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塘街道

【概况】余姚市辖街道。位于余姚城区北部,距市区12千米。东与慈溪城区、横河镇相连,南与凤山街道、阳明街道接壤,西部至梁周公路与朗霞街道为邻,北隔大沽塘与慈溪的周巷、天元镇相望。南北长7.61千米,东西宽9.137千米,面积43.2平方千米,人口4.55万人(2010年)。辖3个居民区、11个行政村。办事处驻镇北路98号。

地处钱塘江南岸之沉淀平原,东南部是丘陵地带,西北部为平原,海拔4.5—5米(按吴凇高程)。上河、中河、下河(按水位高低)汇集,江河网布、中江(低塘江)由低塘新堰头穿境8千米入姚江,还有剑江、大塘江、半山堰江等主要河流,建有大湖底水库。盛产舜水蜜梨,有“中国早熟蜜梨之乡”。329国道、连接沪杭甬高速公路的一级专用道和大古塘江等江过境,距沪杭甬高速公路余姚入口处10千米。

相传尧帝派舜帝来余姚时,在历山亲自耕耘稼穑,向有 “舜耕历山”之说,曾有象田、舜井、石床和舜帝庙诸迹。还有黄清堰村纪念东汉名士严子陵的“高风千古”牌坊,黄湖村东汉九缸岭窑址等古迹。原黄沙湖(旧称黄山湖),据光绪《余姚县志》载,黄山湖在云柯乡二都(今黄湖村)周一百三顷三十三方一角二十步,灌田一百顷有余。1960年后逐年围湖改田,现为国营黄湖农场和监狱驻地。

【沿革】低塘,原名低仰,光绪《余姚县志》引《康熙志》,有低仰堰、低仰市其名。盖有地处上河、中河、下河三河分流处,建有后堰、南堰、新堰以调节水位,寓意水位高低而定其名。光绪《余姚县志》所载,“低塘”已取代“低仰”之名。据村老言,其易名出自筑散塘俗呼省塘。位于今之低塘街基,散塘因低于境北之大古塘,故渐称“低塘”而废“低仰”。宋朝南迁后,境内人口骤增,固定的交易市场次第形成,低塘曾有市、街、镇之名。

1949年为云塘乡,1950年分为云塘、双云、常胜三乡。1956年撤区并乡,云塘乡与新新、冷江、常胜三乡及柯义乡的后竹桥村、梁堰乡的宋马庄村合并称新新乡。1958年新新乡分为低塘、历山、项旷、杨漕、姆湖五个管理区,1961年低塘、杨漕、姆湖三管理区合并为低塘公社。1963年低塘、临山、横河三个区合并为低塘区,辖17个公社,地域面积和人口占全县的近三分之一,驻地低塘集镇,低塘成为姚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83年改为低塘乡,1984年改称低塘镇。1992年郑巷乡、历山乡并入低塘镇。1996年,面积55平方千米,人口5.8万人,辖辉桥、褚家、浦沿、大南王、楼家、低塘、低新、垫桥、逊桥、邵西、邵东、后竹桥、南陈家、东邵巷、汤家闸、东董家、东升、张巷、姆湖、杨巷、吕巷、洪山、历山、双建、芦城庙、沥网、界堰、徐家、洋山、群力、牌轩头、平桥、牛钱、黄清堰、黄山、湖南山、洞池湖、郑巷、后郑巷、西郑巷、沈吕漕、第八册、韩陶、崇山、徐家岙、张伯堰、俞家、廊厦、杨漕、镆剑山、横埭、黄李鲍、陈蔡、克山53个行政村。

2003年,撤销低塘镇,设立低塘街道,管理范围为原低塘镇的洋山、历山、黄湖、黄清堰、芦城、低塘、汤家闸、姆湖、镆剑山、郑巷、西郑巷等11个村,低塘、直河路、历山、郑巷等4个居委会;原低塘镇的镇西、邵巷、西墟、龙王堂等4个村划归朗霞街道;原低塘镇面积54.84平方千米,人口5.72万人,辖行政村15个、居委会4个。2006年末,低塘街道常住人口4369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831人。

【邮编】315490【2011年代码及城乡分类】330281005:~001 123历山居委会 ~002 123直河路居委会 ~003 123郑巷居委会 ~200 112洋山村 ~201 112历山村 ~202 220黄湖村 ~203 112黄清堰村 ~204 112芦城村 ~205 111低塘村 ~206 112汤家闸村 ~207 112姆湖村 ~210 112镆剑山村 ~211 112郑巷村 ~212 112西郑巷村 ~500 220黄湖农场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