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宁区历史沿革

据《徐霞客游记》:“至唐武德中,以其为晋时宁州统会之地,置晋宁县,此州名之所由始也。”晋宁、昆阳两县“夏商属梁州,周属雍州”。公元前277年,楚国大将庄蹻开滇,因秦攻楚,断了归路,“变服从其俗”,与当地的叟族部落联盟,建立了以叟族为主的“滇国”,修筑苴兰城,自称“滇王”,建都于今晋宁县晋城附近。秦使常颊略通五尺道,置隶昆阳为河西县(今古城镇一带),属滇国。西汉,元鼎初(公元前116~111)属群舸、越嵩。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派郭昌率巴、蜀兵攻滇,在击灭滇国联盟部落劳浸、靡莫(今曲靖地区)后,挥军直指滇国,第十代滇王尝羌率众“举国降,请置吏入朝”。武帝仍封之为滇王,“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以其领地设益州郡,滇王国都和益州郡治均设于滇池县(今晋城地区),同时置建伶县(今昆阳地区)。

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改益州郡为建宁郡,治所由滇池县(今晋城)迁往味县(今曲靖市)。晋泰始七年(271),将建宁、永昌等四郡从益州郡划分出来建立宁州。永嘉二年(308),改宁州郡为晋宁郡,晋宁仍称滇池县,昆阳则由建伶改为冷邱(地域增加昆阳至玉溪一带),东晋初又改冷邱为建伶。其后没于李特,又没于符氏,太和八年(484)复为东晋所有。隋开皇十五年(595)昆阳为昆州驻地,不久废除。从元封二年至隋初的7个多世纪间,滇池县一直作为历代王朝的郡治。

唐武德四年(621),于东部以晋朝曾为宁州治所的滇池县置晋宁县,属昆州,晋宁县名从此始。于西部置望水县(昆阳),属钩州。天宝后没于南诏,晋宁称晋川,昆阳称渠滥川。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大理国在晋城置阳城堡部,在昆阳设巨桥部,同属鄯阐府。元宪宗七年(1257),晋城置阳城堡万户府。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在昆阳置巨桥万户府(驻堡孜)。至元十二年(1275),巨桥万户府改昆阳州,同时在古城置河西县,至元十七年(1280)废河西县。至元十三年(1276),赛典赤改阳城堡万户府为晋宁州,州治在晋城。【一说为:元至正七年(1347),立阳城堡为万户府。十一年(1351)设巨桥万户府,领三泊(今安宁市的县街一带)、易门2县,同属中庆路。不久又将阳城堡万户府、巨桥万户府改为晋宁州和昆阳州。】

明清时晋宁、昆阳县同属云南府。其间,晋宁于明初领呈贡、归化2县。清康熙七年(1668)裁归化附呈贡。不久昆阳裁三泊附安宁,易门设县。明代为里(乡)制,晋宁划分为4里,昆阳划分为5里。弘治十四年(1501),原晋宁州有550户,8634人。清前期为路,后期为区。晋宁划为中、南、西、北4个区。县城及其近郊为中区,六街一带为南区,上蒜公路以下为西区,新街一带为北区。昆阳划为4个区。县城及近郊为中区,宝峰一带为南区,凤踪以东为东区,双河一带为西区,海口、二街片为北区。清乾隆二十五年(1703),人口为44216人;道光二十年(1840),人口达90164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人口为33522人,宣统三年(1911),原晋宁州有36194人,原昆阳州有59698人。

民国初称晋宁州和昆阳州,属滇中道;民国2年(1913)废道改州为县。民国元年(1912),晋宁县城及近郊设州前乡。民国18年(1929)昆阳县改为5区制。民国19年(1930),昆阳居仁等四铺划为第一区。民国21年(1932),晋宁县改为4区制,昆阳县改为6区制。民国26年(1937)昆阳县废闾邻制改为保甲制。民国29年(1940),晋宁县辖1镇、3乡:晋益镇、河东乡、河西乡、永宁乡,昆阳县辖1镇、4乡:城关镇(县城及近郊),内甸乡(双河一片),仁德乡(二街),平定乡(海口片),河西乡(古城镇片)。1949年,晋宁县辖38个保,133个甲,昆阳县辖69个保,246个甲。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