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镇

2009年7月,撤销杨桥乡,其行政区域并入嵩阳镇。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嵩阳镇管辖原嵩阳镇和杨桥乡的行政区域范围,嵩阳镇政府驻地不变。

附:原杨桥乡位于嵩明县中部。面积152.13平方千米,人口4.17万人(2006年)。辖杨桥、西山、大子、布能、上禾、矣铎、月家、太平龙、白鹤、龙街、大坡、黑营盘12个行政村。乡政府驻杨桥,距县城3.4千米。213国道、昆(明)曲(靖)高速公路过境。 [沿革]杨桥又称杨家桥。其名始于明代隆庆四年(1507),当时有资善里甸心村富翁绰号杨二麦瓜在弥良河上修建了一座三孔石拱桥(现已改建为混凝土双曲拱桥),故以姓氏取名“杨家桥”,又称“杨桥”。设农村集贸市场称杨桥街。桥西南发展为村庄,称杨家村。杨桥乡在明清时期先后设中和里、弥良里、资善里。民国年间,先后设杨桥区(三区)、资善乡、凤鸣乡、复兴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初设复兴乡、凤鸣乡。7月改设杨桥区(一区)辖1镇10乡。境域东至龙街、倚伴,南至今官渡区的小哨、对龙,西至西山、大坡,北至嵩阳、大哨。区公所先驻杨桥财神庙,后迁杨家村,再迁嵩阳镇。1958年4月撤区建乡(镇),杨桥区辖杨桥、布能、龙街3乡和嵩阳镇。10月改乡镇建制为公社,原杨桥,布能两乡合并成立“万能公社”,不久改称杨桥公社。公社管委会驻杨家村。下设15个生产管理区。1962年公社下设20个生产大队,113个生产队。1963年复置杨桥区(一区),同时撤销生产大队建置,调整公社规模,下设20个小公社(中国政区大典:1965年复置区)。1966年撤销杨桥区,复置杨桥公社,辖12个生产大队。1984年撤销公社建置,设杨桥区,下设12个小乡。1987年12月撤区建大乡,改称杨桥乡。1997年,面积143.5平方千米,人口3.8万,辖杨桥、龙街、白鹤、太平龙、月家、矣铎、上禾、布能、大村子、西山、黑营盘、大坡12个行政村。 [邮编]651705 [2008年代码]同2006年代码 [2006年代码]530127201:~201杨桥村 ~202西山村 ~203大村子村 ~204布能村 ~205上禾村 ~206矣铎村 ~207月家村 ~208太平龙村 ~209白鹤村 ~210龙街村 ~211大坡村 ~212黑营盘村

附:原嵩阳镇位于嵩明县中部。面积158.75平方千米,人口6.17万人(2006年)。辖嵩阳1个社区,西南街、东北街、晁家、东村、山脚、回辉、木作、倚伴、寺脚、新春邑、龙院、大营、普渡、大庄14个行政村。镇政府驻黄龙街,距昆明市区62千米。213国道、昆(明)曲(靖)高速公路过境。景点、纪念地有黄龙山晋末古柏和红军长征纪念塔等。 [沿革]嵩阳,明代在黄龙山之阳(南麓)建筑城池,遂以其所处位置和嵩明之首字得名。明代至民国初年,城内设祟正厢。1937年改设嵩阳镇。1950年初城区仍设嵩阳镇,为全县8乡3镇之一。7月建区,嵩阳镇属杨桥区(一区)。1958年4月撤销杨桥区(一区)恢复嵩阳镇建制,为全县9乡2镇1区之一。10月与龙街乡合并成立红旗公社。1961年红旗公社改称嵩阳公社,辖嵩阳、五村、回辉、山脚、东村、梁王、木作、寺脚、倚伴、积德、龙街生产管理区(生产队)。1963年城区设嵩阳镇,为县辖镇,下辖东、南、西、北街4个生产大队;城郊划归杨桥区。1966年设嵩阳公社,辖嵩阳镇和原杨桥区的寺脚、倚伴、五村、山脚、东村、回辉、木作生产大队。1971年将新春邑公社及其所属的上游、新春邑、大营生产大队并入嵩阳公社。1982年将嵩阳大队从嵩阳公社划出,单独设立嵩阳镇。1984年改公社为倚伴区,辖东村、山脚、回辉、木作、倚伴、寺脚、新春邑、龙院、大 营、普渡、大庄11个乡;保留原嵩阳镇为县辖镇,下辖东北街、西南街、晃家村3个办事处。1987年倚伴区并入嵩阳镇,原倚伴区所辖乡改称办事处。1997年,面积148.5平方千米,人口5.3万,辖东北街、西南街、晃家村、回辉、木作、倚伴、寺脚、山脚、东村、普渡、新春邑、龙院、大庄、大营14个行政村。 [邮编]651700 [2008年代码](没有001嵩阳社区,其他同2006年代码) [2006年代码]530127101:~001嵩阳社区 ~201西南街村 ~202东北街村 ~203晁家村村 ~204东村村 ~205山脚村 ~206回辉村 ~207木作村 ~208倚伴村 ~209寺脚村 ~210新春邑村 ~211龙院村 ~212大营村 ~213普渡村 ~214大庄村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