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中县历史沿革

  辽中县地名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县时,以辽郡以西、辽水以东,宛在中央之意而命名。或说县治旧称阿什牛录镇,此镇居于全辽中心之地,故名为辽中。或说因其境地跨辽河两岸,并位于辽河中游而得名。
  辽中县境域,战国时期,属燕地。秦时期,属辽东郡。西汉时在境内置辽阳县(今茨榆蛇公社偏堡子古城),仍属辽东郡。东汉时期,属玄夷郡。魏晋因之。东晋时期,属前燕、前奏、后燕、北燕。南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时,东部为高句丽割据。隋时期辽河以西属燕郡。唐为安东都护府辖境。辽时属东京辽阳府汤州。金时属辽阳府。元时属辽阳路、广宁路。明时期属辽东都司辖地。
  清时期先后为新民、辽阳、承德、镇安、海城各府、州、县之属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七月二十七日,于辽阳、承德、镇安、海城等边缘地带各割一部建立辽中县,并以清初时期所建韵阿司牛录镇(今辽中镇)作为辽中县府驻地。建县之初,隶属奉天府辽沈道所辖。1948年11月2日,辽中县解放,属辽西省。1954年划归辽宁省。现为沈阳市辖县。
  ?年,全县划为20个公社、1个农场、1个镇,分辖253个生产大队、2个街道。面积1709平方千米,人口47.1535万人。县政府驻地辽中镇,距省会沈阳69千米。
  1996年,辽中县面积1668平方千米,人口52.3万人。辖11镇10乡:辽中镇、茨榆坨镇、新民屯镇、刘二堡镇、于家房镇、朱家房镇、冷子堡镇、满都户镇、杨士岗镇、长滩镇、肖寨门镇、城郊乡、乌伯牛乡、六间房乡、养士堡乡、潘家堡乡、老观坨乡、四方台乡、老大房乡、大黑岗子乡、牛心坨乡。县政府驻辽中镇。
  1999年,辽宁省人民政府(辽政[1999]69号)批准:撤销四方台乡,设立四方台镇。
  2000年,辽中县辖12个镇、9个乡。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总人口501627人,其中:辽中镇82278人、于家房镇21436人、朱家房镇28806人、冷子堡镇27056人、刘二堡镇19160人、茨榆坨镇55960人、新民屯镇13278人、满都户镇19241人、杨士岗镇16892人、肖寨门镇24575人、长滩镇19432人、四方台镇19302人、城郊乡19847人、六间房乡23709人、乌伯牛乡16566人、养士堡乡17068人、潘家堡乡16312人、老观坨乡13387人、老大房乡15000人、大黑岗子乡13303人、牛心坨乡19019人。
  2001年,辽中县辖12个镇、9个乡:辽中镇、茨榆坨镇、朱家房镇、于家房镇、满都户镇、肖寨门镇、杨士岗镇、冷子堡镇、新民屯镇、长滩镇、刘二堡镇、四方台镇、城郊乡、六间房乡、养士堡乡、乌伯牛乡、老大房乡、大黑岗子乡、牛心坨乡、潘家堡乡、老观坨乡。
  2002年12月13日辽政[2002]323号批复:撤销乌伯牛乡、辽中镇,合并设立辽中镇。区划调整后,辽中镇政府驻地化工社区居委会,区域面积80.34平方千米,辖14个村委会、20个社区。行政区划调整后,辽中县辖12个镇、8个乡:辽中镇、茨榆坨镇、朱家房镇、于家房镇、满都户镇、肖寨门镇、杨士岗镇、冷子堡镇、新民屯镇、长滩镇、刘二堡镇、四方台镇、城郊乡、六间房乡、养士堡乡、老大房乡、大黑岗子乡、牛心坨乡、潘家堡乡、老观坨乡。
  2005年7月5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辽中县部分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同意将辽中县养士堡乡小帮牛村、城郊乡敖司牛村、孙家万子村划入辽中镇。全县辖12个镇、8个乡:辽中镇(含北街街道、南街街道)、于家房镇、朱家房镇、冷子堡镇、刘二堡镇、茨榆坨镇、新民屯镇、满都户镇、杨士岗镇、肖寨门镇、长滩镇、四方台镇、城郊乡、六间房乡、养士堡乡、潘家堡乡、老观坨乡、老大房乡、大黑岗子乡、牛心坨乡。
  2009年10月16日,沈阳市民政局公告:根据《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经省政府(辽政[2009]210号文件)批准,撤销辽中县六间房乡、城郊乡、养士堡乡、老观坨乡、潘家堡乡,分别设立六间房镇、城郊镇、养士堡镇、老观坨镇、潘家堡镇,所辖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至此,全县辖17个镇、3个乡:辽中镇、于家房镇、朱家房镇、冷子堡镇、刘二堡镇、茨榆坨镇、新民屯镇、满都户镇、杨士岗镇、肖寨门镇、长滩镇、四方台镇、城郊镇、六间房镇、养士堡镇、潘家堡镇、老观坨镇、老大房乡、大黑岗子乡、牛心坨乡。
  2010年,撤销老大房乡、大黑岗子乡、牛心坨乡,分别设立老大房镇、大黑岗子镇、牛心坨镇。至此,全县辖20个镇:辽中镇、于家房镇、朱家房镇、冷子堡镇、刘二堡镇、茨榆坨镇、新民屯镇、满都户镇、杨士岗镇、肖寨门镇、长滩镇、四方台镇、城郊镇、六间房镇、养士堡镇、潘家堡镇、老观坨镇、老大房镇、大黑岗子镇、牛心坨镇。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