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盟县历史沿革

1959年10月,经云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西盟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设立34个乡级政权机构。1960年,根据1941年中英(缅)两国政府签署换文的“一九四一年线”,将中缅未定界地区的永别列、山通、岩城三个地区划为缅甸国土,中缅边界西盟段正式划定。1964年7月1日,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西盟佤族自治县总人口41298人。

1965年8月,云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西盟佤族自治县设立西盟镇(区级)。辖西盟上、下寨和4个居民委员会。1969年3月-4月,西盟县革命委员会把全县各区改称公社,乡改称大队。以此同时,成立公社、大队革委会。原区级西盟镇降格为乡级大队。

1972年7月-10月,报经中共思茅地委批准,西盟佤族自治县相继恢复7个党的公社委员会,即:莫窝公社党委、力所公社党委、翁嘎科公社党委、勐梭公社党委、中课公社党委、新厂公社党委、岳宋公社党委。1978年,调整生产队规模,全县231个生产队扩编成361个生产队。

1980年12月初,原各公社革命委员会改称公社管理委员会,同时恢复原地址名称,即:东方红、忠东、卫东、红旗、前哨、庆九大、向阳恢复为原来的中课、勐梭、翁嘎科、岳宋、新厂、莫窝、力所;1969年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后冠称的生产大队、生产队名称皆恢复了原来的名称。

1982年7月,西盟佤族自治县开展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64784人,其中男32439人,女32345人。1983年12月-1984年初,西盟佤族自治县农村机构改革。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区公所,生产大队改称乡(办事处)。全县7个公社33个生产大队改为7区1镇,35个乡和1个乡级办事处。

1984年2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1982年12月批准,西盟佤族自治县县城所在地正式设立西盟镇党委、镇政府(区级镇)。原西盟大队改称西盟村办事处。2月10日-3月31日,西盟佤族自治县进行农村体制改革。实行政社分开,设区建乡。把全县7个公社,33个大队改为7个区,35个乡(新建3个乡),1个镇。恢复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设立乡(镇)人民政府。

1995年11月3日,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函[1995]53号文件批准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由西盟镇迁移至勐梭乡(新县城建设于1996年10月动工,2000年3月5日完成搬迁)。1996年,西盟佤族自治县辖1个镇、7个乡:西盟镇、新厂乡、中课乡、岳宋乡、力所拉祜族乡、勐梭乡、翁嘎科乡、莫窝乡。县政府驻西盟镇。?年,勐梭乡撤乡设镇。至此,西盟佤族自治县辖2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勐梭镇、西盟镇、莫窝乡、新厂乡、中课乡、翁嘎科乡、岳宋乡、力所拉祜族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西盟佤族自治县常住总人口86598人,其中:勐梭镇18594人,西盟镇5533人,翁嘎科乡9840人,力所拉祜族乡11092人,岳宋乡6773人,莫窝乡12493人,新厂乡11567人,中课乡10706人。

2006年,撤销西盟镇和莫窝乡,设立勐卡镇,新设立的勐卡镇管辖原西盟镇和莫窝乡管辖的行政区域范围,镇政府驻原西盟镇政府驻地。调整后,全县辖2个镇、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勐梭镇、勐卡镇、翁嘎科乡、力所拉祜族乡、岳宋乡、新厂乡、中课乡。共有2个居委会、36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勐梭镇。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西盟佤族自治县常住总人口91335人,其中:勐梭镇21307人,勐卡镇17054人,翁嘎科乡10994人,力所拉祜族乡11899人,岳宋乡7351人,中课乡10941人,新厂乡11789人。

2012年末,云南省政府(云政复[2012]82号)批复同意西盟县撤销中课乡、新厂乡、翁嘎科乡,设立中课镇、新厂镇、翁嘎科镇(2013年12月18-19日分别挂牌成立)。调整后,全县辖5个镇、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勐梭镇、勐卡镇、翁嘎科镇、中课镇、新厂镇、力所拉祜族乡、岳宋乡。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