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阳县历史沿革

因居泾水之北而得名。《诗经·小雅》“侵镐及方,至于泾阳”,即此。

春秋战国时,为秦泾阳邑;曾为秦国都(在今泾干镇西)。秦始皇二年(公元前245),析池阳县置泾阳县。西汉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改置池阳县。前秦复设泾阳县,在今县东南30里,属咸阳郡。

北魏析县境北部复置云阳县(治今口镇南长街一带),属北地郡;太和二十年(496年)咸阳郡迁治池阳县。北周于云阳县治兼置云阳郡,建德中将池阳县废入泾阳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云阳、咸阳二郡,泾阳移治今县,与云阳改属雍州;大业三年属京兆郡。唐武德三年(620年)云阳县治迁今云阳镇;贞观元年(627年)更名池阳县,八年复名云阳县。唐代属京兆府。

五代后唐同光初云阳县改属耀州,金代复属京兆府。蒙古至元元年(1264年)降为云阳镇,并入泾阳县。明、清属西安府。1914年属关中道。1928年直属省。

1950年属咸阳专区。1953年属渭南专区。1956年直属省。1958年12月泾阳县并入三原县。1961年复置泾阳县,属咸阳专区。1968年属咸阳地区。1983年属咸阳市。

1996年,泾阳县面积792平方千米,人口48.5万人。辖辖6镇14乡:泾干镇、永乐镇、云阳镇、桥底镇、口镇、王桥镇、白王乡、兴隆乡、太平乡、中张乡、扫宋乡、燕王乡、蒋路乡、蒋刘乡、雪河乡、姚坊乡、龙泉乡、三渠乡、崇文乡、高庄乡。县政府驻泾干镇。

1997年,太平乡改为太平镇,三渠乡改为三渠镇,白王乡改为白王镇,高庄乡改为高庄镇,中张乡改为中张镇,兴隆乡改为兴隆镇。调整后,泾阳县辖12个镇、8个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泾阳县总人口485791人,其中:泾干镇54302人,永乐镇30189人,云阳镇30666人,桥底镇32342人,王桥镇26753人,口镇24176人,中张镇23170人,三渠镇24930人,高庄镇16660人,兴隆镇17035人,白王镇22985人,太平镇30491人,姚坊乡14173人,雪河乡19292人,崇文乡20673人,蒋刘乡11395人,燕王乡19089人,扫宋乡24551人,蒋路乡21044人,龙泉乡21875人。

2001年,撤销姚坊乡并入泾干镇,撤销扫宋乡并入云阳镇,撤销雪河乡并入三渠镇,撤销蒋刘乡并入高庄镇,撤销并入。调整后,泾阳县辖12个镇、4个乡:泾干镇、永乐镇、云阳镇、桥底镇、王桥镇、口镇、中张镇、三渠镇、高庄镇、兴隆镇、白王镇、太平镇、崇文乡、燕王乡、蒋路乡、龙泉乡。

2006年,全县总面积778平方千米,总人口50.01万人。辖泾干、永乐、云阳、桥底、三渠、太平、中张、高庄、兴隆、白王、口镇、王桥12个镇和燕王、崇文、蒋路、龙泉4个乡,231个行政村、8个社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泾阳县常住总人口487749人,其中:泾干镇100518人,永乐镇31014人,云阳镇54539人,桥底镇28920人,王桥镇24982人,口镇22814人,中张镇21462人,三渠镇39000人,高庄镇28915人,兴隆镇15935人,白王镇19167人,太平镇27853人,崇文镇20515人,燕王乡15650人,蒋路乡18736人,龙泉乡17729人。

?年,撤销崇文乡,设立崇文镇。2011年,撤销龙泉乡、蒋路乡合并设立安吴镇,撤销白王镇并入兴隆镇,撤销燕王乡并入中张镇。调整后,泾阳县辖13个镇:泾干镇、永乐镇、云阳镇、桥底镇、王桥镇、口镇、三渠镇、高庄镇、太平镇、崇文镇、安吴镇、中张镇、兴隆镇。

2012年末,泾阳县面积776.8平方千米,户籍人口529440人,常住人口49.16万人。2013年末,泾阳县辖13个镇,共有8个社区、231个行政村,县政府驻泾干镇。

2015年,撤销泾干镇,设立泾干街道。调整后,全县辖1个街道、12个镇。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