垣曲县历史沿革

县因“周围皆山,中垣如曲”,故名。据《垣曲县志》,垣指王屋山,山形如垣(按,垣指黄土高原地形,意为陡峭的山上平地),曲指河曲,县当黄河九曲之一,因称垣曲。“垣”始于商、周,战国时为魏国王垣邑。秦于今新城东南30千米古城镇西置垣县,属河东郡。前秦皇始三年(353)侨置幽州,故治在今古城镇东南,后徙废。

北魏皇兴四年(470)改白水县,于县置邵上郡,徙治今古城镇。孝昌年间于今新城南8千米清廉村置清廉县,属邵上郡;旋改邵上郡为邵郡。西魏大统十六年(550)于今县境置邵州,寻废。北周于今古城镇东置蒲原县,属邵郡。明帝二年(558)复置邵州。武成元年(559)白水县改亳城县。隋大业三年(607)改垣县,以清廉、蒲原2县废入;同时废邵州及邵郡,县改属绛郡。义宁元年(617)于今古城镇西北5千米下亳城村复置亳城县,属绛州。同年于垣县置邵原郡。

唐武德元年(618)复置清廉县,改邵原郡为邵州。二年于今古城镇东置长泉县,属怀州,寻废。五年亳城县废入垣县。九年废清廉县及邵州,垣县先后属绛、洛、陕诸州,终属绛州。宋垣县改垣曲县,属绛州绛郡。金兴定初年属晋安府,四年(1220)割属翼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垣曲县废入绛县,十六年复置,还属绛州。清雍正二年(1724)改属解州,八年复属绛州。

民国初年废州,县属河东道,道废后直属省。1943年析置垣南县,属太岳行署三专署,后废。1949年属晋南区运城分区,隶陕甘宁边区。后复归山西省,属运城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1958年(一说1959年7月5日)县政府迁至刘张镇(即今新城镇)。1967年属晋南地区。1970年属运城地区。2000年属地级运城市。

1997年末,垣曲县面积1620平方千米,人口217291人。辖5个镇、12个乡:新城镇、古城镇、同善镇、王茅镇、毛家湾镇、皋落乡、长直乡、华峰乡、陈堡乡、谭家乡、望仙乡、历山乡、解峪乡、安窝乡、英言乡、蒲掌乡、窑头乡。共有191个行政村,1319个自然村。县政府驻新城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垣曲县常住总人口219371人,其中,新城镇66419人,同善镇10680人,古城镇15867人,王茅镇8465人,毛家镇12378人,窑头乡3130人,蒲掌乡12437人,英言乡16956人,谭家乡10810人,历山乡1281人,望仙乡1377人,安窝乡3293人,解峪乡3907人,陈堡乡9182人,华峰乡10226人,长直乡12591人,皋落乡20372人。

2001年区划调整后,全县辖5个镇、6个乡:新城镇、历山镇、古城镇、王茅镇、毛家镇、蒲掌乡、英言乡、解峪乡、华峰乡、长直乡、皋落乡。县政府驻新城镇。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垣曲县常住总人口231018人,其中,新城镇76386人,历山镇13755人,古城镇23525人,王茅镇10516人,毛家镇10832人,蒲掌乡16699人,英言乡17664人,解峪乡6332人,华峰乡21591人,长直乡12998人,皋落乡20720人。

2015年末,垣曲县辖5个镇、6个乡(合计11个),11个居委会、188个村委会(合计199个)。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