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历史沿革

先秦今大理属西南夷。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境内就设有叶榆(今大理)、云南(今祥云)、邪龙(今巍山)、比苏(今云龙)、巂唐(今云龙漕涧和保山部分地区)等5县,归益州郡管辖。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设博南县(今永平),隶永昌郡。蜀汉建兴三年(225)春三月诸葛亮南征云南后,在今祥云县增设云南郡,下辖7县,今大理州有云南、邪龙、叶榆等3县。另永昌郡下有博南、比苏、崔唐等3县。大理州共有6县,均属益州。两晋时,在今宾川县地增设云平县,隶云南郡;今大理州境内有7县,分属宁州的永昌、云南2郡。南北朝时,在今大理市属的洱海以东和宾川县的部分地区增设东河阳县,隶东河阳郡,此时大理州境内已有西河阳、东河阳、云南3郡,云南、邪龙、叶榆、博南、比苏、崔唐、云平、东河阳8县。刘宋王朝时分属宁州的云南郡、东河阳郡、西河阳郡,南齐时期分属宁州的云南郡、东河阳郡、西河阳郡、永昌郡。隋代,在大理设越析州(治所今宾川),县没有变化,属南宁州总管府。

唐初,在云南设南宁州总管府(后改都督府),大理属南宁州总管府。武德四年(621),洱海地区置有“八州十七县”。贞观元年(627),废南宁州都督府,大理改属戎州都督府(治所驻今四川宜宾)。麟德元年(664),在姚州(今楚雄姚安县)设姚州都督府,大理归属姚州都督府统管。大理地区先后设有浪穹州(今洱源)、邓赕州(今洱源邓川)、越析州(今宾川)、沙壶州、阳瓜州、蒙舍州(均在今巍山南涧境内)、双祝州、江东州(今弥渡)、匡州(今祥云)、曾州(今凤仪)等羁縻州。在大理洱海地区,同时出现了六个较大的部落,史称“六诏”,即蒙舍诏(今巍山东南部、因在六诏之南,又称南诏)、蒙巂诏(今巍山北部漾濞一带)、邓赕诏(今洱源邓川)、浪穹诏(今洱源剑川一带)、施浪诏(在浪穹诏东北)。越析诏(今宾川)。开元二十五年(737),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统一六诏,迁都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建立“南诏国”地方政权,并臣属于唐。其后,南诏逐渐扩大势力范围,在强盛时期,其疆域北抵大渡河,南到越北,西接印、缅边境,东达贵州北部和广西西部。南诏国传王位13主,历253年(从南诏始祖细妈罗受张氏禅福于公元649年即位起算,至902年)。如从737年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国起算,也有165年。大历十四年(779)又迁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南诏时,地方行政建置设十赕、六节度和二都督区,其中十赕为统治中心,均在今大理州境内。下辖云龙赕(今云龙县)、蒙舍赕(今巍山)、大厘赕、白崖赕、云南赕、品澹赕、赵川赕(今大理市)、蒙秦赕(今巍山县)、邓赕(今洱源县)。今南涧属银生节度地,胜乡郡(今永平县)属永昌节度地,剑川、谋统郡(今鹤庆县)属剑川节度地。

唐天复二年(902),南诏权臣郑买嗣夺去了政权,建立“大长和国”。后唐天成二年(927),剑南节度使杨干贞灭“大长和国”,扶持清平官赵善政,建立“大天兴国”,10个月后杨善干贞又废赵善政,自立为王,建“大义宁国”。后晋天福二年(937),通海节度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进军大理,推翻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仍建都羊苴咩城,臣属于宋。大理国共传22代主,历时316年,其辖境与南诏极盛时大致相当,今大理州境内的行政建置大致沿用南诏时期,仍是大理国的统治中心。其下辖宁北赕、凤羽郡、邓赕(今洱源县),云龙赕(今云龙县),喜赕、赵赕、白崖赕(今大理市),品赕、云南赕(今祥云县),开南(今巍山县)。义督赕(今剑川县)及鹤川(今鹤庆县)属谋统府。胜乡郡(今永平)属永昌府,南涧属威楚府。

元代分属大理路、鹤庆路、威楚路和云龙甸军民府。 大理路:宪宗六年(1256)置大理上、下二万户府;至元七年(1270)合并改置大理路。至元十一年(1274)设云南行中书省,行政中心由大理迁到押赤城(今昆明)。大理路下辖录事司、太和县、永昌府、腾冲府、邓川州、蒙化州、赵州、云南州、喜州。其中录事司:宪宗七年(1257)置大理中千户,属大理万户;至元十一年改置录事司,至元十二年(1275)升理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复改置录事司。太和县:宪宗七年置大理上、下二千户,属大理万户;至元二十六年(1289)合并改置太和县。邓川州:宪宗七年,原大理邓睒置德原千户,属大理上万户;至元十一年改置邓川州。浪穹县:宪宗七年,原大理宁北睒置浪穹千户,属大理上万户;后改置浪穹州,至元十一年改置浪穹县,改属邓川州。凤羽县:至元十一年,原大理凤羽郡置凤羽县。蒙化州:宪宗七年,原大理开南睒置蒙舍千户,属大理上万户;至元十一年改置蒙化府,十四年(1277)升蒙化路,二十年(1283)降蒙化州,复属大理路。赵州:宪宗七年,原大理国赵睒置赵睒千户,属大理下万户;至元十一年改置赵州。建宁县:至元十一年(1273),原大理白崖睒改置建宁县,属赵州;二十五年(1288)省入赵州。云南州:元宪宗七年,原大理云南睒置品甸千户,属大理下万户;至元十一年改置云南州。喜州:宪宗年间,原大理喜睒为大理上千户驻,后置喜州,后省入太和县。 鹤庆军民路:元初为鹤州;宪宗七年置谋统二千户,属大理万户;至至十一年复改置鹤州,二十年直属行省,二十三年(1286)升鹤庆路。下辖剑川州,宪宗七年置义督千户,至元十一年改置剑川县,改属鹤州。 云龙甸军民府:大理云龙睒属大理。至元二十六年置云龙甸军民府,直属行省。 定边县:大理为南涧,属威楚府。至元十二年(1275)置定边县,二十四年(1287)省入威楚路镇南州为乡。 永平县:大理为永昌府胜乡郡。宪宗七年改置永平千户,至元十一年改置永平县,属大理路永昌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明军攻占大理,改路为府,今大理州分属大理府、鹤庆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 大理府:洪武十五年改置大理府,属布政司。辖太和县、赵州、云南县、邓川州、浪穹县、宾川州、云龙州、十二关长官司。洪武十五年(1382)赵州更名赵喜州,寻复更名赵州;凤羽县并入浪穹县,设凤羽乡巡司;云南州降为云南县,属大理府,洪武十七年(1384)改属赵州。洪武十七年(1384),云龙甸军民府降为云龙州,改属大理府;正统年间改属蒙化府,后复改属大理府。弘治六年(1493)析赵州、太和、云南二县置宾川州,属大理府。洪武中期十二关防送千户改置十二关长官司,嘉靖元年(1522)徙治一泡江之西。 鹤庆军民府:洪武十五年改置鹤庆府,属布政司;三十年(1397)改置鹤庆军民府。辖剑川州(剑川县)、顺州。洪武十七年剑川县升为剑川州,顺州由属丽江路改属鹤庆府。 蒙化府:元为蒙化州属大理路。正统十三年(1448)升为蒙化府,属布政司。 永平县:明洪武十五年,属永昌府。洪武十八年(1385)置金齿卫于永昌府,洪武二十三年(1391)永昌府与金齿卫合并设金齿军民指挥使司,永平县改属金齿使司。景泰年间(1450~1456),废使司置永昌镇,永平县属永昌镇。嘉靖元年复置永昌军民府,永平县属永昌府。 定边县(今南涧县):元省入镇南州。洪武十五年复置定边县,来属镇南州,寻直属楚雄府。

清顺治十六年(1659),清军攻入云南,基本沿袭明朝建制,今大理州境分属大理府、蒙化府(后改为蒙化直隶厅)、鹤庆府(后并入丽江府)。康熙九年(1670)9月,置永昌守备道,治大理府。雍正八年(1730)7月,改永昌守备道为迤西道,仍治大理府。大理府、鹤庆府、蒙化府(蒙化厅)、丽江府均属迤西道。光绪二十八年(1902)6月,迤西道治徙驻永昌府腾越厅。 大理府:清初领州四:赵、邓川、宾川、云龙;县三:太和(附郭)、云南、浪穹;长官司一:十二关。康熙五年(1666)降北胜直隶州为散州来属。康熙九年(1670)9月,置永昌守备道,治大理府。三十一年(1692)升北胜州为直隶州。至清末,大理府仍领州四,县三,长官司一。 鹤庆军民府:清初辖剑川州、顺州。康熙七年(1668)8月裁顺州,其地并入鹤庆府。康熙三十七年(1698)10月析原顺州地划归永北府。雍正五年(1727)4月于丽江府属之维西地置维西厅,中甸地置剑川州判,划入鹤庆府。乾隆二十一年(1756)5月析维西厅、中甸地划回丽江府。乾隆三十五年(1770)2月降鹤庆军民府为散州,与原领之剑川州一并划入丽江府。 蒙化直隶厅:清初称蒙化府。雍正七年(1729)7月,裁楚雄府属定边县(今南涧县),其地并入蒙化府。乾隆三十五年2月,降为直隶厅。

民国元年(1912),由蒙化直隶厅析设弥渡县、漾濞县。民国2年(1913),蒙化厅改置蒙化县,宾川州改为宾川县,邓川州改为邓川县,鹤庆州改为鹤庆县,剑川州改为剑川县,云龙州为云龙县,赵州改为赵县,太和县改为大理县,浪穹县改称洱源县。同年,迤西道改为滇西道(驻腾冲县),滇西道辖大理、凤仪、洱源、剑川、鹤庆、云龙、永平、漾濞、蒙化、弥渡、云南、宾川、邓川等29县,其中今大理州境内13县。民国3年(1914)1月,赵县更名为凤仪县。同年,滇西道改为腾越道。民国7年(1918),云南县改称祥云县。民国18年(1929)废腾越道制,今大理州境内祥云、弥度、宾川、凤仪、蒙化、大理、永平、云龙、漾濞、邓川、洱源、剑川、鹤庆13县由省直辖。民国31年(1942),蒙化县属云南省第5行政督察区(驻顺宁县)。鹤庆县、剑川县属第7区(驻丽江县)。民国33年(1944),第五区驻地迁蒙化县。民国37年(1948),设云南省第11行政督察区(驻大理县),辖大理、凤仪、蒙化、顺宁、昌宁、永平、云龙、漾濞、弥渡、邓川10县。鹤庆、剑川、洱源、宾川县属第10区(驻鹤庆县)。民国38年(1949),大理、凤仪、蒙化、顺宁、昌宁、永平、云龙、漾濞、弥渡、邓川县改属第8区(驻姚安县);鹤庆、剑川、洱源、宾川县仍属第10区(驻鹤庆县)。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