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交市历史沿革

因原为隋代交城县故治,因名故交,后讹为古交。隋开皇十六年(596),析晋阳西境置交城县(县治交山,在今古交城区),属太原郡。唐天授二年(691),交城县治徙却波村(今交城县城),以就驿道。先天二年(713),析交城县北境于今古交境域置卢川县,县治在今炉峪口。开元二年(714),撤卢川县复并入交城县。此后直到民国初年的1200多年中,古交境内无县级建置,为交城、阳曲二县地。

民国26年(1937)11月,日军先后侵占了太原和交城县城。民国26年(1937)11月至翌年3月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八旅挺进古交,发动群众组建了半政权性质的阳(曲)交(城)边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初创了革命根据地。民国27年(1938)3月至翌年,山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员公署在河口镇成立,后移驻狮子河一带,同时,山西省阳曲县政府驻河口一带,交城县政府驻屯兰川一带。

从1940年至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晋绥边区第八分区专员公署(原山西省第二游击区第八分区专员公署,1941年8月改称为晋西北第八分区专员公署,1943年11月改称晋绥边区第八分区专员公署)先是游动,后长驻在屯兰川关头村一带。交城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屯兰川、原平川一带,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驻狮子河一带。1946年冬,阎军进占古交镇、河口等地,并组建古交行政管理区(县级),旋即被根据地军民摧垮。1946年-1948年7月,阳曲县政府驻河口、曹坪、大南坪一带。

1958年8月,划阳曲县的嘉乐泉、阁上、梭峪、曹坪、杏林坪、大南坪、河口与交城县的河南、古交9个乡,设立太原市河口工矿区、区领导机关驻河口镇。同年11月上旬,又划交城县的岔口、营立、姬家庄、镇城底、原相、南头、草庄头、刑家社8个乡,连前共17个乡,改制太原市古交工矿区。1971年8月,娄烦县的长足上大队和雁门大队划归本区。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古交撤区建市。

1996年,古交市面积1580平方千米,人口约17万人。辖4个街道、3个镇、12个乡:东曲街道、西曲街道、马兰街道、镇城底街道、古交镇、河口镇、镇城底镇、河南乡、大南坪乡、阁上乡、梭峪乡、姬家庄乡、常安乡、草庄头乡、曹坪乡、加乐泉乡、原相乡、邢家社乡、岔口乡。市政府驻古交镇。

1998年末,古交市总面积1584平方千米。总人口18.8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0.46万人,农业人口8.4万人。辖5个街道和15个乡镇,53个居委会、200个村委会,387个自然村。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古交市常住总人口205702人,其中,东曲街道34575人,西曲街道33126人,屯兰街道12495人,马兰街道14563人,镇城底街道19015人,古交镇7053人,河口镇12222人,镇城底镇7878人,河南乡4168人,大南坪乡3497人,曹坪乡2920人,阁上乡1255人,加乐泉乡4421人,梭峪乡9266人,姬家庄乡6900人,岔口乡8930人,常安乡8469人,原相乡5431人,草庄头乡5585人,邢家社乡3933人。

2001年,曹坪乡、大南坪乡并入河口镇,姬家庄乡与马兰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马南镇,草庄头乡并入邢家社乡,河南乡并入东曲街道办事处,撤销古交镇与西曲街道办事处,调整后设立桃园街道办事处,撤销镇城底街道办事处,将所辖居委会分别并入镇城底镇、嘉乐泉乡、梭峪乡。古交市辖7乡3镇4个街道。

2004年末,古交市辖4个街道、3个镇、7个乡:东曲街道、西街道、屯兰街道、桃园街道;河口镇、镇城底镇、马兰镇;加乐泉乡、邢家社乡、梭峪乡、阁上乡、岔口乡、常安乡、原相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古交市常住总人口205143人,其中,东曲街道40872人,西曲街道16446人,桃园街道38515人,屯兰街道17588人,河口镇15161人,镇城底镇9022人,马兰镇21056人,阁上乡512人,加【嘉】乐泉乡7159人,梭峪乡16521人,岔口乡6629人,常安乡6123人,原相乡3779人,邢家社乡5760人。

2015年末,古交市辖4个街道、3个镇、7个乡(合计14个),37个居委会、146个村委会(合计183个)。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