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市历史沿革

松原市意即松花江、嫩江平原上的新兴城市。两汉至北魏为濊貊族部落国家夫余国领土的一部分,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为高句丽所据。隋统一中原后,属靺鞨伯吐部。唐贞观二十二年(626)以契丹部窟哥为都督,并设立松漠都督府。辽初,松原地属达鲁噶部。北宋政和年间(1115)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此建立金政权。明代属兀良哈三卫蒙古族居地,隶于大户都司。

清代属吉林将军伯都讷副都统辖地,副都统驻伯都讷城。伯都讷城是清初“边外”(柳条边)七大军事重镇之一。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设立伯都讷站,是宁古塔将军境内西部通往齐齐哈尔城的重要通道。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在伯都讷驿站南20里处建新城,名伯都讷新城(今扶余镇),添设伯都讷副都统专城驻防。嘉庆十六年(1811年),设置伯都讷厅,驻伯都讷新城,同时设分防巡检一员,驻孤榆树屯(今榆树市),隶属伯都讷厅。

光绪三十二年正月二十二日(1906年2月15日),伯都讷厅升改新城府,驻新城,与伯都讷副都统同城;孤榆树屯巡检改设榆树县,由新城府领。翌年4月,裁将军,改隶吉林行省西北路道。宣统元年四月十五日(1909年6月2日)批准,裁撤伯都讷副都统。1913年3月,改为新城县,隶属吉林省西北路道(1914年6月改称滨江道)。1914年2月,因与河北、山东等省新城县重名,奉令改称扶余县。1929年2月,废止道制,由吉林省直辖。东北沦陷后,隶属吉林省管辖。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初隶吉江行政区,1946年5月划归嫩江省管辖。1949年5月,划归吉林省管辖。1956年隶属公主岭专区,1958年10月改隶白城专区。1987年11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扶余县,设立扶余市(县级)。1991年成立前(郭)扶(余)经济开发管理区。

1992年6月6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2]60号):(1)撤销扶余市,设立松原市(地级),松原市人民政府驻扶余区松花江南岸沿江路。(2)设立松原市扶余区,松原市扶余区的行政区域是:原扶余市的行政区域;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前郭镇的团结、繁荣、建设、原江、松江、铁西、民主街道办事处;胜利街道办事处的胜安、胜民、胜合、胜庆、胜丰5个居委会员会;育才街道办事处的民景、民建两个居委会员会;毛都站镇;镇郊乡的贺尔其勒村、西郊村、单家围子村、于家围子村、孙喜窝堡村、郭新窝堡村、倪家窑村、后瓦房村、卡拉房子;前瓦房村的郭尔罗斯大街以南至孙喜窝堡村界,凯旋街以东至吉拉吐乡界部分;达里巴乡的努很格勒和额莫勒村,区人民政府驻文化街。(3)松原市辖扶余区和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乾安县、长岭县。

1995年7月20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扶余县,辖扶余区的部分行政区域,县人民政府驻三岔河镇;松原市扶余区更名为宁江区。1996年,全市面积22123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51.6万人,辖宁江区、扶余县、长岭县、乾安县及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市政府驻宁江区。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松原市总人口2766036人。其中:宁江区538469人、前郭尔罗斯自治县567246人、长岭县625830人、乾安县300745人、扶余县733746人。2002年?,全市面积22034平方千米,其中市区建成区面积31平方千米;总人口277.7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9.8万人;共有13个街道、42个镇、61个乡,43个国营农林牧渔场。

2003年,松原市辖扶余县、前郭县、长岭县、乾安县和宁江区4县1区,设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查干湖旅游经济开发区3个省级开发区,设太平川、郭尔罗斯、长山、水字、陶赖昭、蔡家沟、雅达虹等7个市级工业园区。有13个街道、105个乡(镇),43个国营农林牧渔场,1101个行政村,总面积2.2万平方千米。总人口279.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80.3万人,乡村人口99.1万人。

?年,全市共有13个街道、40个镇、38个乡,96个社区、1140个村。

根据国家民政部《关于吉林省调整松原市宁江区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行政区划的批复》(民函[2008]213号)和吉林省民政厅《关于将扶余县社里乡划归松原市宁江区管辖的批复》(吉民行批[2007]2号),松原市于2009年制定中心城市扩容部分区域行政区划调整交接工作方案(具体内容见下一页)。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