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农一师概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一师垦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境内。北起天山南麓山地,南至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东临沙雅县,西抵柯坪县,傍依阿克苏河、塔里木河、台兰河、多浪河水系。地理坐标东经79°22 33"~81 53 45",北纬40°20 ~41°47 18"。地跨阿克苏地区五县一市(温宿县、乌什县、阿瓦提县、柯坪县、沙雅县,阿克苏市)和阿拉尔市。东西相距281千米,南北相距180千米。师部驻阿克苏市。2008年末,总人口29.1万人。

【历史沿革】农一师前身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被称为中国工农红军湘东南独立第一师、红八军、红六军团;抗日战争开始后,改称八路军一二○师三五九旅、南下支队、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中原军区二纵队三五九旅;解放战争时期,三五九旅隶属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建制,1949年1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步兵第五师。1949年11月,进驻新疆阿克苏、和田17个地县防区。1953年6月,步兵第五师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一师。1954年10月隶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

【团场分布】1团,团部驻阿克苏市金银川镇。 2团,团部驻阿克苏市新井子镇。 3团,团部驻阿瓦提县哈拉库勒镇。 4团,团部驻乌什县包孜镇。 5团,团部驻温宿县沙河镇。 6团,团部驻温宿县荒地镇。 7团,团部驻阿拉尔市玛滩镇。 8团,团部驻阿拉尔市塔门镇。 9团,团部驻阿拉尔市。  10团,团部驻阿拉尔市科克库勒镇。 11团,团部驻阿拉尔市花桥镇。 12团,团部驻阿拉尔市南口镇。 13团,团部驻阿拉尔市幸福城。 14团,团部驻阿拉尔市夏合勒克镇。 15团,团部驻阿拉尔市红桥镇。 16团,团部驻阿拉尔市新开岭镇。托海牧场,场部驻阿拉尔市。

【自然条件】农一师垦区属暖温带极端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极端最高气温35℃(沙井子垦区每隔5~10年遇最高温40℃),极端最低气温-28℃(四团垦区最低气温为-33.2℃)。垦区太阳辐射年均133.7~146.3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日照2556.9~2991.8小时,日照率为58%~69%。垦区雨量稀少,冬季少雪,地表蒸发强烈,年均降水量为40.1~82.5毫米,年均蒸发量1876.6~2558.9毫米。垦区以灌溉为主,主要利用昆马力克河、哈拉玉尔滚河、阿克苏河、多浪河以及叶尔羌河、和田河等河水。

【农二师概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所辖区域位于天山中部南麓,北到和静县小珠勒图斯草原,南到且末县,西到轮台县阳霞乡,东南到若羌县依吞布拉克镇,东北到库米什二十二团石棉营。拥有国土面积73.97万公顷,其中农区56.11万公顷,山区17.86万公顷。师部驻库尔勒市。2008年末,总人口19.87万人,下辖13个农牧团场,45个师直属事业单位,36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其中上市公司1家。

【历史沿革】农二师前身为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组建于1947年2月,其骨干来自三五九旅和晋绥军区。同年11月部队归入西北野战军建制,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独立第六旅。1949年2月统编为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步兵第六师。1953年6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农业建设第二师。1954年10月,归属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960年9月师部移驻库尔勒。1975年3月,兵团建制撤销,5月农二师并入巴州,组建农垦局,归属巴州领导。1981年12月,中央恢复兵团建制。1982年4月1日,农垦局撤销,农二师建制恢复。

【团场分布】21团,团部驻和静县。 22团,团部驻和静县。 23团,团部驻和静县。 24团,团部驻和硕县。 25团,团部驻博湖县。 26团,团部驻和硕县。 27团,团部驻焉耆回族自治县四十里城子镇。 28团,团部驻库尔勒市上户镇。 29团,团部驻库尔勒市吾瓦镇(维吾尔语“兔子不呆的地方”,形容荒凉)。 30团,团部驻库尔勒市双丰镇。 31团,团部驻尉犁县英库勒镇(维吾尔语“新的水塘”)。 32团,团部驻尉犁县乌鲁克镇(维吾尔语“干燥”)。 33团,团部驻尉犁县。 34团,团部驻尉犁县铁干里克镇(维吾尔语“生长骆驼刺的地方”)。 35团,团部驻尉犁县铁干里克镇。 36团,团部驻若羌县米兰镇。 223团,团部驻和静县。

【自然条件】农二师库尔勒垦区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北边缘和天山南麓霍拉山冲积扇上,焉耆垦区地处巴州北部山间盆地,气候温和湿润。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