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县历史沿革

1961年6月,撤销18个公社,全县划为6个区,成立区人民政府,即鲁史区、猛佑区、马街区、凤山区、雪山区、营盘区,同时凤山镇升格为区级单位,称凤山镇人民政府。1962年7月,增设大寺、洛党、郭大寨、诗礼四个区。1962年11月,将全县十个区人民政府改为十个区公所,凤山镇人民政府不变,下辖124个小公社。1967年3月,实行军管后,各区、镇成立革命领导小组。1968年1月26日,县军管会决定:将大寺区改为江河区,马街区改为春江区、郭大寨区改为琼英区,鲁史区改为汇江区。1968年4月后,各区先后成立了革命委员会。

1969年5月22日,省革委通知将区改为公社,汇江区改为汇江公社、猛佑区改为红旗公社、江河区改为前进公社、春江区改为春江公社,洛党区改为东风公社、营盘区改为五七公社、琼英区改为东方红公社、凤山区改为凤山公社、雪山区改为雪山公社。1972年12月,设立永新公社(从鲁史划出)、三岔河公社(从营盘、郭大寨、雪山划出)。1973年1月,设立腰街公社(从马街划出),德思理公社(从猛佑划出)。至此,全县共有15个公社、1个镇、216个生产大队,4个街道居民委员会。1979年7月后,全县15个公社取消革委会名称,改称公社管理委员会(简称公社管委会)。

1984年3月,进行区乡体制改革,取消公社管委会名称,实行党政分设,成立区公所。大队管委调整为乡人民政府,为一级基层政权机构。通过体制改革后,全县共设15个区公所,一个镇人民政府,185个乡(镇)人民政府,4个街道办事处的行政规模。1988年2月,全县开展撤区建乡,设12个乡(其中7个民族乡),即诗礼乡、大寺乡、猛佑乡、三岔河乡、雪山乡、新华彝族苗族乡、永新彝族乡、马街彝族乡、腰街彝族乡、洛党彝族乡、德思里彝族乡、郭大寨彝族白族乡;3个镇,即凤山镇、鲁史镇、营盘镇。下辖138个村公所,51个办事处(其中4个街道办事处)。

1993年3月11日,经省民政厅批准,撤销马街彝族乡,建立小湾镇,下属12个村公所改为办事处。1996年,凤庆县辖4个镇、11个乡(含6个民族乡):凤山镇、鲁史镇、营盘镇、小湾镇、诗礼乡、新华彝族苗族乡、永新彝族乡、大寺乡、腰街彝族乡、洛党彝族乡、勐佑乡、德思里彝族佤族乡、三岔河乡、雪山乡、郭大寨彝族白族乡。县政府驻凤山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凤庆县常住总人口426943人,其中:凤山镇69809人,鲁史镇20354人,小湾镇28947人,营盘镇41642人,诗礼乡24605人,新华乡26841人,永新乡9296人,大寺乡37051人,勐佑乡36672人,德思里乡11162人,腰街乡8535人,洛党乡36021人,雪山乡28535人,三岔河乡26540人,郭大寨乡20933人。

2000年10月,开展村级体制改革,改126个村公所、63个办事处为185个村民委员会和4个街道办事处。2001年,全县辖4个镇、5个乡、6个民族乡:凤山镇、鲁史镇、营盘镇、小湾镇、勐佑乡、雪山乡、三岔河乡、洛党彝族镇、诗礼乡、大寺乡、新华彝族苗族乡、永新彝族乡、德思里彝族佤族乡、腰街彝族乡、郭大寨彝族白族乡。

2002年,三岔河乡、勐佑乡、雪山乡撤乡设镇(省政府2002年3月19日批准);洛党彝族乡撤乡设镇(省政府2002年4月3日批准)。2002年底,全县共有8个镇,7个乡;下辖185个村委会和4个居委会。

2005年,撤销永新彝族乡,其行政区域并入鲁史镇,鲁史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德思里彝族佤族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勐佑镇,勐佑镇政府驻地不变(省政府2005年8月16日批准)。

2006年,凤庆县总面积3451平方千米。总人口44.92万人。辖8个镇、5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凤山镇、鲁史镇、小湾镇、营盘镇、三岔河镇、勐佑镇、雪山镇、洛党镇、诗礼乡、新华彝族苗族乡、大寺乡、腰街彝族乡、郭大寨彝族白族乡。共有4个居委会、183个行政村。县政府驻凤山镇。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凤庆县常住总人口458322人,其中:凤山镇79857人,鲁史镇29994人,小湾镇27547人,营盘镇45709人,三岔河镇28708人,勐佑镇51213人,雪山镇30953人,洛党镇40072人,诗礼乡26124人,新华乡27912人,大寺乡38098人,腰街乡9233人,郭大寨乡22902人。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