年划入红旗公社。1961年改属闫庄公社。1978年设干河陈公社。1984年改为干河陈乡。1986年属源汇区。1993年郾城县空冢郭乡的何王庄村、三里桥村,郾城县城关镇的南关村、挂刀营村、东吴庄、丁湾村划属干河陈乡。2005年撤干河陈乡设立干河陈街道。2007年为全国社区体制改革试点街道,改为干河陈社区(乡级)。2018年重设干河陈街道,2021年省民政厅同意备案。
大刘镇 因镇政府驻大刘而得名。明代,刘姓兄弟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以经营饭店为生,始称大刘店,后简称大刘。明、清时属郾城,分属忠诚保、紫岗保。1929年属西南区。1937年属于大刘区。1940年设立大刘镇。1949年设大刘区。1958年成立大刘公社。1983年改设大刘乡。1992年分设问十乡。2001年撤乡改为大刘镇。2004年划属源汇区。
阴阳赵镇 因镇政府驻阴阳赵得名。明代赵姓从安徽颍上县杨树赵村迁此定居,南北有沙、澧二河形似双龙,曾名双龙寨,又因处于澧河之北,沙河之南,以“山南水北谓之阳”,且赵姓居多,得名阴阳赵。明、清时东部属北赤保,西部属忠赤保。1929年属西南区。1940年后东部属公正乡,西部属抬头乡,南部属指挥乡。1949年属新店区。1951年分属二区、八区。1952年归第十三区。1959年置阴阳赵公社。1984年改为阴阳赵乡。2004年划属源汇区。2010年撤乡改为阴阳赵镇。2013年交由西城区现代服务业开发区代管。
空冢郭镇 因镇政府驻空冢郭村得名。清乾隆九年(1744)《郾城县志》载:“唐王冢(又曰棠溪王冢),县南二十里,连延七十余堆,地名空冢。”明初,郭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空冢郭。明清时期,西部属紫岗保,东部属孝义保,东北属新店保。1929年属郾城西南区。 1941年东北部属指挥寨乡,西南部属周坡乡。1951年分属三区和九区。1952年改属七区和八区。1958年成立空冢郭公社。1984年改为空冢郭乡。2004年划属源汇区。2010年撤乡改为空冢郭镇。
问十乡 因乡政府驻问十而得名。问十地名含义有二:明初张、梁二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此落户,因北距徐集,南至灵寨,西至吴城,东至曹店均十里,且开设有住宿店,得名十里店。清咸丰年间,为防匪患筑有寨,文人为纪念孔子周游列国经此问津,易名问津寨。后又依据论语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而改称问十。另说孔子去叶返蔡经此,有大河拦住去路,孔子派学生子路前去打探渡口,后取寨名问津寨。孔子的学生子张向孔子提问:十世可知也?遂改“问津”为“问十”,沿用至今。明、清时属郾城县忠诚保。1929年属郾城县西南区。1931年属郾城县西南区。1937年属问十区。1940年置问十镇,时为郾城县四大名镇之一。1943年属问津乡。1949年属大刘店区。1958年属大刘公社。1983年属大刘乡。1992年与大刘乡分设,为问十管理区。1993年改设问十乡。2004年划属源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