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县历史沿革

1956年11月16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40次会议决定:设置大理白族自治州。原由丽江专员公署代省领导鹤庆县划归大理州。1958年1月25日,鹤庆县牛街区划归洱源县。10月,全县共成立金星(城郊)、火箭(辛屯)、前进(金墩)、东风(三庄)、跃进(松桂)、卫星(北衙)、先锋(中江)、红旗(六合)、战斗(朵美)等9个政社合一的公社。1959年4月将邓川县黄坪公社划归鹤庆县。

1961年调整公社规模,城郊公社分为城郊、城北、马厂、城镇4个公社;辛屯公社分为辛屯、如意、大登、倒流箐4个公社;金墩公社分为金墩、赵屯两个公社;三庄公社分为二庄,西甸两个公社;北衙公社分为北衙、七坪两个公社;朵美公社分为朵美、后山两个公社;六合公社分为六合、夸萼、碧龙、中石4个公社;松桂、中江、黄坪3个公社规模不变。全县共23个公社;管理区改称生产大队,计142个;生产队932个。1963年5月调整公社体制,设区(镇),合并生产大队为公社,全县共8区、1镇、98个公社、4个街、1184个生产队。

1964年7月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143203人。1970年5月20日,建立中共鹤庆县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行使县委职权。6月,县以下区统一改称公社,原公社改为生产大队,全县共有8个公社、1个镇98个生产大队。1971年11月,六合公社分为六合、中江两个公社。1979年11月~1980年1月,新分出禾丰、建邑、彭屯、柳绿河、光明、新坪、云华、勤劳、炼厂、箐北、毛谷、上萼坪、麦地13个生产大队。至此,全县共有9个公社、1个镇、111个生产大队、4个街道居民委员会,1259个生产队。

1981年3月撤销县革命委员会,恢复县人民政府。1982年7月,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总人口为221220人,其中男110092人,女111128人。1984年3月,公社改为区,生产大队改为乡,全县共有9区1镇、110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1984年上半年,改革政社合一体制,设区建乡,城郊区更名宝顶区,城关镇更名云鹤镇,全县计有9区、1镇、110乡(光明并入菜园)、两个街道办事处。

1988年上半年,改区为乡,原乡改为乡政府的派出机构--村公所;宝顶乡又更名为城郊乡;全县计9乡、1镇、111个村公所(原文星乡分为文星、赤石两个村公所)、两个街道办事处、672个村(居)委会。县境南北最长为85千米,东西最宽为36千米,总面积2395平方千米。其四至为:东与永胜县团街、涛源乡分界;南与宾川县炼洞乡分界;西与剑川县东岭乡、洱源县三营乡、牛街乡、右所乡分界;北与丽江县太安乡分界。

1996年,鹤庆县面积2395平方千米,人口约25.2万人。辖1个镇、9个乡:云鹤镇、辛屯乡、城郊乡、金墩乡、中江乡、松桂乡、六合彝族乡、朵美乡、北衙乡、黄坪乡。县政府驻云鹤镇。

2000年,辛屯、黄坪、松桂3乡改建为辛屯、黄坪、松桂3镇。至此,鹤庆县辖4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鹤庆县常住总人口249030人,其中:云鹤镇10993人,辛屯镇33220人,松桂镇31660人,黄坪镇32981人,城郊乡49152人,金墩乡36044人,朵美乡13747人,北衙乡13634人,六合彝族乡16923人,中江乡10676人。

2001年2月1日:调整鹤庆县城郊乡秀邑、新生邑、菜园3个村民委员会划归云鹤镇管辖。2001年,城郊乡撤乡设镇,并更名为草海镇。2001年4月18日,北衙乡撤乡设镇,并更名为西邑镇。至此,全县辖6个镇、3个乡、1个民族乡:云鹤镇、辛屯镇、草海镇、松桂镇、西邑镇、黄坪镇、金墩乡、朵美乡、中江乡、六合彝族乡。

2005年,鹤庆县撤销中江乡并入朵美乡,乡政府驻原朵美乡政府驻地(省政府2005年10月24日批准);2006年3月20日原中江乡挂牌成立为朵美乡中江办事处。

2006年,鹤庆县面积2395平方千米,人口26.17万人。辖6个镇、3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云鹤镇、辛屯镇、松桂镇、黄坪镇、草海镇、西邑镇、金墩乡、朵美乡、六合彝族乡。共有2个居委会、112个行政村。

2009年,撤销朵美乡,设立龙开口镇;7月龙开口镇正式挂牌成立。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鹤庆县常住总人口255328人,其中:云鹤镇27777人,辛屯镇34649人,松桂镇28900人,黄坪镇32992人,草海镇41692人,西邑镇14372人,龙开口镇26457人,金墩乡33123人,六合彝族乡15366人。

2014年,松桂镇、草海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