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库县历史沿革

“法库”一名亦称“发库”,是满语音译,意为“鱼粱”,即捕鱼的矮堰。法库原称“法库门”,是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盛京北境的边口门。故址在今法库镇南75千米的“旧门”。“旧门”乃清室皇庄故地,濒河产鱼。“法库”是以其地民族语言,因筑有捕鱼之梁而得名。及至顺治、康熙年间,“三展皇边北迁其门至今地,名随门来,成为柳边西段的十二边门之一……法库边门”。法库边门,亦称法库门,发库门,别称八户门,俗称巴虎门。

法库县境战国时期属燕国的北部边陲。秦朝属辽西郡。两汉至隋唐先后为乌桓、鲜卑、契丹之地。辽代西境设灵山县治,东境属祺州。金代西境仍为灵山县,东境分属庆云、双城两县。元初属沈阳路,后改属开元路。明初属三万卫,正统七年(1442年)修筑辽东边墙,置本地于其外成为蒙古牧地。明末南境属清割据政权盛京管辖,北境仍属蒙古牧她。清初置法库边门隶属盛京将军。边南(俗称边里)分属开原、铁岭两县,边北(俗称边外)原属蒙古“宾、达、博”三王旗地,光绪初年属康平县。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于法库边门设法库直隶厅治,属奉天驿巡道,划开原、铁岭、康平、新民三县一府的毗连地方归厅领辖,这是法库政区之始。民国二年(1913年)改厅为法库县,属奉天省。1945年“九·三”胜利后,成立法库县人民政府,属辽宁省辽西行署。1946年6月8日至1948年2月16日国民党占领时期属辽宁省。1948年2月17日法库县解放后,属辽北省。1949年属辽西省。1954年属辽宁省。1955年开始先后归铁岭行署、沈阳市、沈阳专署和铁岭行署领导,后为铁岭市辖县。1992年划归沈阳市管辖。(以上摘自“辽宁地名信息网”等)

1996年,法库县面积2320平方千米,人口43.8万人。辖7镇13乡:法库镇、秀水河子镇、登仕堡子镇、叶茂台镇、三面船镇、大孤家子镇、柏家沟镇、慈恩寺乡、孟家乡、和平乡、五台子乡、依牛堡子乡、冯贝堡乡、十间房乡、丁家房乡、包家屯乡、卧牛石乡、双台子乡、四家子乡、红五月乡。县政府驻法库镇。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法库县总人口420362人,其中:法库镇52218人、大孤家子镇23264人、三面船镇21724人、秀水河子镇30300人、叶茂台镇22054人、登仕堡子镇16371人、柏家沟镇25018人、慈恩寺乡18842人、孟家乡18592人、和平乡9836人、十间房乡15043人、冯贝堡乡15736人、依牛堡乡21481人、五台子乡18560人、四家子蒙古族乡15900人、双台子乡16768人、卧牛石乡19302人、包家屯乡26098人、丁家房乡19976人、红五月乡13279人。

2000年,辽宁省政府(辽政[2000]296号)批准撤销丁家房乡,设立丁家房镇。2002年12月13日,辽宁省政府(辽政[2002]323号)批准:撤销红五月乡、法库镇,合并设立法库镇。区划调整后,法库镇政府驻地石桥社区居委会,区域面积78.54平方千米,辖17个行政村、7个社区。至此,全县辖8个镇、10个乡、1个民族乡:法库镇、秀水河子镇、登士堡子镇、叶茂台镇、柏家沟镇、大孤家子镇、三面船镇、丁家房镇、冯贝堡乡、慈恩寺乡、双台子乡、卧牛石乡、和平乡、五台子乡、十间房乡、依牛堡子乡、包家屯乡、孟家乡、四家子蒙古族乡。

2010年,孟家、十间房、冯贝堡、依牛堡子4乡撤乡设镇;并将法库镇的西门、陶屯、石岗子、南门、周地沟5个社区,大孤家子镇的大二道房、李贝堡2村,以及五台子乡的秋皮沟、罗泉沟、四台子3村划归十间房镇。至此,全县辖12个镇、6个乡、1个民族乡:法库镇、秀水河子镇、登士堡子镇、叶茂台镇、柏家沟镇、大孤家子镇、三面船镇、丁家房镇、孟家镇、十间房镇、冯贝堡镇、依牛堡子镇、慈恩寺乡、双台子乡、卧牛石乡、和平乡、五台子乡、包家屯乡、四家子蒙古族乡。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