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县历史沿革

西晋泰始年间于今城关北18千米社城镇置武乡县,属上党郡。东晋大兴二年(319)十六国后赵于武乡县置武乡郡。永和中年废郡。北魏延和二年(433)改武乡县为乡县,于县置乡郡。太和十五年(491)郡、县治徙今长治市武乡县境。隋开皇十六年(596)析乡县地置榆社县,属韩州,“因县西北榆社故城为名”,大业二年(606)废入乡县。义宁二年(618)复置,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620)于县置榆州;于今城关南15千米魏城村别置偃武县,与榆社县俱属榆州。六年废州,偃武县并入榆社县,属辽州,后又改属仪州。

宋熙宁七年(1074)废入武乡县。元佑元年(1086)复置,属榆州。蒙古至元三年(1266)废入辽山县。六年复置,属辽州。1912年属冀宁道,道废后直属省。抗日战争时期析置榆北县,属太行区二专署,后并入榆社县。1949年属榆次专区。1958年并入武乡县。1960年复置,属晋中专区。1967年属晋中地区。1999年属晋中市。

1949年12月,和顺县的曲礼、堡下、双峰、石源等12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划归榆社县。1953年7月,榆社县的青王头、小后凹、佛家山等9个自然村划归武乡县。1956年,和顺县的焦红寺、沙旺、琵琶窑、大牛、菜不测5村和太谷县的山头、武庄村划归榆社县。 1961年6月1日,太谷县的白壁、牌坊、常瑞、寺儿等16个自然村划归榆社县,设白壁公社。1971年,武乡县的石盘公社12个生产大队、25个自然村划归榆社县。1972年,原划入榆社县的石盘公社12个生产大队、25个自然村重归武乡县。

1996年,榆社县面积1680平方千米,人口约13万人。辖4个镇、10个乡:城关镇、云镇、郝北镇、社城镇、河峪乡、西马乡、岚峪乡、讲堂乡、东汇乡、北寨乡、韩村乡、银郊乡、白北乡、两河口乡。县政府驻城关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榆社县常住总人口126173人,其中,城关镇38372人,云簇镇16529人,郝北镇10266人,社城镇6210人,银郊乡5591人,东汇乡4317人,河峪乡11176人,韩村乡3560人,岚峪乡5939人,讲堂乡4315人,西马乡9076人,北寨乡7894人,白北乡1500人,两河口乡1428人。

2001年初,撤销银郊乡、东汇乡,并入城关镇,更名为箕城镇;撤销两河口乡,并入社城镇;撤销韩村乡,并入郝北镇;撤销白北乡,并入西马乡;调整后,榆社县辖4个镇、5个乡。县政府驻箕城镇。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榆社县常住总人口134648人,其中,箕城镇43484人,云簇镇16153人,郝北镇13063人,社城镇6546人,河峪乡11141人,北寨乡6656人,西马乡10191人,岚峪乡4032人,讲堂乡2701人,城区管理委员会20681人。

2014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38041人。2015年末,榆社县辖4个镇、5个乡(合计9个),6个居委会、271个村委会(合计277个)。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