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历史沿革

夏、商隶属古雍州。秦设铜川护军,属内史地。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开始设置县,隶属左冯翊。三国魏时隶属北地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设置铜官县,隶属北地郡。北周建德四年(575),铜官县改名同官县,隶属宜州。隋、唐曾隶属雍州、京兆郡。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起,历经宋、金、元、明、清,均隶属耀州。民国初年,同官县属西安府。民国二年(1913年)属陕西省关中道。1927年属关中区。1936年7月属陕西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40年初属第三行政督察区,1944年4月属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6年7月,因与“潼关”同音,治所又设在铜水之川,同官县改称铜川县。1947年10月属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8年5月,根据中共路东工委指示,成立同官县政府,归属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11月属关中分区。1949年4月28日铜川全境解放,5月同官县属三原分区;7月7日县名改称铜川。1950年5月1日改属咸阳专区。1953年1月20日,铜川县直属陕西省。1956年铜川县移治十里铺。1958年4月5日,国务院决定,撤销铜川县建制,成立铜川市,归省管辖;11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撤销富平县、耀县建制,将富平县、耀县的行政区域及宜君县部分地方并入铜川市。1961年8月,中共陕西省委通知,恢复富平县、耀县建制,铜川市改属渭南专区管辖。1966年8月1日,铜川市改为省辖市。

1980年1月1日,将蒲城县的广阳、高楼河、阿庄、肖家堡4个乡和耀县划归铜川市;同年5月1日,分设县级建制的城区、郊区。1983年10月25日,将延安地区宜君县划归铜川市。1992年7月创建铜川市新区;1993年11月经陕西省政府批准建设新区并享受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一切优惠政策。1996年,铜川市面积3882平方千米,人口80万人,辖城区、郊区和耀县、宜君2县,市政府驻城区红旗街。2000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铜川市城区更名为王益区,郊区更名为印台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铜川市常住总人口792600人,其中:王益区190630人,印台区213627人,耀县295202人,宜君县93141人。2001年底,全市辖2个区、2个县,共有6个街道、24个镇、19个乡;其中新区管委会面积71.2平方千米,辖1个街道、1个乡,即咸丰路街道(驻咸丰路)、下高埝乡(驻下高埝)。

2002年6月1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54号):撤销耀县,设立铜川市耀州区,以原耀县的行政区域为耀州区的行政区域,区政府驻城关镇。2003年9月30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03号):铜川市政府驻地由王益区红旗街迁移至耀州区正阳路。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铜川市常住总人口834437人,其中:王益区200231人,印台区217509人,耀州区325537人,宜君县91160人。

2011年,王益区撤销王家河镇设立王家河街道。耀州区撤销柳林镇并入照金镇,撤销寺沟镇设立锦阳路街道。印台区撤销玉华镇并入金锁关镇,撤王石凹镇设立王石凹街道。宜君县撤销雷塬乡、尧生乡合并设立尧生镇。

2012年末,铜川市面积3881.1平方千米,户籍人口853023人,常住人口84.08万人。2013年末,铜川市共有13个街道、23个镇、5个乡,56个社区、543个行政村,市政府驻耀州区。

2015年,王益区撤销王益乡设立王益街道;印台区撤销高楼河镇并入广阳镇,撤销印台镇设立印台街道;耀州区撤销演池乡并入石柱镇,撤销坡头镇设立坡头街道;宜君县撤销西村乡并入五里镇,撤销哭泉乡设立哭泉镇,撤销城关镇设立宜阳街道。调整后,全市共有17个街道、20个镇、1个乡。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