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区历史沿革

夏称西戎地,周秦时期称湟中部落,汉魏时期称破羌县,汉属金城郡,魏属西平郡。晋称乐都郡。唐称鄯州,宋称湟州、乐州,明代称碾北卫,清雍正三年改称碾伯县。青海建省后设乐都县。1978年由省直辖划归海东地区。2013年,撤销乐都县,设立海东市乐都区。

1949年9月5日乐都解放,6日中共乐都县委员会、乐都县人民政府成立。当时全县共设5个区。一区所在地为碾伯,辖碾伯镇、岗沟乡、通济乡、寿乐乡。二区所在地为高庙,辖高庙镇、老鸦乡、冰沟乡、马营乡、李家乡。三区所在地为旱庄,辖雨润乡、努木乡、达拉乡、引胜乡。四区所在地为深沟,辖高店乡、峰堆乡、城台乡、瞿昙乡。五区所在地为双塔营,辖双堡乡、洪水乡、归化乡、亲仁乡。

1996年末,全县辖高庙、碾伯2个镇和马场、芦花、马营、李家、中岭、寿乐、引胜、共和、城台、峰堆、瞿昙、亲仁、达拉、下营、中坝、桃红营、蒲台、洪水、岗沟、雨润、高店21个乡(其中达拉为土族乡,下营、中坝为藏族乡),共有366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县政府驻碾伯镇。(面积3050平方千米,人口29.2万人,根据《政区大典》,1996年左右资料)

1997年,撤销岗沟乡、瞿昙乡,设立岗沟镇、瞿昙镇。1999年末,全县面积2820平方千米,人口290904人(根据青海省志)。辖4个镇、19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碾伯镇、高庙镇、岗沟镇、瞿昙镇、下营藏族乡、马营乡、马厂乡、中坝藏族乡、引胜乡、中岭乡、达拉土族乡、李家乡、寿乐乡、共和乡、雨润乡、亲仁乡、城台乡、洪水乡、芦花乡、高店乡、峰堆乡、桃红营乡、蒲台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乐都县常住总人口262704人,其中:碾伯镇35702人、岗沟镇21630人、高庙镇24987人、瞿昙镇9097人、洪水乡16413人、雨润乡15981人、高店乡8280人、达拉土族乡9376人、共和乡8777人、引胜乡11400人、寿乐乡10983人、中岭乡7152人、李家乡9712人、芦花乡9468人、马营乡11213人、马厂乡7273人、中坝藏族乡7784人、桃红营乡6075人、蒲台乡7431人、亲仁乡9794人、峰堆乡5467人、城台乡4397人、下营藏族乡4312人。

2001年3月19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1]20号文批复:撤销雨润乡、寿乐乡、高店乡和洪水乡;分别设立雨润镇、寿乐镇(镇政府驻地迁至土官口村)、高店镇和洪水镇。2001年末,乐都县辖8个镇、12个乡、3个民族乡,8个居委会、369个行政村。2002年11月16日,青海省政府青政函[2002]97号文批复同意将桃红营乡并入蒲台乡。

2005年,乐都县辖8个镇、14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碾伯镇、岗沟镇、高庙镇、瞿昙镇、洪水镇、雨润镇、高店镇、寿乐镇、下营藏族乡、城台乡、峰堆乡、达拉土族乡、共和乡、亲仁乡、引胜乡、中岭乡、李家乡、芦化乡、马营乡、马厂乡、中坝藏族乡、蒲台乡。

2006年8月,撤销岗沟镇,并入碾伯镇(镇政府迁至原岗沟镇驻地);撤销亲仁乡,并入瞿昙镇;撤销引胜乡,并入寿乐镇。调整后,全县辖7个镇、12个乡(其中3个民族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乐都县常住总人口260184人,其中:碾伯镇75934人,雨润镇14515人,寿乐镇22227人,高庙镇23398人,洪水镇16095人,高店镇8388人,瞿昌镇18601人,共和乡7473人,中岭乡5823人,李家乡8132人,下营藏族乡3635人,芦化乡7516人,马营乡10189人,马厂乡3699人,蒲台乡11803人,中坝藏族乡6689人,峰堆乡5102人,城台乡3656人,达拉土族乡7309人。

2013年2月8日,国务院(国函[2013]23号)批复同意撤销海东地区和乐都县,设立地级海东市。海东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乐都区海东大道10号。海东市设立乐都区,以原乐都县的行政区域为乐都区的行政区域。乐都区人民政府驻碾伯镇古城大街50号。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