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城镇

吴城镇位于永修县东北部,东经115°55′-116°02′、北纬 29° 07′-29°14′,距县城33千米。与新建、都昌、星子三县水域草洲相连,与共青、鄱阳、余干三地隔湖相望。由四个嵌在鄱阳湖中的岛屿及其周边草洲水域构成,面积356k㎡,人口15160人。辖万寿宫、宋家巷、樊家垄等3个居委会,松门、松丰、荷溪、丁山、同兴等5个行政村和吉山养殖场、渔业大队、河东小区等村级单位,镇政府驻菜园。

水面40万亩,草洲19.2万亩,大小湖泊42个。永(修)吴(城)公路通县城。冬季有白鹤、黑鹳、白天鹅等珍禽候鸟来此栖息越冬,现为世界A级自然保护区。荷溪村的谢家洼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菜园村的芦潭西北1千米处,为海昏县治遗址。镇东北山嘴望湖亭,有苏轼、文天祥、解缙等游览题咏。

[邮编]330325 [2008年代码]360425101: ~001宋家塘社区 ~002樊家垄社区 ~003万寿宫社区 ~200同兴村 ~201丁山村 ~202荷溪村 ~203松门村 ~204松丰村 ~500吉山畜牧养殖场 ~501河东小区 ~502渔业大队

[沿革]因集镇位于吴山,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太史慈于山上筑土城得名。原名吴山。东汉末年,吴郡富春(今浙富阳)人孙钟,雇人在此地种瓜收籽。后他的儿子孙坚成为汉末割据一方的统领。孙坚的儿子孙策兼并江东后,派大将太史慈驻守海昏县城。太史慈以练水军为名,在距海昏(今芦潭)三里许,隔修河相望的吴山筑起一座土城。后土城逐毁,据《新建县志·望湖亭记》载,吴山乃“汉海昏仓廒所也”,即粮食仓库所在地。晋太康元年(280年),吴山北头建“神慧庙”,庙前创“经堂寺”庙后筑“望湖亭”,亭和庙的周围逐步有些店面和民房出现。至南北朝宋元嘉二年,大水把海昏县城淹没,“废海昏,移建昌居之”(《建昌县志》),县城迁往修河中游的艾城,部分居民迁至吴山,商业渐渐兴隆,易名吴城。

南北朝陈时属西昌县。宋太平天国六年(981年)划南昌城西北十四乡设置新建县,吴城隶属新建(《新建县志》)。清末南昌城设府,吴城设二府衙(现名二府套的由来),管辖吴城镇“六坊”,即:济川坊、来苏坊、福尼坊、后显坊、里仁坊、前显坊。民国时期在吴城设区公署,有“三十三联保”。1954年之前属新建县第五区,1954年划属永修县称八区,1958年改吴城公社,1981年改吴城镇。1997年,面积110平方千米,人口1.7万,辖万寿宫、宋家塘、樊家垄3个居委会及吉山、松门、松峰、荷溪、菜园、大同、河东、丁山、渔业队9个行政村。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