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资县历史沿革

县因卓资山得名,原名桌子山,因山顶平如桌面,故名。清属察哈尔正红旗、镶红旗牧地。清乾隆后期汉族属宁远、丰镇两厅,蒙族属正红、镶红、镶蓝旗(旗厅并存)。

1945年12月28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绥蒙政府决定在此建置,由凉城、丰镇、陶林、集宁县部分区域析置。因解放卓资山的战斗为贺龙元帅亲自指挥,而命名为龙胜县。隶属绥远省集宁专署。“旗县并存,蒙汉分治”。1952年5月1日,龙胜县改称卓资县。

1996年?年,卓资县面积3119平方千米,人口23.9万人,其中蒙古族占9%。辖2个镇、18个乡:卓资山镇、旗下营镇、十八台乡、八苏木乡、三道营乡、大榆树乡、马盖图乡、六苏木乡、东河子乡、白银厂汉乡、印堂子乡、后房子乡、羊圈湾乡、红召乡、哈达图乡、保安乡、复兴乡、梅力盖图乡、碌碡坪乡、福生庄乡。县政府驻卓资山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卓资县总人口172867人,其中:卓资山镇26607人,旗下营镇15415人,哈达图乡9651人,八苏木乡8525人,十八台乡12454人,梅力盖图乡6037人,马盖图乡7226人,印堂子乡12904人,大榆树乡3609人,后房子乡12114人,六苏木乡9728人,白银厂汉乡9604人,福生庄乡7458人,三道营乡9559人,复兴乡11523人,碌碡坪乡3648人,东河子乡3319人,红召乡3486人。

2001年,全县总人口22.6万人。辖5个镇、9个乡:卓资山镇、旗下营镇、十八台镇、巴音锡勒镇、梨花镇、八苏木乡、梅力盖图乡、印堂子乡、大榆树乡、后房子乡、六苏木乡、福生庄乡、复兴乡、红召乡。共有110个行政村,933个村民小组。

2006年,将14个乡镇合并调整为7个乡镇:将巴音锡勒镇的和平村划归卓资山镇;撤销后房子乡、印堂子乡,将后房子乡原管辖的行政区域整建制和印堂子乡的2个村(羊圈湾、马莲坝)并入大榆树乡;撤销复兴乡,并入旗下营镇;撤销福生庄乡,将福生庄乡的4个村(丰恒、东壕赖、中壕赖、福胜)并入梨花镇;撤销八苏木乡、梅力盖图乡,将2苏木乡原管辖的行政区域整建制和印堂子乡的3个村(财神梁、白脑包、五犊亥)并入十八台镇;撤销六苏木乡,将六苏木乡原管辖的行政区域整建制和巴音锡勒镇的和平村、福生庄乡的南山顶村、印堂子乡的4个村(印堂子、广兴城、岱青、奎元)并入卓资山镇。

2009年,卓资县总面积3119平方千米,总人口22.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0.5万人。辖卓资山、旗下营、巴音锡勒、梨花、十八台5个镇和大榆树、红召2个乡。

2012年恢复复兴乡。调整后,全县辖5个镇、3个乡:卓资山镇、旗下营镇、十八台镇、巴音锡勒镇、梨花镇、大榆树乡、红召乡、复兴乡。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