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历史沿革

今晋中市春秋属晋,战国属赵。秦、汉以后属太原郡、太原府管辖。1949年设立榆次专区,1958年改称晋中专区,1970年改为晋中地区,1999年改为地级晋中市。

1949年,设立榆次专区,专署驻榆次县,辖榆次、平定、盂县、寿阳、祁县、太谷、介休、灵石、平遥、昔阳、和顺、左权(原辽县)、榆社等13县及阳泉工矿区;设立汾阳专区,专署驻汾阳县,辖汾阳、交城、文水、清源、晋源(驻太原市)、徐沟、孝义、中阳、石楼等9县。1951年,原阳泉工矿区改设阳泉市,由省直辖;撤销汾阳专区,将灵石、孝义、汾阳、文水、交城、清源、徐沟等7县划归榆次专区,石楼县划归临汾专区,中阳县划归兴县专区,晋源县撤销并入太原市;榆次专区辖19县。1952年,将清源、徐沟2县合并设清徐县(驻清源县城);原兴县专区所属方山、离石、临县、中阳等4县划入榆次专区;方山县迁驻圪洞;榆次专区辖22县。1954年,将榆次县城关区改设榆次市,由省直辖;离石、方山2县合并,改名为离山县(驻原离石县城);榆次专区辖21县。

1958年,榆次专区改为晋中专区;原由省直辖的榆次、阳泉2市划归晋中专署领导;撤销榆次、寿阳2县,并入榆次市;撤销清徐、交城、文水3县,将清徐县并入太原市;交城县并入太原市和汾阳县;文水县并入汾阳县。撤销平定、昔阳、盂县3县,并入阳泉市;撤销左权县,并入和顺县;撤销祁县,并入太谷县;撤销灵石、孝义2县,并入介休县;撤销离山、中阳2县,合并设立离石县(驻原离石县城);撤销榆社县,并入晋东南专区的武乡县;晋中专区辖2市、7县。1960年,恢复昔阳、盂县、寿阳、中阳、文水、交城、左权、榆社8县;晋中专区辖2市、15县。1961年,阳泉市改由省直辖;恢复平定、祁县、灵石、孝义4县;晋中专区辖1市、19县。1963年,撤销榆次市,恢复榆次县。至此,晋中专区辖20县。

1967年,晋中专区改称晋中地区。1970年,省直辖的阳泉市由晋中地区代管。晋中地区驻榆次县,辖阳泉市及榆次、寿阳、盂县、平定、昔阳、和顺、左权、榆社、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孝义、汾阳、文水、交城、中阳、离石、临县等20县。1971年,恢复榆次市,榆次县迁驻长凝;将临县、交城、离石、汾阳、文水、孝义、中阳等7县划归吕梁地区;晋中地区辖2市、13县。1972年,阳泉市改由省直辖,晋中地区辖1市、13县。1975年,榆次县迁驻榆次市。1983年7月28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榆次县,将榆次县的行政区域并入榆次市;将晋中地区的平定、盂县二县划归阳泉市管辖。1992年2月10日,民政部(民行批〔1992〕13号)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县,设立介休市(县级)。

1999年9月24日,国务院(国函〔1999〕124号)批复:一、同意撒销晋中地区和县级榆次市, 设立地级晋中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榆次区。二、晋中市设立榆次区,以原县级榆次市的行政区域为榆次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东顺城街。三、晋中市辖原晋中地区的太谷县、祁县、平遥县、灵石县、榆社县、左权县、和顺县、昔阳县、寿阳县和新设立的榆次区,原晋中地区的县级介休市由山西省直辖。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晋中市常住总人口3016536人,其中,榆次区534357人,榆社县126173人,左权县156203人,和顺县134522人,昔阳县221361人,寿阳县210184人,太谷县255807人,祁县253829人,平遥县477373人,灵石县243734人,介休市372993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晋中市常住总人口3249425人,其中,榆次区635651人,榆社县134648人,左权县161314人,和顺县144178人,昔阳县227896人,寿阳县211014人,太谷县298783人,祁县265310人,平遥县502712人,灵石县261402人,介休市406517人。

2015年末,晋中市常住人口333.57万人。共有17个街道、59个镇、59个乡(合计135个),220个居委会、2725个村委会(合计2945个)。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