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县历史沿革

县因“富庶太平”而得名。公元前7世纪末,周平王移都洛邑,将迤山(今县境西南瓦窑头原畔一带)划辖秦国。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56)始在频山以南设置频阳县治(故址在今美原镇古城村一带)。秦统一全国后,频阳县属内史。西汉高帝时频阳县属河上郡;另于县境南部设置怀德县(故址在今城关镇怀阳城附近),两县均属内史。景帝时两县同属左内史。武帝时两县归属左辅。新莽时两县属列尉大夫。东汉并怀德县入频阳县,属左冯翊。西晋富平县治自彭原界(今甘肃省庆阳地区西南)徙于怀德故城,与频阳县并存。前秦在频阳县境内设置土门护军(故址今薛镇镇土木坊)。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撤土门护军,将其辖地并入同官县(今铜川市),迁北地郡至泥阳县所属通川(今流曲镇);又并泥阳县于富平县。景明元年(500)废频阳县并析同官县之一部于旧址置土门县(今薛镇镇),隶北地郡。西魏大统五年(539)徙富平县治于石川河北岸(今城关乡古城村一带)。废帝三年(554)改北地郡为通川郡,以富平县属宜州(今耀县)。北周闵帝元年(557)于富平县中华原置中华郡(故址今城关乡石佛原一带),富平县属中华郡。建德四年(575)废中华郡,富平县改属左冯翊。隋开皇三年(583)富平县改属京兆郡。大业二年(606)土门县废入华原县(今铜川市耀州区),属京兆郡。义宁二年(618)复设土门县,属宜君郡。

唐武德元年(618)置富平道,归骠骑车骑统辖;旋改富平道为玄武军。贞观十七年(643)废土门县。咸亨二年(671)析富平、华原、蒲城各一部于土门故址东北侧置美原县(今美原镇)。天授元年(690)美原县隶于宜州。大足元年(701)美原县改属雍州。开元年间(712—741)徙富平县治于义亭城(今城关镇旧县村一带),属京兆府。贞元四年(788)定富平县为赤县(即由京城直接治理的县),旋升县为州。天佑二年(905)于美原县置鼎州,隶属耀州(二州不同级)。五代后梁恢复美原县,仍属耀州;贞明元年(915)改鼎州为裕州,隶属崇州。后唐复以富平县改属耀州,美原县初属同州,继属耀州。

北宋元佑三年(1088),二县同属永兴路京兆府耀州。金天会九年(1131)金人以富平、美原二县赐齐(金人立刘豫为齐帝,建都大名)。天眷元年(1138)两县同归南宋。天眷三年(1140)复由宋入金。皇统二年(1142)省富平县入美原县,隶属耀州。蒙古军南下后,析美原县南部地于义亭城复置富平县,同属耀州。至元元年(1264)省美原县入富平县成今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徙县治于窑桥寨(今城关镇莲湖),属西安府。明、清属西安府。

民国初(1914),废府州厅制,富平县属陕西省关中道。1928年直属省。1934年属陕西省第十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咸阳),1948年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专署驻耀县)。1949年5月4日富平解放。县人民政府成立后,归属三原分区。1950年5月属咸阳专区。1953年1月改属渭南专区。1956年10月直属陕西省管辖。1958年12月,富平县并入铜川市。1961年8月从铜川市划出恢复富平县制,复属渭南专区。1969年后属渭南地区。1970年5月13日,富平县治从老城区迁至新城区(窦村)人民路北端。1994年末属渭南市。

 

1949年5月解放后,全县设13区96乡2市。1950年4月调整为10区97乡两个街。1956年全县设4区30乡,辖266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富平县并入铜川市,铜川市在原富平县境内设5个公社36个管区。

1961年9月恢复富平县后,全县设5个区,25个公社,326个生产大队,1816个生产队。1975年撤销区级建制。1982年全县设2个镇、30个公社,329个生产大队,2064个生产队。1984年政社分设,撤销公社、大队、生产队,实行乡(镇)、村建制。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