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店镇

柴胡店镇位于滕州市南部,地处东经117°11′~117°19′、北纬34°51′~34°54′之间,距滕州城区22千米,距枣庄新城8千米。东与羊庄镇相邻,西与张汪镇毗连,北隔十字河与官桥镇相望,南与薛城区陶庄镇接壤。东西长13千米,南北宽8千米,总面积62.74平方千米。人口44230人(2007年底)。辖4个办事处,高桥、杨桥、王官庄、大王楼、郝庄、永福、坦山后、安后、鲁庄、贾楼、钟辛、柴胡店、官场、四李庄、南平、官路口、振兴庄、沙岗、小石楼、大石楼、南董、大庙、刘村、姬庄、后闫、前闫、后黄、前黄、邵庄、沙庄、何庄、卜箕掌、胡芦套、南胡楼、前大官庄、后大官庄、南辛、龙山头、老君院、郭沟、黄连山41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

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部为低山丘陵,西部为平原。低山丘陵占全镇面积的14%。最高处海拔287米。古薛河、十字河、小魏河由北至南流贯境内入微山湖。矿产资源主要有石灰石、煤炭、河沙。是著名的酥梨之乡,特产刘村酥梨。京沪铁路、京福高速公路、滕薛公路、济枣公路纵贯南北;柴羊公路、柴张公路横穿东西;西临104国道和微山湖港口及京杭大运河。名胜古迹有殷周古遗址、奚仲墓、商朝左相仲虺墓、孔子弟子冉求墓、皇姑坟、古驿道、烽火台及汉墓群、清代居民建筑群,唐摩崖石刻与历代所建老君庙、老北宫、玉皇阁、吕祖阁寺庙建筑群等。

沿革]因居古薛国东门外南北通衢要道旁,时有村人柴、胡二姓开设旅店而得名。禹时就已形成村落。夏时,属薛部落方国。商周时,属薛候国。春秋战国时,属孟尝君封地。秦统一六国后,属薛县。隋唐属滕县。宋为徐州彭城郡滕县如市乡。元属益都路总管府滕州滕县。明为济宁府礼教乡王村社。清属孝八区。民国年间,为滕县二区奚仲乡。1942年,人民政权建立,柴胡店属滕县六区。1948年,改属临城县(1952年改为薛城县)第六区。1956年属滕县薛城区,设立柴胡店乡。1958年,与官桥乡合并设立官桥红专公社。1962年从官桥划出设立柴胡店公社。1984年3月改为柴胡店乡,同年11月改为柴胡店镇。1997年,面积60平方千米,人口4.4万,辖柴胡店、高桥、刘村、姬庄、后阎村、前阎村、邵庄、后黄、大石楼、杨桥、坦山后、贾楼、鲁庄、钟辛、庵后、官场、沙岗、前黄庄、小石楼、振兴、王官庄、大王楼、郝庄、永福、四李、官路口、南平、南辛、龙山头、老君院、郭沟、黄连山、大庙、后大官、前大官、南董、南胡楼、簸箕掌、葫芦套、何庄、沙庄41个行政村。2002年末,面积62.7平方千米,总人口43416人,其中乡村人口3.99万人,辖柴胡店、钟辛、高桥、杨桥、贾楼、鲁庄、庵后、坦山后、王官庄、郝王庄、大王楼、永福庄、四李庄、南平、官路口、沙岗、官场、振兴庄、前黄庄、后黄庄、前闫、后闫、大庙、姬庄、刘村、邵庄、大石楼、小石楼、南董、南胡楼、何庄、沙庄、簸箕掌、南胡芦套、郭沟、黄连山、老君院、龙山头、前大官庄、后大官庄、南辛41个行政村。2006年末12427户,人口42600人。

[2006年代码]370481111(41村):~200高桥村 ~201杨桥村 ~202王官庄村 ~203大王楼村 ~204郝王庄村 ~205永福村 ~206山后村 ~207安后村 ~208鲁庄村 ~209贾楼村 ~210钟辛庄村 ~211柴胡店村 ~212官场村 ~213四李庄村 ~214南平村 ~215官路口村 ~216振兴庄村 ~217沙岗村 ~218小石楼村 ~219大石楼村 ~220董村 ~221大庙村 ~222刘村 ~223姬庄村 ~224后闫村 ~225前闫村 ~226后黄村 ~227前黄村 ~228邵庄村 ~229沙庄村 ~230何庄村 ~231卜掌村 ~232南胡套村 ~233南胡楼村 ~234前大官村 ~235后大官村 ~236南辛村 ~237龙山头村 ~238老君院村 ~239郭沟村 ~240黄山村

[柴胡店办事处]柴胡店村、沙岗村、振兴庄村、官路口村、钟辛村、四李庄村、南平村、官场村。柴胡店:据村内四圣庙“玉碑”载,该村在夏禹时已形成村落,古薛国建立后,这里逐渐成为南北通衢要道,因村人柴、胡二姓于道旁开设旅店而得名。钟辛:据辛氏祖碑载,元末始祖受封为“千户候”,置此立辛庄村。后钟姓于乾隆年间自坦山后迁入,仍沿用旧称;1982年,更名为钟辛。官场:该村原系后掌大村地主李氏庄园之仓屋和场址,系有官场之称。清道光年间,张姓自江苏沛县迁此,发展成村,命名官庄,后改称小官庄;1982年,更名为官场。官路口:据村后“春秋阁”庙碑载,此村建于唐代;因居南京至北京、兰陵到丰沛交叉的十字路口,故称官路口;后发展为前、后、东三个村,俗称三官口,此村居北,故称后官路口。振兴庄:据《杨氏族谱》载,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始祖由沙沟迁此立村,以姓氏命村名为杨庄;1982年,更名为振兴庄。南平:该村居民系原滕县冯卯公社独古城村居民,因建岩马水库,于1966年迁井亭矿东定居,命名为新村;1982年,更名为南平。1984年,因井亭矿扩建,复迁居井亭矿南。四李庄:此处立村前为一片湖洼地,为西仓孙姓地主所有,因地处西仓西北,称西北湖。旋有李、赵、庄、孟、刘五姓六家,来此为孙姓种地。1921年,十里铺李姓迁来定居,称李庄,后渐次发展,村居分居四片;1982年,改称四李庄。沙岗:据朱氏明代所立祖碑载,该村始建于明初,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居住。因建村于冲积的沙岗头上,故取村名为岗头;1982年,更名为沙岗。

[刘村办事处]刘村、姬庄村、后闫村、前闫村、邵庄村、大石楼村、小石楼村、大庙村、前黄庄村、后黄庄村、南董村。刘村:据刘氏祖碑载,“始祖彦名,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自河北省武邑县迁至滕东南王村定居。”后改称刘家村,现简称刘村。姬庄:据《姬氏族谱》载,始祖于明洪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以姓氏命村名称姬庄。前闫村:据《闫氏祖谱》记载,闫氏始祖闫典,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以姓氏命村名称闫村。清乾隆年间,其村后又建闫村,故称前闫村。后闫村:据张氏祖碑记载,该村系柴胡店张氏庄园仓屋。清乾隆年间,张氏三支祖迁此定居,因居闫村之后,故称后闫村。邵庄:据邵氏祖碑载,始祖于清初,自本镇郭沟村迁此立村,以姓氏命村名为邵庄。大庙:据大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所立庙碑载,唐代已建福胜寺,此地为大宋国徐州滕县如市乡匡王村。又据《姬氏族谱》载,“始祖于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仍称王村。因村东建寺庙有王村大庙之称,渐次俗称大庙至今。南董村:据《董氏族谱》载,始祖董时系河北臬城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迁居常村。后常氏衰败迁移,遂以姓命村名董村;1982年,更名为南董村。大石楼:据《石氏族谱》载,“始祖石界,于北宋仁宗天启年间,自泰安奉符迁此建村。”当时村址有残楼,遂取村名为大石楼。小石楼:据大石楼《石氏族谱》载,明洪武年间,石氏自大石楼分出两户来此定居,为标其世系,取村名为小石楼。后黄庄:明初,由黄姓立村,取村名黄家庄。清初,黄姓绝,吴姓迁入,仍沿用旧称。后因村前又立黄庄,此村居后,故称后黄庄。前黄庄:明初,由黄姓迁此建村,以姓氏命村名为黄庄。后黄姓绝,张姓迁入,仍沿用旧名。因村后有黄庄,故称前黄庄。

[大官庄办事处]前大官庄村、沙庄村、何庄村、南胡楼村、簸箕掌村、南葫芦套村、南辛村、后大官庄村、黄山村、老君院村、龙山头村、郭沟村。前大官庄、后大官庄:据曹氏祖碑载,明初始祖迁此定居。当时尚不成村,继有苗、孙、胡、郭、马、王、张等姓陆续迁来,因众姓聚居成村,遂议村名为大官庄。后以沟为界,分为前后两村,沟南称前大官庄,沟北称后大官庄。南辛:据村内“三圣堂”庙碑载,该庙建于唐代,据此可知唐朝即有南辛村。明初,谢、任、关等姓又迁此定居。因北有北辛,故村名称南辛。沙庄:明初,沙姓立村于此,故名沙庄。据刘氏祖碑载,明嘉靖年间,刘氏宗礼、宗尧兄弟二人,因避难隐遁迁此定居,沿用沙庄旧称至今。何庄:据《何氏祖谱》载,“始祖成汉,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迁来立村。”以姓氏命村名为何庄。南胡楼:明初,道士胡守亮在此建庙盖楼,取名为胡楼庙。据张氏祖碑载,清雍正年间,“始祖自西万迁此定居。”以庙命村名为胡楼;1982年,更名为南胡楼。簸箕掌:据郭氏祖碑载,“始祖清初迁此定居。”同期,赵氏迁徙居此山坡,立村后,以地形近似簸箕,故取名簸箕掌。葫芦套:据刘氏祖碑载,“始祖居琏,于清乾隆年间,自刘村迁此定居。”因山峦状似葫芦,故取村名为葫芦套;1982年,更名为南葫芦套。龙山头:明初,有周、曹、彭、张等姓,相继来龙山之首聚居成村。故命名为龙山头。老君院:据老君庙庙碑载,“该庙肇于唐代,迄今已千年矣”。明末有刘、葛二姓依庙定居。清乾隆年间,孙、杨、徐、关等姓相继迁来,渐成村落,命名为老君院。郭沟:明末马、郭两姓避兵乱来此于沟南定居,命村名为郭家沟。继有薛、王、徐、甘、乔等姓迁此,于沟北定居。沟北为山之阳,故沟南郭、马两姓亦迁沟北,仍称郭家沟,解放后简称郭沟。黄连山:清乾隆年间,戚、王、杨、徐、朱等姓先后迁此定居,形成村落,以村东黄连山命村名。

[杨桥办事处]杨桥村、郝王庄村、高桥村、王官庄村、坦山后村、庵后村、贾楼村、永福村、大王楼村、鲁庄村。杨桥:据传,西北水磨庄杨姓,因此地有其庄园,故出资建桥,命名杨桥;另据民国四年(1915年)重修杨桥石碑记载,“古薛国城南薛河上,数武临水城村,亦名杨家桥。桥名村耶,村名桥耶。”据此可证,由桥名命村名。高桥:此地原系高庄叶姓场地,称北场。清光绪年间,刘氏始祖迁居此地后,曾一度命名刘庄。继之,李、吴、孟等姓先后来此居住,因地处高家桥头东侧,故定村名为高桥。高庄:原称高家庄。清初,高氏衰落败绝,继有李、宋、叶、杨等姓先后迁来定居,仍沿用“高庄”旧称;1982年,与高桥村合二为一,改称高桥。鲁庄:据传,该村为唐朝鲁明星、鲁明月兄弟二人所立,时称鲁庄。后毁于战乱(年代不详);另据《赵氏族谱》载,明嘉靖年间,始祖与沈、钟二姓迁此立村,建于鲁庄故址之上,故仍沿用鲁庄旧称。坦山后:据《钟氏祖谱》载,始祖均保,因功封武德校尉,于明初自江西梅岭溪村迁滕。又于明嘉靖初年再迁滕南五十里坦山之阴立村。故名坦山后。庵后村:据《钟氏族谱》载,始祖系坦山后钟姓二支祖,清乾隆初年,分地迁此立村,因村前有尼姑庵,故取村为庵后。贾楼:据坦山庙碑载,明初,马、吴、耿等姓先后迁此立村,初名马庄,继则改称吴庄。明末,贾姓自河南商邱贾楼村迁居吴庄,后吴姓自趋没落,贾姓兴起,并盖楼房,遂村名为贾家楼;现称贾楼。王官庄:据方氏族碑载,明末,始祖迁此定居。继有该村南面半里的小马庄和东北半里的石碾子庄居民,先后迁来与方氏共居,立村名为官庄。后王氏大批迁入;1982年,复冠以姓氏更名为王官庄。大王楼:据《王氏祖谱》记载,明初自山西太原迁滕南礼教乡坦山东南约三里处定居。明隆庆四年秋,迁居坦山之阳,立大王楼村。郝王庄:据郝氏《诰封》载,郝氏至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立村于此,命名郝庄。后郝姓迁居赵庄,王姓自大王楼迁入,仍沿用旧名;1982年,以姓氏更名为郝王庄。永福庄:据《赵氏祖谱》载,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始祖永福自济宁迁此定居,以姓氏命村名赵庄;1982年,更名为永福庄。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