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郭县历史沿革

民国初期,北洋军阀政府从其统治阶级利益出发,宣布完全继承清政府原对蒙古“羁縻制驭”的政策,保证尊重蒙古固有的各项封建特权。同年8月19日,《蒙古待遇条例》规定:“各蒙古王公原有的管辖治理权,一律照旧”。1927年,建立乾安县,达布苏努图克划出并撤消。1937年9月,旗内设5个努图克,32个嘎查,500个自然屯。1940年,实行“区、村”建制。旗内设一个前郭旗街公所,13个努图克(区),105个嘎查(村),412个自然屯。

1946年2月,郭前旗政府成立。同年建立了城关区、王府区、吉拉吐区、八郎区、新庙区、达里巴区、两家子区、前乾边区、深井子区、大老爷府区、查干花区、东三家子区,共12个区。1947年6月,又建立了平凤区、洪泉区,共设14个区。1948年3月,各区建立了村级政权,全旗划14个区,146个行政村(街),旗政府设在城关区(现前郭镇)。1950年8月,改地名称谓为数字序列称谓;计有14个区,146个行政村(街),544个自然屯。1953年秋,建扎拉吐朝鲜族自治村和大老爷府蒙古族自治村。12月将查干花区改称“查干花努图克蒙古族自治区”。

1956年2月,撤销扎拉吐朝鲜族自治村,成立吉拉吐朝鲜族乡。3月,根据中共吉林省委指示,并区划乡,将146个行政村(街)改为42个乡(镇),乡、镇政府机构称人民政府;前郭镇为区级镇、新庙镇为乡级镇。4月,各级人民政府改称人民委员会;同时设立大老爷府、王府、新庙3个区公所。1957年4月,王府、新庙区公所撤消;为加强西部工作,又增设查干花区公所。

1958年4月,县人民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前郭县行政区划变动的命令”。区公所全部撤消,设2个镇,将40个乡合并为21个乡,即前郭镇、新庙镇、八郎乡、平凤乡、大岗子乡、木头西北乡、达里巴乡、重新乡、套呼太乡、朝鲜族乡、七家子乡、韩家店乡、王府站乡、卡拉木乡、洪泉乡、大山乡、深井子乡、长龙乡、大老爷府乡、乌龙架海乡、东三家子乡、查干花乡、黑帝庙乡。乡、镇政府机构仍称乡、镇人民委员会。

1958年10月,将23个乡(镇)合并成17个公社;公社下设管理区,管理区下设生产队。同年12月,将17个公社合并为前郭镇、新庙镇、吉拉吐、平凤、王府、洪泉、套呼太、东三家子、八郎、达里巴、重新、深井子、查干花、乌兰图嘎14个公社。1961年4月,前郭旗公社划出镇郊公社(1962年5月又并入前郭镇公社);吉拉吐公社划出新立公社;王府站公社划出卡拉木公社;洪泉公社划出大山公社;深井子公社划出长龙公社;乌兰图嘎公社划出乌龙架海公社;查干花公社划出黑帝庙公社。同年5月,成立了西部工作委员会(1962年5月撤销)。1962年,改管理区为生产大队。

1964年4月,从新庙镇公社和达里巴公社划出木头站公社。1965年4月,从新庙镇公社划出新丰公社;共22个公社,称公社管理委员会。1975年11月,从前郭镇公社划出镇郊公社;共23个公社。1980年初,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辖24个公社、3个镇,226个生产大队,l181个生产小队。3月,新增穆家、蒙古屯、孤店3个公社和长山镇。至此,全县有27个公社。

1983年10月,改为乡、镇制。前郭镇公社、新庙镇公社、长山镇公社改为前郭镇、新庙镇、长山镇,镇下设街,再下设委;其余24个公社改为乡,下设村,再下设社。全县辖3个镇、24个乡。1984年12月,经吉林省政府批准,将王府站、毛都站、深井子、乌兰图嘎、查干花5个乡改为镇。1985年,全县有8个镇、19个乡,共辖241个村、11个街、599个自然屯。

1988年11月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套浩太乡划分出宝甸乡(12月25日成立);撤销新丰乡,原新丰乡所辖11个村分别划归新庙镇和长山镇。自1986年至1991年末,全县有前郭、长山、王府站、深井子、乌兰图嘎、新庙镇、蒙古屯、宝甸、新立、东三家子、乌兰敖都、孤店乡等12个乡镇又划出16个行政村和3个街道办事处,并组建村委会和居委会。1991年,全县共有8个镇、19个乡,共辖257个村、14个街、599个自然屯(不含部分乡镇、村的牧场)。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