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为游牧民族楼烦占据。战国时期属赵国,设置云中、雁门、代郡。秦统一六国后置雁门郡。两汉时期为平城县,隶属雁门郡。三国曹魏时隶属冀州新兴郡。北魏自云中徙都平城,置司州牧及置代尹,又置恒州,领辖八郡十四县。北齐将北恒州改为恒安镇,隶属恒州太平县。北周将太平县改为云中县。隋以其地属云、朔、代三州,为避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的名讳,故而将云中县改为去内县。唐开元年间置云州,天宝初年改云中郡,乾元初年复为云州,咸通九年置大同军节使,领辖云、朔、蔚三州。五代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

辽重熙十三年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大同始称于此时,领辖弘州、德州二州以及大同县、云中县、天成县、长青县、奉义县、怀仁县、怀安县七县。北宋宣和五年预置云中府路,因宋辽对峙,大同为辽所占据,故而云中府路只是虚设而已。金为西京路大同府,置西京路总管府,又置留守司。西京路领辖二府(大同、德州)、七节镇、八刺郡、三十九县、九镇。大同府领辖大同县、云中县、宣宁县、怀安县、天成县、白登县、怀仁县七县以及奉义、窟龙城、安七疃三镇。元朝大同中书省河东山西道,改西京道为大同路,领辖八州、五县、七屯。八州:弘州、浑源、应、朔、武、丰、东胜、云内;五县:大同、白登、宣宁、平地、怀仁;七屯:山阴、雁门、马邑、鄯阳、洪济、金城、宁武。

明朝实行省、府、县三级制。明初设山西行中书省,不久改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共辖五府、三直隶州、七十七县。大同府辖四州、七县、十三卫所。四州:朔州、应州、浑源州、蔚州;七县:大同县、怀仁县、马邑县、山阴县、广灵县、广昌县(河北省涞源县)、灵丘县;十三卫所:大同前卫、大同后卫、大同左卫、云川卫、大同右卫、玉林卫、阳和卫、高山卫、天成卫、镇鲁卫、平鲁卫、威远卫、井坪千户所。

清朝定鼎中原以后,承袭明朝辖制,山西为十八省之一,共辖九府、十直隶州、六散州、八十五县、十二直隶厅。大同府(治大同)辖二州七县一厅。二州:浑源州、应州;七县:大同县、天镇县、阳高县、怀仁县、山阴县,广灵县、灵丘县;一厅:丰镇厅(由丰川、镇宁二卫合并);朔平府(治右玉),辖一州三县一厅,一州:朔州;三县:右玉县、左云县、平鲁县;一厅:宁远厅(丰、宁二厅今在内蒙)。

中华民国元年大同府废,民园二年五月置雁门道,治大同,辖雁北十三县和析州十三县,共计二十六县。当时雁北十三县有:大同县、怀仁县、应县、山阴县、朔县、平鲁县、左云县、右玉县、阳高县,天镇县、浑源县、灵丘县、广灵县。1937年9月13日,日寇侵占大同之后,二10月15日成立"晋北自治政府",1939年4月成立“晋北政厅”隶属日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1943年改为“大同省公暑”。在此期间所辖雁北13县,即:大同县、怀仁县、应县、山阴县、朔县、平鲁县、左云县、右玉县、阳高县、天镇县、浑源县、灵丘县、广灵县。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于大同农村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以京包铁路和北同蒲铁路为界线,成立了东西大同县,东大同县属晋察冀边区,西大同县属晋绥边区。1949年5月1日雁同地区解放以后,划归察哈尔省管辖。1952年11月,察哈尔省撤销后,雁北十三县及大市又划归山西管辖。1958年雁北地区与忻县地区合并为晋北专区,1961年雁北与忻县两个地区分开,大同改为省辖市。1964年恢复大同县、怀仁县,属大同市管辖,1965年二县划归雁北专署管辖。1970年4月,大同市划归雁北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1972年3月,大同市复为山西省辖市。大同市辖有四区,即: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雁北地区辖有十三县,即:大同县、怀仁县、应县、山阴县、朔县、平鲁县、左云县、右玉县、阳高县、天镇县、浑源县、灵丘县、广灵县。(以上摘自网络)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