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靖县历史沿革

据《今县释名》:“五代时蛮置保靖州,明为保靖宣慰司”,清置保靖县。因此地古为少数民族居聚区,取永保安宁之意。

汉高祖五年(前202)属武陵郡,置迁陵县。西汉改迁陵为迁陆。东汉复名迁陵县。南朝齐改零陵县。南北朝祯明三年(589)并入大乡县。唐观贞九年(635)分大乡,置三亭县,治所迁陵镇;先后属辰州、溪州辖。天授二年(691)改洛浦县;先属溪州。唐至德三年(758)改溪州地。宋建隆六年(960)命名为羁縻保静州。元初,改静为靖,称保靖州。元二十六年(1366)置保靖州军民安抚司。

明洪武元年(1368)改保靖军民宣慰司,洪武六年(1373)升为保靖军民宣慰使司,属湖广行政使司,后改属湖广都司领长官司、五寨长官司及竿子坪长官司。清雍正七年置保靖县,属永顺府,1914-1922年属沅区道,1938-1939年属第八行政督察区。1949年属湘西行署永顺专署,1952年属湘西苗族自治区,1957年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996年,保靖县面积1761平方千米,人口约26.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占81%。辖5个镇、20个乡:迁陵镇、毛沟镇、复兴镇、水田河镇、葫芦镇、阳朝乡、梅花乡、水银乡、涂乍乡、仙仁乡、比耳乡、黄连乡、马王乡、拔茅乡、隆头乡、簸箕乡、野竹坪乡、清水乡、大妥乡、龙溪乡、普戎乡、昂洞乡、中心乡、堂朗乡、夯沙乡。县政府驻迁陵镇。

比耳乡、黄连乡(改清水坪镇)、野竹坪乡、普戎乡先后撤乡设镇。调整后,保靖县辖9个镇、16个乡:迁陵镇、复兴镇、毛沟镇、比耳镇、葫芦镇、普戎镇、野竹坪镇、水田河镇、清水坪镇、隆头乡、梅花乡、涂乍乡、中心乡、马王乡、水银乡、清水乡、龙溪乡、阳朝乡、拔茅乡、仙仁乡、夯沙乡、簸箕乡、堂朗乡、大妥乡、昂洞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保靖县常住总人口260034人,其中,迁陵镇12725人,比耳镇11218人,清水坪镇8911人,毛沟镇16558人,野竹坪镇10779人,复兴镇8495人,普戎镇12788人,水田河镇8903人,葫芦镇29428人,马王乡13633人,拔茅乡10846人,隆头乡8771人,簸箕乡7013人,清水乡3894人,大妥乡16702人,龙溪乡10318人,昂洞乡10538人,阳朝乡8782人,水银乡6673人,涂乍乡5999人,仙仁乡6036人,中心乡8608人,堂朗乡4562人,夯沙乡9176人,梅花乡8678人。

2005年8月17日,省政府行文批复同意保靖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全县25个乡镇调整为16个乡镇,撤销原建制17个,新组建8个,保留8个:梅花乡、龙溪乡、迁陵镇合并设立迁陵镇,镇政府驻政兴路9号;马王乡、清水坪镇合并设立清水坪镇,镇政府驻清水坪;隆头乡、比耳镇合并设立比耳镇,镇政府驻比耳;簸箕乡、毛沟镇合并设立毛沟镇,镇政府驻毛沟寨;仙仁乡、阳朝乡合并设立阳朝乡,乡政府驻阳朝;中心乡、水田河镇合并设立水田河镇,镇政府驻水田河;堂朗乡、葫芦镇合并设立葫芦镇,镇政府驻葫芦寨;昂洞乡、拔茅乡合并设立碗米坡乡,并撤乡设镇,镇政府驻拔茅寨。6月22日,县政府行文对撤并村进行批复,全县368个行政村依法撤并为195个;其中清水乡由原14个村调整为9个。至此,保靖县区划调整工作基本完成。全县辖10个镇、6个乡:迁陵镇、水田河镇、葫芦镇、毛沟镇、普戎镇、比耳镇、清水坪镇、野竹坪镇、复兴镇、碗米坡镇、阳朝乡、水银乡、涂乍乡、大妥乡、夯沙乡、清水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保靖县常住总人口278169人,其中,普戎镇12256人,野竹坪镇9071人,复兴镇15661人,迁陵镇63403人,清水坪镇21700人,比耳镇13898人,毛沟镇26432人,水田河镇19591人,葫芦镇15236人,碗米坡镇19307人,水银乡8083人,涂乍乡6858人,大妥乡16813人,夯沙乡5246人,清水乡7566人,阳朝乡16637人,扁朝牧场213人,白云山农垦场74人,钟灵山工业园124人。

2015年11月30日,省民政厅(湘民行发[2015]114号)批复同意保靖县乡镇区划调整方案:撤销迁陵、毛沟、复兴、水田河、葫芦、野竹坪、比耳、清水坪、碗米坡9个镇以及阳朝、水银、涂乍、清水、大妥、夯沙6个乡,新设立迁陵、毛沟、复兴、水田河、葫芦、比耳、清水坪、碗米坡、吕洞山9个镇以及阳朝、长潭河2个乡。调整后,全县辖10个镇、2个乡:迁陵镇、水田河镇、葫芦镇、毛沟镇、普戎镇、比耳镇、清水坪镇、复兴镇、碗米坡镇、吕洞山镇、阳朝乡、长潭河乡。总面积1745.88平方千米,总人口31.26万人。

本站内容是根据各种公开资料整理,仅供行政区划爱好者交流使用。
本站对本页内容准确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自行核实内容。
网站首页 | 返回顶部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