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龙市历史沿革

唐及五代属渤海国中京辖区(中京显德府即今和龙市西古城)。辽属长白山女真部率宾府。清初属长白山封禁区域。光绪七年(1881),图们江北封禁大开,清政府始设垦局,和龙一带属南岗垦局。1883年,清政府与朝鲜王朝签订《吉林朝鲜商民贸易地方章程》,“和龙峪”一名始见《章程》中,“和龙”满语之意为“山谷”“两山夹一沟”;“峪”为汉语,本为山谷之意。光绪十年(1884)为越垦局。

光绪二十八年(1902)设立和龙县,属延吉府,1940年县治由和龙岭迁至三道沟(今和龙市区)【一说为宣统元年(1909)设县,县城在大拉子(今龙井市智新镇),1940年迁到三道沟】。1945年属吉林省,1952年属延边朝鲜族自治区,1955年属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1993年9月15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吉政函[1993]300号]文件通知:7月5日民政部以[民行批[1993]138号]文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和龙县,设立和龙市(县级)。以原和龙县的行政区域为和龙市的行政区域,新设立的和龙市仍由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管辖。

1946年1月,和龙县辖9个公所。80年代初,全县辖和龙、八家子、福洞3镇和13个公社(乡)、150个生产大队(村)。

县城和龙镇旧名“三道沟”,亦称“忠信场”。县城由大拉子迁到三道沟后,便改名为和龙。1943年人口达10700多人。1956年正式设镇。1982年人口6.5万余人,其中朝鲜族占46.03%。解放后,镇内设和龙林业局,主要采伐沙金沟、红旗河、大马鹿沟及安北一带的森林。

1996年,和龙市面积5068.6平方千米,人口约23.6万人。辖4个街道、10个镇、5个乡:文化街道、民惠街道、光明街道、海兰街道、头道镇、八家子镇、福洞镇、西城镇、德化镇、龙水镇、东城镇、崇善镇、土山镇、芦果镇、卧龙乡、富兴乡、勇化乡、龙城乡、龙门乡。市政府驻文化街道。

1998年,龙水镇、龙门乡并入头道镇。1999年12月23日,龙城乡、富兴乡合并设立龙城镇。?年,卧龙乡并入西城镇,德化镇、芦果镇、勇化乡合并设立南坪镇。至此,和龙市辖4个街道、9个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市总人口215266人,其中:民慧街道14381人、光明街道14474人、文化街道28566人、海兰街道26124人、八家子镇27376人、福洞镇14993人、头道镇29433人、西城镇12285人、南坪镇8446人、东城镇9527人、崇善镇2615人、土山镇6550人、龙城镇20496人。

2003年4月8日,吉林省民政厅下发吉民行批[2003]3号文件,同意撤销和龙市海兰街道办事处,将其所辖行政区域整建制合并到光明街道办事处。2003年12月15日,吉林省民政厅下发吉民行批[2003]11号文件,同意撤销和龙市土山镇,将其所辖行政区域划归龙城镇管辖,龙城镇政府驻地不变;将和龙市西城镇龙浦村第7、第8、第9村民小组和头道镇龙源村第5、第6、第7村民小组划归八家子镇管辖;将和龙市南坪镇竹林村、兴南村、梨树村划归崇善镇管辖。

2003年底,和龙市面积5069平方千米。总户数75005户,总人口21.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5302人,占总人口的39.3%。辖3个街道、8个镇:民惠街道、光明街道、文化街道、头道镇、八家子镇、福洞镇、西城镇、南坪镇、东城镇、崇善镇、龙城镇,共有86个行政村。

2006年末,全市总面积5069平方千米,总人口7.55万户、210719人,其中农业人口81333人,占总人口的38.6%;朝鲜族人口112783人,占总人口的53.5%;汉族人口9.6万人,占总人口的45.4%;市区人口6.3万人,占总人口的29.8%。辖民慧、光明、文化3个街道和八家子、福洞、头道、西城、南坪、东城、崇善、龙城8个镇,共有79个行政村、23个社区。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